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素文
半张纸能干什么?把它当作草稿纸使用的话,或许一两分钟它的使命就完结了;而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却让“半张纸”物尽其用,甚至物“超”其用。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结构”单元中的《半张纸》写一位刚刚丧妻失子的年轻人在搬离住所前,由电话机旁半张写满各种字迹的便条纸引起了对过去两年生活的追忆,当他最后离开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这小小的半张电话号码便条纸记录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事迹。通过这半张纸上的零零碎碎的记录,我们可以猜测主人公在这两年间经历的事情:恋爱的甜蜜,失业再就业的幸运,与心爱的姑娘订婚、共筑爱巢的幸福,新婚燕尔情投意合的美满,将为人父的忙碌、喜悦和不安,最后跌入不幸的深谷——丧妻失子……虽然我们只得到了极有限的信息,但整个故事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去填满。正如教材单元知识中介绍那样:好的结构像一个合适的“容器”能把生活这条大河舀起一瓢来,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现其丰富的姿态。作者用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串连起主人公两年的人生变迁、喜乐悲愁。试想若采用让主人公在门口回忆往事的方式写:“往事纷纷涌上心头……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他邂逅了艾丽丝,兴奋、快乐、甜蜜无以言表,那些幽会的月夜多么令人沉醉……”就落入了俗套,读者的想象也被捆住了翅膀。
所以,这“半张纸”作用之一:它是个容器,以其“轻巧”承载起了两年人生事迹的“厚重”。
这一构思上的巧妙很容易让人想到马克·吐温的小小说《丈夫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然而,这篇小说毕竟还是与《丈夫账单中的一页》不同,它不仅仅要借主人公这种跌宕的人生遭遇表现人世无常、命运弄人,还要表现主人公在面对这种不幸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说《丈夫账单中的一页》是一出幽默诙谐的轻喜剧,那么,《半张纸》则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让我们读出自己,思索人生。小说的结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想到电影《飘》里斯嘉丽的一句独白“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那么,同样是表现这类主题的作品,这一篇小说艺术上的独特性在哪里?它是如何表现这个主旨的?主人公情感的转变是不是过于轻易和简单?
细读开头结尾,我们不难发现在小说平静的叙述中其实暗藏着主人公情感的波涛。“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为什么要搬家?为什么最后一辆搬运车都离去了,他还在“徘徊”?为什么强调是“空房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搬离这个住所,这里满眼都是与妻子往昔幸福生活的印记,怎不叫他时时陷入物是人非的痛楚?而真的要搬走了,却发现能搬走的只是家具,搬不走的是那无限的回忆和深深的爱与痛。“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反复地确认、重申,恰恰是那种欲舍不舍,欲走不走的矛盾心理的写照。而那句“决定再也不去回想”更直接地泄露了秘密,真的忘却还需要刻意地“决定”吗?经历了如此浓的爱,如此深的痛,往事必定会如空气如水,只要稍有缝隙便会渗进来,岂是一个“决定”能阻挡的?而当那半张纸出现,“决定”彻底宣告失败,情感彻底战胜了理智,他读起了那张小纸条——那张记录了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的小纸条。
在品味了开头第一段主人公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挣扎后,我们就会注意文章最后一段中其实有一个“像”字,“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说明还不完全是;“高高地抬起了头”,也许他在努力止住眼泪流淌下来。还有,最后四段都很短,但都独立成段,与开头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心理的“阳光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这里主人公的心理时间要比物理时间长得多。而在他“高高地抬起了头”走出去之前有“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他折好,放在胸前的衣袋里”这一系列的动作,阅读小纸条前也有一系列动作“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同样地细致,一前一后,遥相呼应,这些无不在提醒我们主人公阅读小纸条的过程对于他情感的转折意义重大!
还是回到之前的改写和假设,若采用“往事纷纷涌上心头……”的方式回忆过去的两年,原文中的哪些细节将会被忽略?这些会被忽略的细节对主人公的阅读心境能有怎样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记忆是具有主观选择性的,若让主人公自己回忆往事,复现的一定是那些对他来说刻骨铭心的事,而那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还有什么佣工介绍所、牛奶厂、杂货铺、肉铺这些琐琐碎碎的细节就一定会被忽略。让人想到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这样描写琼珊恢复了生的希望:(琼珊对苏艾说)“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作家以写她开始关注到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来隐写她恢复生的希望,这说明能关注到生活中的细琐是需要心境的。所以主人公阅读小纸条上这些字迹不同的信息——那么细琐和零碎甚至还有些是“不相干”,恰恰可以使主人公的注意力能稍稍从难以排遣的哀伤中移开,而以一种相对比较冷静、客观的心境重新审视他这两年的经历。也只有以审视的眼光去看过去两年的经历,才有可能从朋友的遭遇想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才有可能想到“埋葬了”“一切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才有可能想到无常中应当感恩生活的赐予。
再次,阅读的时候有一个对于篇幅的视觉印象,主人公读完半张纸上全部的信息一定会意识到了虽然最后几个记录是痛苦的、残忍的,但是在这之前都是幸福和幸运,就篇幅来说,“美丽的罗曼史”要大大长过“辛酸史”,命运没有想象的那么残酷!
有了感恩心,才有可能涌起那种久违的温柔的情感——对妻子和孩子的爱,而这种情感在他沉湎于浓重的悲痛的时候是被遮蔽的。这才有之后珍藏起小纸条的无比温情的动作。而他最后“高高地抬起头”是告诫自己要眺望新生活,也是决心收束起沉湎于痛苦的泪水——也许眼中还是噙着泪水,但相信这泪水中一定有一份是属于幸福的。
如此看来,只有采用阅读小纸条的方式重度这两年才能让主人公情感的转折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所以详细描写阅读前的动作不仅仅是为了表明主人公对这张纸条的重视,也是为了能让主人公的情绪情感得到舒缓和平复。再看那纸条的颜色,“淡黄色”似乎也是为了增加一些暖意,那“有光泽”的特征似乎在提醒我们曾经付出的爱和用心感受的幸福是不会褪色的。
由此可说,这“半张纸”作用之二:它是组织结构起全文的情感线索,提供情感转折的契机。
最后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半张”?一张小纸条也能起到以上所说的结构上的作用,“半张”有何象征意味吗?联系主旨不难想到,“半张纸”象征人生是不完美的,总有残缺的;而来日方长,这个年轻的主人公的未来的另一半生活需要他重新去书写。
所以,这“半张纸”作用之三:它是一种象征,象征隐喻小说主题。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