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盛年
习仲勋: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 孙盛年
开栏的话: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从我们党丰富而光辉的历史中寻根问计、汲取营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经常重温我们党历史上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典型人物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好作风,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了解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历史轨迹,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掌握做群众工作的科学方法,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始终把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第一位,深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被毛泽东赞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就经常深入农村,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陕甘边区根据地的创始人,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发展根据地经济,他领导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商业、金融、贸易、财政、粮食等方面的法令和政策,强调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如在土地政策方面,规定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不能只分田,不分苗,影响农民的生产,而且还将没收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牛、羊分配给雇农、贫农和缺少土地、牛羊的中农;边区政府还在白马庙、荔园堡等地设立了集贸市场,保护小商人,允许其来苏区做生意;发行苏区货币,建立苏区金融体系。每逢集日,习仲勋都要到集市上去看交易情况,听取老百姓的各种意见,探讨活跃市场的办法,保证了边区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
1942年10月,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对他做的鉴定中这样写到:“习仲勋是从群众中生长起来的,而且与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提到了他在关中时期“平时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和蔼地和他们交谈,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官僚主义”,“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总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为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他们总是把仲勋同志看作最知心的朋友,而愿意听从他的意见,听从他的指挥。”最后写到:“由于这一切,使得习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群众领袖。”
正因为习仲勋坚持为人民群众着想,群众总是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来掩护他。1936年6月,习仲勋随红军西征,有一天连夜赶往甘肃环县魏前掌,九、十月的天气已很冷了,加上夜黑路陡,习仲勋在途中跑丢了鞋,到魏前掌时,已是鸡叫时分,冻坏了双脚。房东魏老汉用被子包住习仲勋的腿,经过一个多时辰,才使他的双脚恢复知觉。
1943年2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是对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优良作风的褒奖。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长期担任国务院领导工作,政务十分繁重,但他非常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认为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民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他在国务院秘书任上,多次要求国务院秘书厅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
一次,有群众来信反映,国家测绘局在西安要修一处建筑,用推土机一下推了58亩快要成熟的麦子。对此,习仲勋说,即使是花钱买地,这种做法,老百姓也很有意见。他指出,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不是小事,是大事,不是一般工作,是个重要的政治任务”。
习仲勋为了直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实际情况,常常让自己的秘书到接待室帮助处理来信,有时星期天都在接待室工作。
三年困难期间,国务院办公厅收到一封某省群众反映生活困难的来信,同时寄来一包老百姓用来充饥的东西。工作人员拿去向习仲勋汇报,他仔细阅读了信件,并打开包裹,把群众吃的黑黢黢的东西放在手上,仔细观察,但不知是什么东西,便干脆掰下一块放到嘴里咀嚼起来。工作人员来不及阻拦,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习仲勋已费力地吞咽了下去。他难过地向工作人员说,群众确实困难,就吃这些东西,“这哪里是人吃的!”他把这些情况汇报给周恩来,立即派出调查组,弄清情况,组织展开了调运粮食的救灾工作,使重灾区的群众得到救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确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后来,它被誉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65年12月7日,习仲勋到洛阳挂职,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副厂长。
厂领导征求习仲勋对工作的安排意见:“你才来,是不是先休息一段,以后可分管设备和安全技术工作,至于参加劳动,每星期到车间劳动一天就行了。”习仲勋说:我来这里主要是劳动锻炼的,不需要休息,也不承担行政管理工作,但要保证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在车间参加劳动。
厂里为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他谢绝了,对厂领导说,我的岗位就在车间。直至1966年10月,实在被党委催得无法推脱时,才接受了分管安全技术科和动力生产科的工作,但是仍坚持每天到车间劳动半天。
习仲勋到车间上班的第一天,对大家说:“我到车间参加劳动,要向各位工人同志学习,拜大家为师,希望多多帮助,不要有什么顾虑。”当车间送给他劳动服时,他说:“服装我就不要了,我穿自己的旧衣服就行了。”
习仲勋每天总是提前来到车间,按照班组长分派的活计,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实践。开始时,班组长赵发劳有意给他安排些较为轻松干净的活儿。习仲勋严肃地说:“赵师傅,你不要这样照顾我,我来这儿就是为了向工人学习,就是来干活,你要像对待其他同志一样对待我、要求我,你要是有意识照顾我,我可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工作之余,他就到工人家里或职工宿舍串门拉家常。一次,他问赵发劳:“家里生活咋样?住在哪里?”赵发劳回答说:“家里四口人,住在附近谷水租赁的民房中,生活不十分宽裕。”他关切地说:“今晚去你家看看!”
