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构建

2014-02-28 06:18:53翁文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领导力大学生课程

翁文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上海201204)

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构建

翁文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上海201204)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并日趋活跃,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未来各行业领军人才的创新点和切入点,[1]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新项目,并对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教育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国外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从参与对象看有精英模式和全员模式,从教学开展的形式看有学位课程模式、课外活动模式和项目培训模式。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外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构建主要依据多种领导理论模型来构建,如关系型领导理论模型、[2]社会改善型领导理论模型、情商领导理论模型[3]等,不同的领导理论模型构成不同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体系,其中领导理论和技能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部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课外活动模式,少量有培训项目模式,[4]个别高校在北京、[5]上海、浙江、[6]四川[7]等地尝试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模式,其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构建也多以领导理论和领导技能为主线。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最基本的载体。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做法基础上,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使命、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国情特点、中国大学生的教育现状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体系。[8]笔者在上海高校的教学研究实践表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在领导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影响力,进而树立和增强学生在团队合作、服务他人、承担责任、友善、真诚、爱国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并愿意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成长成才。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缺乏社会共识和深入研究,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构建尚处于发轫期,从理论上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并系统构建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体系,能推动各高校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逐步探索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抓手,形成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

一、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设计理念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强调价值认知、能力培养、行为训练的统一,在课程内容上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课程形式上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具体课程设计时需要突破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设计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课程。

(一)突出跨学科视角的问题导向、彰显学科的前沿性

领导学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新兴学科,领导力课程的学习也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以领导学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的有关知识与最新前沿信息,尤其是探讨各种与现实相关的热点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不同于单纯的学科探究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前沿性,强调探究学习过程中各种领导技能的运用与反思。因此,领导力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突出具有时代性的问题的研究,结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国家最新政策和国际最新动态进行教学。

(二)突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地位,实现资源的整合性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其课程目标包括价值认知、能力培养、行为表现三个维度,强调价值观的理念认知与行为外化的融合。[8]大学生领导力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整合各种现有教学资源、开拓各种新的教学资源的综合过程。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如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诚信、公平等)合理适切地融入课程内容,又要强调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进行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促进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价值选择过程的体验与反思。因此,大学生领导力的课程设计需要整合国家教育发展目标、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愿景教育、领导伦理等内容,整合知识传授教学与社区服务的实践学习,以使该课程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凸显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注重课程的吸引度

领导力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的。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领导力方面的经验储备。领导力课程设计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从事学生工作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形式上突出有效性,以大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设计课程体系。例如,在课程安排上,遵循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和学生干部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安排主题;在课程内容上,设计“如何做好学生干部”、“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课程形式上,穿插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互动研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以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升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内容结构

依据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价值认知、能力培养、行为表现,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凸显领导价值观的“理性信念和大学生领导力模块”、注重互动实训的“领导技能提升模块”、强调深度参与的“综合实践运用模块”三部分构成。该课程不仅强调价值观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注重在传递领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供每一个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领导技能的机会。

表中的具体课程,因其内容、形式和授课师资特点的不同,授课时长也不同。如理论类课程有的是一次性专家讲座,一般为半天4学时,如“与大学生谈中国梦”;有的是一系列的互动研讨式课程,如“大学生领导力概论”,有16学时,包括“领导的历史与理论”、“理解和认识领导力”、“中国传统文化与领导力”、“新媒体时代的领导力”等4次4学时的课程。实践类课程有一次性的现场体验教学课程,如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有连续性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活动,有20学时。根据不同高校的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大学生领导力的具体课程内容、形式和课时长短都可调整,以符合本校特点与需求的。

三、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安排

依照学习理论,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听讲、记忆或理解的过程,而是充分利用看、听、说、做、思等多种学习渠道进行接受、体验、反馈、训练、内化的过程。学习理论表明,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不同,通过讲座能掌握5%的所学知识,通过自主阅读能掌握10%的所学知识,通过视听教学能掌握20%的所学知识,通过演示能掌握30%的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能掌握50%的所学知识,通过实践练习能掌握75%的所学知识,通过边学边做的课堂实践能有效掌握90%的所学知识。基于上述学习理论和实践,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模块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应凸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建立以系列专家讲座为前奏,辅之以现场教学,以课堂内外的实践课程为主体,以小组讨论、汇报评估为总结的教学模块,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表1 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模块设计范例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安排时,应根据上表中三个方面的教学模块和图中有效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框架,依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需求、学生特点、师资及教学资源的优势等,度身定制并适时变化,设计出时间长短不一、内容各有侧重的具体教学模块,提升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以某高校针对大一新生的一学期领导力选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为例,教学模块以“大学生领导力概论”为重点。首先,可安排“某专业大学生学习领导力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与大学生谈中国梦”两个专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或领导开讲座,让学生认识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追求中国梦与领导力学习的关联性。讲座之前应安排以破冰为目的的拓展训练课程,帮助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同学关系是开展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教学的人际基础,学会与人友好交往也是领导技能提升的重要环节。其次,可安排参观基层社区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与基础社区领导对话交流,参观学习社区管理的经验;还可安排参观当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领导特点。第三,可安排自主学习的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服务型领导力方面的文献和视频学习资料。同时,还可安排学生分小组开展规定时限(如8小时)的社区服务,让小组自主策划服务主题与形式并自主完成。在个人与小组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实践了服务型领导力。第四,在自主阅读和自主实践之间,可安排互动实训的课程,课堂学习中有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探讨各种领导力的相关话题。例如:如何理解领导力的游戏活动、表现上下级沟通障碍的情境模拟、反映危机情境下的决策过程的案例分析等。第五,在互动实践课程之间可安排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的小结课程,如“我眼中的领导力”、“学生干部沟通过程中的障碍”。根据需要,小结课程可安排1次或多次。最后,在本学期课程结束阶段,可安排总结性课程,如“社区服务活动总结的全班汇报”,以及学生的自我领导力评估课程。学生填写领导力自评问卷,根据自评问卷分析结果,对学生在一学期领导力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与学生共同制定符合自己需求特点的自我领导力提升计划,为以后的领导力学习与提升做准备。领导力自评问卷的评估结果只是帮助学生制定自我领导力提升计划的依据,不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依据。课程学期考核要求结合本学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内容,每人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小论文。

