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不同施药方法对3种甘蔗害虫的防控效果

2014-02-28 07:48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王晓燕张荣跃单红丽
植物保护 2014年4期
关键词:噻虫嗪氯虫粒剂

罗志明, 李文凤, 黄应昆, 尹 炯, 申 科,李 俊, 王晓燕, 张荣跃, 单红丽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 661699)

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 Walker)、甘蔗粉角蚜(Cer atovacuna l aniger a Zehnt ner)和甘蔗蓟马(Baliothrips serr atus Kobus)是甘蔗重要害虫[1],广泛分布于各蔗区,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甘蔗害虫以化学防治为主,常规的防治方法大多是在害虫发生期进行全株喷雾[2],在甘蔗的整个生育期需要防治多次,这样不仅会直接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及害虫易产生抗药性,而且用水量大、费工费时。因此,研究简单易行、省时省力的高效病虫害防治新农药、新技术对提高甘蔗病虫害防控水平意义重大。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广谱低毒杀虫剂,是噻虫嗪及其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混配制剂,具有杀虫谱广、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等特点,且对天敌和水生生物影响小,目前已在水稻、玉米、烟草等作物害虫防治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3-6]。为深入探讨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不同施药方法对甘蔗害虫的防治效果,笔者分别选择甘蔗不同生产管理期进行田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

甘蔗品种:‘云蔗01-1413’,新植或1年宿根蔗,种植行距1 m。防治对象: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

1.2 试验药剂

25%噻虫嗪(t hiamethoxam)水分散粒剂、70%噻虫嗪(thia met hoxa m)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0%氯虫·噻虫嗪(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水分散粒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对照农药:3.6%杀虫双(bisultap)颗粒剂,由河北昊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1.3.1 处理设置

试验设A: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 g/h m2、B: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50 g/h m2、C: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 g/h m2、D: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00 g/h m2、E: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450 mL/h m2、F: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 m2、G: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750 mL/h m2、H: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0 g/h m2、I: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 g/h m2、J: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50 g/h m2、K: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 m2和空白对照(CK),共12个处理。

1.3.2 试验实施

试验设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试验基地。水田,海拔1 050 m,地势平整,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多年来一直种植甘蔗。研究分别从甘蔗下种期(防治稻蛀茎夜蛾)、大培土期(防治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和伸长期(防治甘蔗粉角蚜)等3个不同时期进行试验设计。

试验一(下种期):设以上12个处理,新植蔗,下芽量120 000芽/h m2,2012年3月20日下种时实施。将混匀后的药肥均匀施于蔗沟后种植,于稻蛀茎夜蛾枯心苗稳定后调查枯心率。

试验二(大培土期):设以上12个处理,1年宿根蔗,2012年6月6日甘蔗大培土实施。将混匀后的药肥均匀施于蔗苗基部后培土,于药后15、30、45 d分别调查甘蔗粉角蚜有虫株率、甘蔗蓟马有虫株率和株虫量。

试验三(伸长期):根据以上初步试验结果,设A、C、D、F、G、I、J和空白对照等8个处理,1年宿根蔗,2012年7月中旬实施。试验前各小区挂牌固定10株甘蔗,每株甘蔗标记一片有千头以上甘蔗粉角蚜的蔗叶,然后按处理设置对水450 kg/h m2,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将药液均匀淋浇于蔗株基部,于药前和药后5、10、15、30 d调查标记蔗叶活蚜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以上试验,均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0 m2(6 m×10行)。防效作新复极差检验分析,比较其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下种期施药对稻蛀茎夜蛾防治效果

甘蔗下种期施药对稻蛀茎夜蛾防治效果见表1。

结果表明:选择的4种噻虫嗪及复配制剂对稻蛀茎夜蛾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h m2防效最好,防效最高达74.65%;其次是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750 g/h m2,防效最高为72.91%;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效较差,均不足40%。同一农药不同剂量处理,随着剂量的增加,对稻蛀茎夜蛾防治效果随之增加。结果通过新复极差分析,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750 g/h 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 600、750 mL/h m2以及对照农药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 m2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

2.2 甘蔗大培土期施药对甘蔗粉角蚜防治效果

甘蔗大培土期施药对甘蔗粉角蚜防治效果见表2。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稻蛀茎夜蛾防效1)Table 1 Contro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treat ments on Sesamia inf erens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蔗粉角蚜防效Table 2 Contr o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treat ments on Cer atovacuna laniger a