晚上,习仲勋来到赵发劳家,看到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并得知还要支付不少房租时,他便拿出一百块钱塞到赵发劳手里,并宽慰他克服困难。习仲勋走后,赵发劳爱人问道:“这人是谁呀?说话做事这样在理。”当得知他就是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时,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习仲勋曾饱含深情地说:我是一个“老延安”,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
只要陕西来人看望习仲勋,他都详细地询问延安的情况和群众的衣食住行。1978年,习仲勋刚复出到广东工作,从一份材料上得知陕北老区有些地方的群众还吃不上小米时,他十分难过。
1982年11月10日,延安地区行政公署负责人来北京,习仲勋百忙中抽出时间会见了他们。习仲勋询问了延安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畜牧业发展、多种经营、植树造林、石油开发等情况。听了汇报,他提出了对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具体意见。
习仲勋说,延安的过去是光荣的,但不能停留在这上头,过去是模范,现在要搞得更好一点。延安精神是什么?首先还是革命精神。陕北群众好,过去立了大功,现在工作更要做好……工作要做得更出色一些。
1984年10月23日,中共延安地委、延安行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振兴延安经济汇报会。习仲勋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情真意切的讲话。他说,对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我很高兴……既然是延安人民,就更应该发扬延安精神。我们用延安精神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现在我们依然要用延安精神搞改革开放,要勇于改革,锐意创新,把延安的经济发展起来。
习仲勋同志提过一个朴实的口号,叫作“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到老百姓这一方面”。他说:“我们万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我们的干部叫人家一看,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很糟糕。”
1985年,习仲勋到江西考察。在通往兴国县的路上,小车沿着曲折的山道,从一个个小村庄旁边驶过。习仲勋注视着这些村舍,看到一些新盖的砖瓦房,门前儿童嬉戏追逐,他的脸上便浮起笑容。看到有的小村子房舍破旧,他便问这是什么地方,生产状况如何。
到了兴国县城,陪同人员向他介绍说,这些年,兴国县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虽然有了提高,粮食基本能够自给了,但是还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81年到1983年,3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每年人均纯收入在120元以下。
习仲勋说:“你们如实汇报情况,很好。在出发前,我已经讲过,这次下来,我希望能够真实了解老区的现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掩盖矛盾。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老区贫困落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情况明,决心大,办法也就多,步子才会快。”
这一天,习仲勋一行来到一户村民家里,户主是村里的兼职会计,是个党员。听说中央领导同志来了,非常兴奋。他把砖瓦房的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按当地接待贵宾的习俗,在堂屋的桌子上放了4个碟子:一碟薯片,一碟腌生姜,一碟金橘,一碟花生。看到这种情景,习仲勋转身就走了出来。
陪同来的同志都感到纳闷:在别的农户家里,首长态度亲切,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有时掀开锅盖看看,有时摸摸被褥薄厚,可到这户人家,怎么转身就走了呢?
习仲勋边走边对陪同人员说:“我看这户早有准备,不必看了。我早说过,你们事先安排好的,我不看!”
习仲勋走了,但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却影响着随行的每一个人。
1985年11月,习仲勋第二次来到江西革命老区考察。
在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的陪同下,习仲勋驱车前往井冈山。他对万绍芬说:“江西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要加快老区建设的步伐,不抓紧改变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我们对不起老百姓啊!”
