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那些优美的文字正向我们走来——走进教室,你会欣喜地发现,书山题海中,平添了一抹亮色:《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名著与人晨昏相伴;图书柜里也陈列着《文化苦旅》《唐宋诗词》《明朝那些事》等课外书籍,摆放着《青年文摘》《特别关注》《中学生阅读》等优秀杂志。拥有这些书,学生不再藏着、掖着,不再担心被批评、被没收、被视为异类。读书时间到了,他们会急不可待地拿出这些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尝。他们时而沉浸其中、目不斜视;时而奋笔疾书、整理笔记;时而畅所欲言、交流感悟。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多么享受的学习状态啊——这便是今年我们的拓展阅读、快乐语文。
此时的你肯定有很多疑惑,想知道高考这么紧张,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什么时间读这些书;怎样组织阅读;有没有效果;会不会影响学科作业等等。
第一、为什么高中生要阅读课外书籍?一是高考内容拓展了,考得更细了。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卷第5题文学常识B项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赴宁国府等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幅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请你判断对吗?答案是错,宝玉不是“十分喜爱,铭记在心”,而是“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考长篇小说中的细节,不读原著,甚至不反复地研究原著,能做出来吗?而且今年还考了《论语》《雷雨》《狂人日记》《老人与海》;还要求学生探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与青年作家郭敬明的图书销量及原因。这三道题的分数高达9分。看来拓展阅读是势在必行。
二是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必须阅读一定数目的经典书籍,以拓展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积累、提升素质。《标准》中说“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金牌主持白岩松谈读书感言,这样写到:“当我拉开上世纪80年代的书架,会把哪本书抽出来呢?我印象太深了,那便是《朦胧诗选》,当我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我读到这两句诗,以及书里那么多诗之后,才真正从草原上的年轻人变成了北京人,从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变成了开始思考中国各种问题的、有责任感的、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可见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天不读名著可以,一月不读也正常;而如果三年不涉猎文学,不浸润书香,他们重要的高中阶段将会是多么苍白!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他们怎么不会觉得遗憾呢?阅读经典,就是为生命着色,“打下精神的底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青年时代的阅读,就是为我们的未来描摹光亮的底色。被那些醇美的文字打动过、浸润过,我们的生命将日渐丰盈,变得厚实而崇高。
第二、读什么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有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籍,有长篇经典与短文快餐。学生在完成规定的阅读书籍之后,完全可以选读自己喜欢的健康书籍。或者是漂读时间较长,读长篇小说;课前或早自习时间有限,见缝插针,读自己喜欢的精美短文或优秀作文。
第三,什么时间读的问题。一是法定漂读时间。每周的一节晚自习,加上我们语文老师奉献出来的连排的第二节晚自习,这样共两节课。二是语文早自习和语文课的机动时间。其它课内时间一般不能阅读。因而目前的周一晚上漂读就成了我们学生最期盼的晚餐。
第四,怎么读的问题。阅读不是放羊式,而是讲方法、有笔记、有交流展示。一般是阅读——积累词语、好句好段——写100字左右的感悟——老师检查评分——班级交流展示。每读完一本书后,再完成1000字左右的感悟,或者进行改写剧本,然后交流展示。有时老师还可以在读书前,提出一些探究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边城》的结尾说:“那个人可能明天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结合整部小说看,你觉得回不回来?相信经常有这种阅读交流、思维碰撞,学生智慧的宫殿必定更加富丽堂皇、思想的大树必定更加葱茏繁茂。
当然,拓展阅读,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经验不足,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是否会始终兴趣盎然、如饥似渴?是否都能专心阅读、深入思考?是否在以后的高考中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实在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群策群力、随时拨云见日;更需要领导老师们的鼎力支持、指点迷津!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当代大师余秋雨先生直言:“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一年的丰收季节,橙黄橘绿,丹桂飘香,愿我们的学生畅游在烂漫书山,采撷满地金黄吧!
曾凤莲,教师,现居湖北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