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而贴年画是春节的古老习俗之一。
年画,过年期间张贴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因时节而名年画。也有人认为,年画一年一换,张贴后供一年欣赏之用,故有“年画”之称。它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以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不仅是年节和民俗活动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的载体,可以说是民众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惩恶扬善、寄托理想的一种特殊话语。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垒,俗谓门神。”可见,门神画是年画的雏形。
隋唐前,年画大都是直接画于桃木板,挂在门上。北宋时,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板印刷的年画,称为“纸画”。南宋李嵩画“岁朝图”,具体描绘出贴门神、贺新春的情景。现存最久的年画就是南宋的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画面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这四位古代著名美女。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由此可知,宋代已有年画市场。到明代,由于明太祖提倡过年贴春联,年画也随之沿袭下来,渐渐趋全盛,明万历年间的彩套印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赐官福图”等年画,甚于风行。至清代,年画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出现了许多反映一般民众理想、心愿和生活情趣的年画,如“丰收有余”、“迎春接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戏曲、故事、传说、风景、花卉为内容的年画。同时,年画的绘制方法更为多样化,有一半套色,一半手绘,也有套版彩印,更有工笔重彩、沥粉堆金的,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如今,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不断涌现,那体现时代特点的年画题材,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改革开放年代人们新春祥和欢乐,平安幸福的特点。同时,年画走向日常化、实用化、装饰化、礼品化、收藏化,很受人们的欢迎。
我国年画分布极广,明清两代,年画就已遍布全国各地。著名年画产地有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这些地方的年画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色彩多用粉紫、橙绿,内容多以仕女、娃娃等为题材,素以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构图饱满、细巧典雅、谐和柔美闻名;苏州桃花坞年画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山东潍县年画以红绿黄紫等色为主,单纯、鲜艳,效果强烈,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历来以主题突出、色彩艳丽、装饰别致著称;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构图对称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河北武强年画具有强烈的北方乡土特色和浓郁的农家气息,被称为“民俗生活的大观园”。版刻以阳刻为主,线条稳健流畅。运用黑白对比手法,不失其古朴、雅拙的风格。色彩用原色,单纯而富有变化,强烈而又调和,形成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广东佛山年画多用红丹作底,色彩强烈,有“万年红”的美誉。画面绚丽辉煌,构图丰盈,造型夸张,线条朴拙浑厚,极具视角冲击力;陕西凤翔年画多浓墨浓紫、大红、翠绿、黄,或用迭色,色调热烈,别有风韵;河南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久不褪色。此外,山西的临汾年画、福建漳州年画、安徽宿县年画、广西柳州年画等各具特色,纷呈异彩,也深受人们青睐。
新年来临,人们又在忙于买年画、贴年画,一派热闹景象。内容、形式俱佳的新年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也带来新年的祝福。
【编辑: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