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经过编者呕心沥血,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荟萃。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悟、去仿呢?
一.从阅读中探寻写作思路
叶圣陶老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谓遵路,也就是在阅读中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思路入手阅读文章,也是由写作与阅读在思维上具有可逆性决定的。
在阅读中,读者如何获得文章主旨呢?可以通过理清文章思路,还原作者的构思。只有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准确把握中心,完成阅读任务。
1.还原构思,探讨主旨。在创作过程中,立意作为先导,构思就是围绕立意构架的思维过程。而文章的结构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表象。因此,练习结构提纲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在原有素材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与创作,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而不用别的方法来表达。
2.把握主体,理清思路。记叙类作品中往往会涉及许多人,许多矛盾,但为了突出主题,作品总是以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为主要人物,以一对矛盾为主要矛盾。只有准确抓住文章主体,才能准确理出文章思路。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先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理清主体,并据此理清思路并探讨文章主旨。
3.依据文体,探寻思路。不同文体的文章有其不同的思路特点。作者在创作时往往遵循它们各自的思路特点。例如,写说明文要遵循“特征思路”,因为说明事物就离不开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先介绍了一般石拱桥的外形和结构上的特点,然后介绍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设计精巧的特点,并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赵州桥的历史和结构特点以及卢沟桥的特点、艺术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写作议论文往往遵循“问题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作者先由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作者开始分析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的方法;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明确不同文体的文章思路延展的一般规律,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思路阅读状态,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从阅读中探寻写作技巧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途径:
1.单篇归纳,随堂仿写。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可以把它称之为“写作节点”,坚持进行归纳仿写,收效一定可观。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结合文中“雪地捕鸟”的过程性描写,我引领学生朗读想象捕鸟的场景,回忆童年的乐趣,在感悟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的同时,让学生回顾自己经历的事情,适当选取一系列动词,当堂练习。有的学生写投篮过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这样,从读到写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单元引领,技法分解。七至九年级可以分别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写作方面的分解训练。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中的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端午的鸭蛋》中的端午风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家乡咸鸭蛋的特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吆喝》中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春酒》是节日的珍品,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俗世奇人》中的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在一篇篇美文中驻足,如同在一条条文化长廊中穿行。整个单元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描写刻画”方面的写作训练。
除了写作技法训练外,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名言警句积累下来引入作文,模仿教材中典范优美的语句,扮靓自己的作文语言,教写作的话题与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对接等。在学生作文指导中,紧紧抓住教材这个例子,扎实而有计划地开展作文序列训练,学生一定会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文章来。
相军,教师,现居山东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