图1 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安排,融合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积极体验中获得成长,这有助于大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与技能、积累各种情境下的真实或虚拟的领导经验。

四、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实施建议

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是新生的系统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领导应从硬件设施、软件机制、师资选配、教学协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撑,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与良好效果,促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广泛实践。

(一)建立配套的活动教室,为多样化教学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撑

传统的教室都是配合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而建的阶梯式教室,课桌椅是固定的。而领导力课程的特点是采用融合专题讲座、互动研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游戏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参与度更高。与多样化教学形式相配套,要求教室具备活动的课桌椅,有可供学生开展游戏或情境模拟的空间,同时配备可供播放教学视频和音频、PPT的相应设备。此外,为加强领导力课堂文化建设,还可在教室墙壁悬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展板等,为领导力课程教学增设特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能迅速融入课程情境、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之中。

(二)建立导师指导和同伴指导制度,作为实践学习的有效支撑

指导制度是帮助学生完成小组调研、互动研讨、社会实践等学习的重要支撑。导师指导制度是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为各小组配备专门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定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和学生一起探讨对各种领导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长指导制度也称同伴指导制度,是在学习过程中为各小组配备优秀学生或学长作为指导者,定期指导该小组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实践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学生更了解学生、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学生取代教师作为指导者,能有效提升双方的沟通能力,形成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

(三)建立班级与小组的混合管理制度,激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可建立班级管理与小组管理的混合管理模式,实行“大班管理”与“小组管理”相结合。小组管理中学生以6-8人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社区服务、主题调研等活动。组长一般由组内成员民主选出,民主选举组长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展示自己并锻炼领导能力,也能激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班管理一般由学生自荐或推荐的形式竞选出班委,班委除负责日常信息传达、任务布置外,还要求至少策划实施一次班级集体活动,以促进各小组之间学生的交流。笔者在上海某高校的实践证明,混合管理制度下学生之间交流充分、关系融洽,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体现出较强的小组凝聚力和班级凝聚力。

(四)建立档案袋制度,为多样化效果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库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档案袋制度。对每次课程的课后作业、各种实践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学生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小组成果汇报文档、跟踪访谈和问卷评估等材料进行归档存档,为课程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库。对教学效果的评估,通常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即时反馈与跟踪反馈相结合的办法。定性评估的主要依据为上述一手资料库中的文档资料,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与服务过程的表现等,学生对课程的个人总结是其中的重要依据。定量评估主要包括: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填写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问卷;在学生参与课程之前和结束之后运用领导力自评问卷进行的评估。除课程结束之后的及时评估外,每隔一段时期(如半年)还可对已完成课程的学生开展跟踪问卷调研或跟踪访谈,了解他们在日常学习或工作中运用领导力的情况。评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配合使用。

(五)建立社区公共资源的共享机制,形成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效机制

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利用社区的大量资源与素材作为学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案例与实训场所,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和调研活动是领导力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各类社会机构与社区领导者也是大学生学习领导力的鲜活教材与有力榜样。我国高校需要主动加强与各类社会机构、社区组织的合作,将之作为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并建立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及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或监控机制,以保证领导力课程中综合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六)培养师资并构建专兼职师资库,形成有竞争力的教师团队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师资是领导力课程的核心力量,是教学品牌的支撑者,也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者。领导力课程师资既包括外请的兼职教师、也包括本校的专职教师。建议专题讲座课程的教师可选择那些既有深厚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或企业高管等担任,以便在讲授时既有实际案例的讲述,又有贴切理论的概括,如可以聘请上述社会资源中的社区领导者作为兼职师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类课程,可选择那些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来承担。师资培养方面,除了开展前期培训外,建议在授课初期,请有经验的兼职教师授课,并安排本校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在互学共进、导师传带的过程中提升本校师资的教学水平。随着授课经验的增长和授课师资的积累,逐渐构建本校领导力课程的专兼职师资库,形成有竞争力的教师团队。

[1]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2]Komives,S.R.,Lucas,N.,McMahon,T.R..Exploring leadership: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3rd ed.)[M].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2013.

[3]Shankman,M.L.,Allen,S.J.,Emotionally Intelligent Leadership:A Guide for College Stud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8.

[4]翁文艳.学生领导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5]徐斌,孙晓蕾.领导力课程(管理教练法)教学实践体会[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3).

[6]胡礼祥.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7]边慧敏.大学生领导力提升[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8]张智强.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分析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8]翁文艳.培养大学生领导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

本文为翁文艳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新途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CKS044)的阶段性成果

翁文艳(1973-),女,湖南长沙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领导力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领导力愿望清单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6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