从表2可以看出,除对照农药3.6%杀虫双颗粒剂对甘蔗粉角蚜防效较差外,其余各药剂处理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效,药后15 d防效达63.78%~88.78%,药后30 d防效达92%以上,药后45 d防效均达98%以上。同一农药的不同剂量处理,随着剂量增加,防效变化不大。通过新复极差分析,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与对照农药3.6%杀虫双颗粒剂之间差异显著。

2.3 甘蔗大培土期施药对甘蔗蓟马防治效果

甘蔗蓟马防效从有虫株率和株虫量两个方面来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蔗蓟马防效Table 3 Contro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treat ments on Baliothrips serratus

从表中可看出,在甘蔗大培土期,结合甘蔗大培土施药对甘蔗蓟马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在蓟马有虫株率方面,各药剂处理防效较差,效果最好的仅为40.24%;在蓟马株虫量方面,选择的4种试验药剂及对照药剂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且防效随着调查时间的延长有所提高,药后45 d防效均达最高,为69.23%~80.77%。同一药剂的不同剂量处理,防效相当。结果通过新复极差分析,药后45 d各药剂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

2.4 甘蔗伸长期药剂淋浇蔗根对甘蔗粉角蚜防效药剂淋浇蔗根防治甘蔗粉角蚜效果见表4。

各药剂处理对甘蔗粉角蚜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其中,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00 g/h 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7 5 0 mL/h m2效果最好,药后5 d防效达88%以上,药后10 d防效达100%,药后30 d仍不见新增粉角蚜;其次为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750 g/h m2效,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防效逐渐增加,药后30 d防效达100%;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 g/h 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 g/h 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 m2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 g/h m2则随着防治时间的延长,防效由低到高再降低,说明这些处理在药后30 d已没有药效,甘蔗粉角蚜又开始繁殖。防效通过新复极差检验分析,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00 g/h 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750 mL/h m2和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750 g/h m2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4 不同药剂淋浇蔗根对甘蔗粉角蚜防效Table 4 Contro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by irrigating the soil around sugarcane roots on C.lanigera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对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复配制剂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防效较好,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甘蔗害虫类型选择施用。

采用农药蔗株根部施药方式进行甘蔗害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施药方法可有效防治甘蔗害虫。结合甘蔗下种,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 mL/h 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750 g/h m2与底肥一起施用,能有效控制甘蔗苗期稻蛀茎夜蛾为害,同时可兼治苗期甘蔗蓟马;结合甘蔗大培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 g/h 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 g/h 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 mL/h 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750 g/h m2与追肥一起施用,可有效控制甘蔗粉角蚜、蓟马为害,且防治期长达45 d以上;在甘蔗伸长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 g/h 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剂225~300 g/h 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 mL/h m2,对水450 kg/h m2淋浇甘蔗根区,可有效防治甘蔗粉角蚜的为害,防治有效期为30余天。结合施用成本及防治效果共同分析,以上推荐药剂,以低剂量使用更为经济。

稻蛀茎夜蛾、粉角蚜、蓟马等地上害虫,普遍采用直接叶面喷雾进行防治,此类施药方法用水量大,而且还易污染空气和直接杀伤天敌。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具有较强内吸性,根施或淋浇后,既可有效防治甘蔗害虫,又减少了防治成本,延长了防控时间,同时对环境友好。

[1] 黄应昆,李文凤.现代甘蔗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黄应昆,李文凤.云南“双高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4(4):16-18.

[3] 董涛海,尉士南,秦建伟.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早稻害虫效果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104-105.

[4] 郑德剑.25%噻虫嗪防治玉米蚜虫田间试验初报[J].广西热带农业,2006(5):20-21.

[5] 王秀芳,任广伟,高汉杰,等.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烟蚜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04,43(8):372-374.

[6] 杨向黎,王绍敏,韩凤英,等.噻虫嗪等杀虫剂对紫花苜蓿叶蝉田间药效分析[J].农药,2012,51(5):385-386.

猜你喜欢
噻虫嗪氯虫粒剂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水分散粒剂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氯虫苯甲酰胺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与行为影响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