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离胜利尚远

2014-02-26 14:06马丁·沃尔夫
中国经济信息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盈余

马丁·沃尔夫

安倍经济学由“三支箭”组成。第一支箭是旨在消除通缩的货币政策。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目的是在短期内支撑日本经济、在长期内确保财政稳定。第三支箭是旨在扩大投资和提高趋势增长的结构性改革。

在这三支箭中,第一支最有可能命中目标。今年1月,日本央行出台了明确的通胀目标,即消费价格通胀要达到2%。不过,这一新政策是在外部人士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被任命为日本央行行长后才得以出台的。在黑田的领导下,日本央行宣布了雄心勃勃的“量化加质化宽松”(QQE)计划,目的是尽早(时间范围为两年左右)实现通胀目标。日本央行承诺,未来两年会将日本国债的持有规模扩大一倍,并将它们的平均到期期限延长一倍以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克里斯蒂娜?罗默(Christina Romer)赞扬此举是一种“制度的改变”,可与美国在1933年4月放弃金本位的决定相媲美。罗默曾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U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

人们有理由感到乐观。首先,来自债券市场和消费者调查的证据显示,通胀预期正在上升。其次,产能过剩很可能非常轻微:日本央行推断,经济中的潜在产出只有1.5%——目前约为4%的失业率佐证了这种看法。第三,未来两年日本的经济增速预计将是潜在产出增速的两倍。这将消除过剩的产能。最后,日本央行明确表示,决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实现通胀目标。一国央行如果愿意的话,总是能够降低它所创造的货币的价值。风险在于,通胀预期可能不会稳定在2%,而是升到远高于这一目标的水平上,迫使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的新战略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重振日本经济,尽管它也有可能在打破通缩预期后,无法把通胀预期锚定在2%的水平上。但是,货币政策不能消除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失衡,也不会对提高基础性增长起到多大帮助。

安倍政府希望,将日本经济的趋势实际年增长率提高到2%。这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也确实够敢想的。要实现上述增长目标,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速必须接近2.5%。1990年至2012年,没有任何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实现过如此之高的趋势生产率增速。2012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另外,目前讨论的改革对于解决日本的结构性失衡也起不到作用。这种失衡即一方面私人部门储蓄过剩,另一方面要以巨额的财政赤字来吸纳这些过剩的储蓄,这继而导致公共部门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实际上,日本的这场讨论完全无视企业部门的巨额财务盈余,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占GDP比例较低的问题。因此,财政政策目标才被定为上调目前过低的消费税率,以及下调目前过高的企业所得税率。

安倍经济学包含人们常见的那套“结构性改革措施”。但它们对于化解真正的结构性隐忧毫无帮助。Smithers & Co的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建议降低折旧免税额。如果收入没有从企业利润转向家庭部门,那么结构性财政赤字就无法消除,除非经常账户盈余变成巨额盈余。欧元区正在奉行这一战略,这已经够糟的了。日本最好别做同样的事情。

受新货币政策的支撑,日本经济正处在周期性上行过程中。通缩可能会消失,但安倍政府对趋势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期望过于乐观,对结构性障碍的讨论又过于有限。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安倍经济学头一年的成就?我认为可以算是首战告捷,但离大获全胜还很遥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0.1%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