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久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大危机往往也是大转机。几年来,大国都出台了创新战略,拉开了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序幕。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进一步推进创新体系改革,这必将使我国科技事业推进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
解读1
大国创新竞争与合作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展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战”。
2007年,日本提出《创新2025》,日本国际战略研究所理事长、前外务审议官田中均认为:“过去,日本是亚洲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大国,但这一时代已经结束。日本已无法与中国在‘量上进行竞争,而争取建设‘质的大国。”
2009年12月,美国政府公布《重振美国制造框架》中提出计划追加资金额度、应用方向和使用方式,重点放在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和宽带创新战略等。2011年美国又提出《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文件,提出加大对人才、基础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等创新要素的投资,促进基于市场的创新,确保美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增长,确保美国未来的繁荣。奥巴马入主白宫伊始就提出恢复和加强总统科技顾问的地位,成立了科技顾问委员会,并设立第一个国家首席技术官,积极打造全新的科技领导团队,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实施创新战略。
2010年,德国提出《高技术战略2020》。德国自2013年起正式实施《科学自由法》,对非大学科研机构的财政预算、人事决策、投资、建设等管理办法进行改革,以增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同年,欧盟发布的《欧洲2020战略》要求把创新作为首要目标,在10年内把欧盟建设成“创新型欧盟”,旨在实现以创新、扩大就业为基础的“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全面提高欧盟竞争力。
2011年,英国提出《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英国合并了商业、企业和法规部与创新、大学和技术部,统一负责科学、教育、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政策。
2011年 ,俄罗斯推出《创新俄罗斯2020》,提出到2020年使创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油气产业,经济规模进入世界五强之内。
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西方大国都把振兴经济的主要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上。英国《泰晤士报》2012年2月1日刊登卡米拉·卡文迪题为《创新,或者等死:创新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文章写道:“这就是创新经济:创新,或者等死。这一点如今更加迫切,原因在于,中国和印度不仅降低了西方基础商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而且由于旧的地理束缚被互联网打破,它们创造高价值服务的生产率也更高了。在上周达沃斯论坛的一次又一次讨论中,我发现西方人把创新称为我们唯一的希望。”
为实施创新战略,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R&D)
从1996年到2007年,全球研发投资从5250亿美元增至1.1万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研发投资占比从40%降至35%;欧洲地区研发投资占比从31%降至28%;亚洲占比从24%升至31%;其他地区占比从5%升至6%。2011年美国研发投资达4050亿美元,占世界研发投资的34%。奥巴马政府提出,将研发投资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6%提高到3%。日本研发投资占本国GDP之比已从2001年3.35%上升到2008年的3.78%,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研发投资占其GDP的比例提高到3%。中国提出,到2020年将研发投资占本国GDP的比例从2011年1.83%提高到2.5%。
二、广纳天下英才
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广纳天下英才的计划和措施。全球技术移民的40%、全球“明星科学家”的62%、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70%集中在美国。美国通过增加H-1B签证名额,继续吸引海外英才。2007-2008学年在美国高校的国际学生达62.4万,比上学年增加37%;2011-2012学年在美国高校的国际学生达到76.4万人。
每年有50万国际学生在英国的大学、学院和寄宿中学学习。2013年8月初英国发表的《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的报告提出,在未来5年内,英国力争新增9万名留学生。日本提出的长远目标是吸引35万名国外留学生;欧盟仿效美国的绿卡制度,实施蓝卡制度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采取措施引进人才。
三、大力支持企业创新
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确认改变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是由企业完成的。从1980年到2012年,全球性跨国公司从1.5万家增至103786家,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控制世界技术转移的7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产学研”相辅相成
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产生于实验室或大学,但往往通过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一些国家都靠“产学研”协力实现重大创新战略。
1969年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上万名科学家、12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两万多家企业参加,实际参与者达400万人。这一计划的实施被称为“管理学的革命”案例。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也是“产学研”协力实现的。中国工程院名誉主席宋健回忆,当年在原子能研发方面,大概有30个院所、200多个工厂,还不算部队,直接参加设计、试验、制造的达几十万人。大工程是中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培养领军人才的沃土。他提出:要多些这样的“淮海战役”。
五、开展国际间的合作
各国间的科技创新既有竞争,有些重大创新工程又需要国际间的合作。由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和韩国参与、正在实施的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计划,是继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后又一重大国际间合作的创新工程。一些专家预测,人类有望在21世纪中叶以前掌握核聚变技术,实现由利用核裂变能到核聚变能。
解读2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暴风雨中,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拉开序幕。美国数字集团创始人、物理学家马克·米尔斯在题为《科技引领的繁荣即将到来》的文章中写道:正如20世纪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带来了曙光,目前人类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次由大规模数据、智能化生产以及无线网络所引领的技术革命将推动经济增长和带来社会巨变。