沿途有好几处路段正在翻修,车辆较多,前面开道警车不时鸣响警笛,示意让道。习仲勋顿时严肃起来,说道:“怎么能这样呢,这样会吓着群众,不要因为我们赶路,影响老百姓的正常通行。告诉前面警车上的同志,后面车上坐的不是老爷,不要动辄八面威风。我们是来给老区百姓办事的,不能给群众添麻烦!”当车停下来的时候,习仲勋快步走上前去,对警车上的干警说:“不要再鸣笛了,要考虑群众的安全嘛!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我们不是老爷啊!”
在井冈山,习仲勋看望了王佐和袁文才烈士的后代。他嘱咐万绍芬说:“我们一定要把烈士家属的疾苦放在心上。把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的生活安排好,让人民放心,让党中央放心,让烈士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在遂川县曾宪绂家里,习仲勋看到他身体残疾,妻子双目失明,房屋破旧,墙壁残缺不全,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就关切地对他说:“老乡,你们家的困难我们都看到了。”他指示要帮助曾宪绂这样一类特困户发展生产,尽快脱贫,眼下先帮助他把房屋修一修。
习仲勋在村口遇到一位包着旧布头巾、赤着双脚、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着身子坐在墙角下,来了这么多人,他却毫无反应,便走上前关切地问道:“老人家,您的身体还好吗?”这位老人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好什么,只怕过不了这个冬天啦!”习仲勋的眉头一皱,心情很是不安。
习仲勋根据他一路视察所了解的情况,一再嘱咐地方领导要找到老区贫困的原因,研究脱贫的办法;一定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11月25日,习仲勋在中共江西省委常委会上根据自己对老区的调查研究,发表了《千方百计把老区的经济搞上去,使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讲话,对江西老区治穷致富提出了具体建议。
两年后,遂川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曾宪绂家的房屋已焕然一新,床上添了新被褥,孩子们也穿得干净整齐了,一家人喜气洋洋。万绍芬到这里了解情况,曾宪绂特意要她转告习仲勋,我们已经走上脱贫之路。习仲勋调查时在村口见到的那位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他向万绍芬问道:“上回来的那位中央首长好吗?我现在日子好过了,还想多活好多年呢,谢谢他!”
1989年2月1日至13日,习仲勋又一次回到故土陕西,同家乡人民一道欢度春节。
当习仲勋来到凤翔县纸坊乡六营村,一下车就被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农民群众围了起来。习仲勋紧紧握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向大家说,看到你们一个个喜气洋洋的神情,就知道你们过得很好。希望你们好好干,日子越过越好。
陪同的领导特意向习仲勋介绍了农民泥塑家胡新民。习仲勋高兴地说,好啊,到你家去看看。胡新民对习仲勋介绍说,彩绘泥塑在过去俗称“耍货”,我家祖辈以此手艺为生,用这个“耍货”换些柴米油盐养家糊口。“文革”中当“四旧”给破了,现在政策好了,我们又搞起来了,而且越搞越大。习仲勋点了点头说,你这是实话!现在党和政府支持你们,要大胆地干,往前闯,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并且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胡新民全家为习仲勋做了彩绘泥塑现场表演。看着一块块黄泥巴转眼间魔术般地变成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小老虎,习仲勋高兴地拍着胡新民的肩膀勉励说,你们的彩绘工艺很有特色,古色古香,生动质朴,这就是我国民间工艺的魅力,难怪美国总统也感兴趣哩!
习仲勋还察看了这个村子的农民住房,询问了生产生活和农民的收入情况,嘱咐陪同的领导说,要帮助农民放开手脚干,泥塑这样的好东西,还怕没人要?要把规模再搞大一些,向批量生产发展,带动全村群众致富。
(作者为国防大学科研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