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伦敦家中去世,终年94岁。她是历史上第11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迄今为止最年长的女性获奖者。
多丽丝·莱辛1919年出生于伊朗,5岁时随父母迁往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年少时因眼疾辍学,未成年便开始工作,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一生创作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共50多部,被公认为是继伍尔夫之后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女作家。“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艰苦通常造就出作家来,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你学会处处提防,事事留心,而这正是一个作家所需要具备的。”莱辛在自传中如此写道。
2007年,当诺贝尔文学奖宣布得主时,88岁的多丽丝·莱辛像往常一样,独自坐车去超市购物。两个小时后,她抱着大包小包回到伦敦北部的住所,惊讶地发现门口小花园里挤满了记者。她被告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位祖母级作家松了口气:“我还以为你们在这里拍连续剧呢!”她进屋放下东西,很快走了出来,就坐在台阶上接受大家的采访。
“这位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瑞典皇家学院这样评价她的创作。
纵观莱辛半个多世纪的作品,题材风格变幻多彩是人们的共同看法。她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的生存之道;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1950年,她的首部小说《野草在歌唱》面世。但因为作品咄咄逼人的锋芒,南非当局曾限制她入境,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解禁;艺评家有意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推手”这样耀目的光环送给她,遭到的是拒绝;她还拒绝了英国王室颁发的女爵士封号,因为她觉得“太喜剧”;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将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列入《西方正典》,但他也无法阻止晚年的莱辛径直闯入通俗文学的领地,去写在他人看来不入法眼的科幻小说。
新鲜感,好奇,喜欢变化,莱幸如此描述自己。这些属于年轻人的心态,放在这位老太太身上,却一点儿也不出人意料——她喝低卡可乐,看八卦节目,还曾是大型社交网站Myspace上最年长的个人网页版主。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回答读者提问,她所表现出的机警、睿智和幽默感,显示出这完全是一个鲜活、永不停息的大脑;她不画地为牢,也从未因生活而自怜自艾,毕生都燃烧着探索的激情。
就如知名文学记者法恩代尔所说,莱辛有着一颗始终“往前跳动”的心:“她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不在乎人们的看法。这种不在乎,其实很伟大。”
在很多时候,登门请求制作电影《多丽丝》的人络绎不绝,莱辛都会婉拒:“我看不出这有什么意义,他们总可以从阅读中找出我是什么样子的。”
莱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013年年初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老太太说:“他们(即批评家)一开始说我是种族主义作家,然后是女权主义,现在是神秘主义。”可事实上——“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
这才是“文学祖母”真正的样子!
热议锐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是莱辛的口头禅。因为变化,所以新鲜,于是思考。即使在九十多岁的高龄,她仍思维活跃,保有一颗“往前跳动”的心,既关心具体的人性,也关心人类的命运。而变化与思考,正是成就一位伟大作家的根本——就如作家西门媚所说:“如果没有对这个世界复杂性的了解,对人类问题的深沉思索,仅凭再好的小说技巧,最多只能产生一流的作家。”而莱辛,则以自己的作品诠释了伟大作家的含义。
话题拓展:不倦的求索;拒绝标签;变与不变;激情;热爱;低调……
(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国文学网、网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