与前三次技术革命比较,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生活到生产广泛自动化和智能化
第四次技术革命不是某一项生产工具革命,而是从生活到生产广泛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有专家认为,3D打印技术或许具有蒸汽机或电话那样的时代意义,很可能预示着新的工业革命。3D打印技术又称“直接数字化制造”或“累计制造”技术。2012年,美国《时代周刊》将3D打印产业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欧洲航天局公布了旨在“将3D打印带入金属时代”的计划,为飞机、宇宙飞船和聚变项目制造零部件。欧洲空客公司的设计师们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打印”制造飞机。3D打印将助推未来军事新变革。
在过去30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增加了一倍,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70亿增至90亿。2013年4月,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自己的网站上写道:“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变成素食主义者,因此必须找到更多的出路制造肉类,同时不消耗资源。”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7月介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利用糖、蛋白、脂肪和肌肉细胞等原料打印出的鲜肉具有与真肉相似的口感。瓦赫宁恩大学人文哲学教授科尔·凡·德尔·韦勒认为,“环保”是一个推动因素。他说,在沙漠地区,人们利用太阳能“生物反应”生成肉类,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它所需土地和用水是传统养殖法的1%和2%,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能减少90%。”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2年2月22日发表美国数字集团创始人、物理学家马克·米尔斯在题为《科技引领的繁荣即将到来》的文章中指出:“智能化生产将是自亨利·福特发动‘大规模生产以来的第一次结构性变革,它将令人类制造产品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如同农业革命对种植方式的改变一样。”
第二、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次技术不是某一产业异军突起,而是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国将在以下六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一、信息技术进入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和无线网络革命时代
互联网正演变为“云”网络——所谓“云”是指一个由数以千计的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通讯技术革命正将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以无线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10亿人(很快还有几十亿人加入)能够实时地沟通、交往和交易。”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开放与创新文化将使之在信息时代居于核心,在信息时代,网络即使不能完全取代也会补充等级权力。”但是,“棱镜门”事件暴露了美国入侵其他国家网络的行为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网络安全问题已引起各国普遍关注,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尽早制订网络行为规则,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二、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世界人口将从70亿增至2025年的81亿。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6月6日发表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球所有农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速将放慢,而需求继续强劲增长,从而导致食品价格普遍上涨。专家们认为,只有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才能满足未来全球不断增加的食物需求。
美国国土面积936万平方公里,其中60%是平原,人均耕地超过9亩。美国转基因农作物面积达8000万公顷,约占全球转基因农作物面积1.67亿公顷的47.9%,美国94%的大豆、93%的玉米和88%的棉花都是转基因的,再过2至3年,美国大部分农作物都将是转基因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宣称:“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2012年4月,美国政府公布的《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提出的五大战略目标,其核心是增加研发投资,强化未来生物经济基础,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需求,并继续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
全球耕地230亿亩,人均约3.2亩。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如何保障粮食供应和安全,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三、新兴材料科学将给物质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
新兴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美国物理学家马克·米尔斯等介绍:“新的设备和产品正在出现,而它们都是基于一些计算机设计出来、在几年前根本不存在的材料,如新合金、取代硅晶体管的石墨烯晶体管(石墨烯和碳能够生成一类全新的电子材料和结构材料)以及一些具有自然界不可能有的特性(如使物体隐形)的超材料”。新材料时代与三维打印结合起来“将对经济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四、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消耗能源的80%以上来自化石能源,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占2/3。因此,很多国家在继续有效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都在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非常规油气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和从核裂变能到核聚变能。世界自然基金会2011年2月24日发表报告预测,到2050年,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可以满足人类大部分能源需求。
美国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和水平钻井技术,使国内页岩油和页岩气产量迅速增加。在2010年美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生产大国。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5年美国将再次实现能源独立。“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的核心是减少碳排放,目标是到2050年使欧盟域内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到95%。为此,“路线图”确定三大目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技术竞争的优越性和行业去碳化。欧盟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总发电装机容量中将占36.1%。德国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国内能源消量的60%;丹麦的目标是,到2050年全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日本常规油气资源贫乏,但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储量相当于日本百年的天然气消费量。2013年3月12日,日本从海底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从海底开采可燃冰的国家。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认为,开发可燃冰将成为日本经济振兴的催化剂,就像页岩气革命之于美国那样。
