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思考

2014-02-26 10:41秦选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切入点人格人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重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学科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未来,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念。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和使命落脚点还是“教学生做人”。古今中外,“学会做人”一直都是教育的重要命题。我国教育从孔子以来,所强调的便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乎?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语文学科历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人文精神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的载体。教学中合理、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名人轶事、名言警句进行人格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充分、健康、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下面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要努力营造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氛围

1、营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大胆地发言﹑自由地讨论,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2、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是沉淀着浓厚人文气息的文化,它们对于我们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教学生《论语》能让他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孟子》,能让他们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是培养和锻炼丰富想象力的好材料,无论是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李商隐的朦胧,还是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都是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完美人格的良方。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文质兼美作品的人格因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应该说,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起其他教材来,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语文教师应当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结合恰当巧妙的育人方式,让学生感知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完善健康人格。

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读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就会得到科学的方法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

例如教《项链》,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虚荣的危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玛蒂尔德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学《世间最美的坟墓》,要让学生感受到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格的伟大,为托尔斯泰墓那“逼人的朴素”所深深感染;学《我与地坛》,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命的热爱、对母爱的礼赞……当然,在教学中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而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铸进情感的观念才能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再如教鲁迅小说《药》,要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类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讲究渗透的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讲究方式方法:

1、利用相关诗文,巧妙进行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点化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结合语文教材特点,利用相关诗文巧妙点化,不失为一种较有效的人格熏陶方法。

例如,教学《离骚》这一首长篇抒情诗,可以用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点化,在欣赏屈原用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甚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成的这首宏伟诗篇时,体会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爱国爱人民的巨大热情、振兴祖国的政治理想,从而使学生受到强列的情感熏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以实际行动关注祖国的发展,振兴祖国面貌,做到“虽九死其犹未悔”。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教学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处事中的一次小失误都可成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孔子就曾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通过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完美的人格是会逐渐形成的。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致,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再如,教学《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文中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纯朴﹑勤劳﹑贤惠而又勇敢的崇高人格,我就以“荷花”为切入点,以“荷花”的高贵品质作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文中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些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总之,随着人文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高中语文教师对《高语新课标》内涵实质的全面把握,“语文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思想正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并且逐步体现在广大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之中。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陶冶学生灵魂、塑造人格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当坚决做到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与时俱进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们深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改革定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定能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秦选峰,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切入点人格人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绍兴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