美国能源信息局发表报告介绍,至2013年5月,新兴经济体石油消费量已超过西方国家。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国家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大力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水平,有效开发和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五、大国开发与竞争从陆地向海洋和宇宙空间延伸
随着地球陆地矿藏资源日益减少,大国开发和竞争正从陆地向海洋和宇宙空间延伸。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海洋动植物资源丰富,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资源。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2013年1-2月号刊登西班牙政治学家费尔南多·费尔南德斯·法东题为《海洋:21世纪的地缘政治棋盘》的文章透露,美国国防部一份反思美国如何在21世纪维持世界霸权的文件认为,控制海洋的能力是21世纪决定战略霸权的重要因素。美国在太平洋广为结盟,旨在维护海上的实力和海洋霸权。欧洲对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波斯湾等地区的危机处理方式表明了欧洲实施的战略是拒绝和限制进入欧洲的“传统入口”:海洋。日本企图把国土面积从37.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领海和排他性经济水域”的447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对“北约将北极划定为自己的利益范围”的回应是,将加强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建设海洋强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航天技术和航天活动的发展,逐步扩展了人类活动的新领域,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开发宇宙空间一个质的飞跃。很多国家希望大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宇宙空间的资源,在宇宙空间这个广阔领域,为人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美国和日本提升和加强军备引起各国关注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继续增加军费开支和提升军备。2013年度美国国防经费达6330亿美元,美国军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政府预算的20%,相当于全球军费开支总额的44%。俄罗斯负责国防工业的副总理罗戈津2013年6月28日在出席名为《成为强国: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保障》会议上指出:“华盛顿苦心研究全球闪电战构想已逾十年,其核心是使用非核武器在一小时内对地球上任何地点实施打击。五角大楼的计算机模拟战况显示,利用3500-4000件高精武器便能在6小时内摧毁敌人的主要基础设施,并令后者毫无还击之力。”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2013年6月1日重申,到2020年前将美国60%的海军军舰部署到太平洋地区,在此基础上,美国还将把其本土以外60%的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日本借机大力发展军事力量。2011年底,野田政府放宽执行长达45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2012年4月,日本宣布与英国进行军事共同开发。同年6月,日本修改JAXA法,解除航天宇宙技术不能用于军事的禁令。2013年7月7日共同社援引日本防卫省人士的话透露,日本正准备再造2艘可拦截弹道导弹的宙斯盾舰,从而将日本拥有的宙斯盾驱逐舰数量增至8艘,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宙斯盾战舰群。在强化海空军力量的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认为,“必须讨论拥有陆战队功能的必要性。”日本新一代主战坦克数量不断增加。曾经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亚洲国家,对日本何去何从,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解读3
中国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有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辉煌历史,也经历过随着科技落后而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沉痛教训。
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介绍:在西方处于落后的中世纪时,中国正处唐宋盛世(7-12世纪)。唐宋的科学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科学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中除造纸外,其余三个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熟和推广应用起来的。马克思关于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有一段生动描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西方列强把中国的发明变成对外侵略的强大武器,1840年6月,英国在美国和法国支持下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3月,清政府参赞大臣杨芳看到英军炮火威力强大且落弹准确,认为此必为邪教妖术,他听信巫师的鬼话,竟用马桶当成武器,以“大粪之战”应对英军。1820年中国GDP还占世界GDP的32.9%,到1900年8月14日西方列强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一个经济大国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国兴衰在于综合国力,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硕果累累,探月工程捷报频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5000米级海试,超级计算机应用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等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中国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在全球的技术领先项目中,美国占50%,欧洲和日本占30%,俄罗斯占10%,中国只有“汉字处理技术”一项处于领先地位。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院、美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等共同参与研究的课题报告《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十年》中文版于2013年6月4日在北京发布。“报告”预测,2022年美国GDP将达到21.1万亿美元,仍将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GDP将达到1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80.6%。美国于1900年实现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如今,正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而中国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美国多数产业处在全球产业链高端,而中国多数产业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按市场汇率计,2011年中国人均GDP5417美元,居世界第90位,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48328美元的11.2%和日本人均GDP45870美元的11.8%。
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深化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3070万吨增至58950万吨,实现“九连增”。在同期内,粮食进口从2283万吨增至7236万吨,粮食自给率已降至88%,食用植物油自给率降到40%以下。2013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会议部署了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一)城镇化要少占耕地。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耕地仅占全球耕地的9%,人均种地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5亩降到1.35亩。城镇化、工业化少占耕地,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农户耕地0.5公顷,相当于日本的1/3、欧盟的1/40和美国的1/400,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量。据统计,2011年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的75%、棉花种植面积的82%、玉米种植面积的32%已是转基因的。改良品种和生物技术创新,这是我国实现农业增产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增强战略性产业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90%的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达70%。通过深化改革同步推进“新四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是大力增强战略性产业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防止在高端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被外国“卡脖子”。
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不仅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专家认为,如果从物质、能力和信息三个维度来描述人类现代化进程,那么信息化无疑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变化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引入我国以来,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仍然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芯片被形象地比喻为“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我国所需芯片产品的90%依赖进口,仅2012年我国被境外控制的计算机主机就达1420余万台。科技日报2013年7月1日载文分析指出:在我国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频频出现美国“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的影子。特别是思科公司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中国电信163和中国联通169是国内最重要的两个骨干网络,两者承载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但在这两大骨干网络中,思科公司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并把持着所有超级核心节点。
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有效地维护我国网络安全。
三、培养好和用好人才是根本之举
一项研究显示:十六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300项,其中175项即58.3%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能否再创辉煌,关键在人才。
中国高校毕业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增至2013年的699万,截至2012年,中国研发人员达到320万人,两项数字都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国内高端人才仍然供不应求。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到2.25亿,而技能劳动者为1.19亿,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领域就缺少400余万高级技工。
新华社2013年6月3日报道了记者周英峰对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专访的主要内容。该负责人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该负责人指出,虽然中国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根据胡润研究院和中国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介绍,中国高净值人群即富裕人群中,有14%已经移民或正在申请移民,有46%正在考虑移民。据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财政年度来自中国的投资移民申请最多,占USCIS全年发放的EB-5签证总数的41%,共计1016人。到2011年共有2969名中国公民申请投资移民的EB-5签证,2505人获得批准。根据澳大利亚移民和公民部的报告,中国商务技术移民在2010年至2011年所占比重达61.5%。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海外的留学生达155.34万人,其中113.69万人正在一百多个国家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近两年来,出国留学人数急剧增加。自2008年起连续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12年达到39.96万人,2013年将突破45万。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介绍,近年来北大毕业生出国率很高,普通专业学生出国率约为30%,而一些重点学科的学生出国率高达70%以上。2011——2012学年,在美国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达194029人,占在美国高校国际学生764495人的25.4%,占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的57.1%。香港《南华早报》2013年7月18日援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内,外国人中获得美国大学颁发的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是中国人,大多数学生一拿到博士学位就表示打算留在美国,其中90%以上成功留下。
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回归人员总数达27.29万人,有七成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发展,形成了“史上最大回国潮”。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为进一步培养好和用好人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