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思考和探索

2014-02-26 10:07汪海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3期
关键词:场所师生主体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的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诚如教育学者郑金洲教授在《重构课堂》一文中所说:“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观念的变化直接引发了对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重塑和思考。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即教师学生作为活动的主题,共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双主体活动不是单一的一方依靠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双方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深感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探索存在诸多误区。

从课堂教学的步履来看,教学主体活动的探索呈现单一性特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现了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活动形式,然而有些教师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注重教学的“双主体”。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探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的观念,认识到教育活动关注的不仅分数,更重要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因此,教师应尽快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书匠角色挣脱出来,实现英国教育家A·N·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的“智慧教育”的目标,让课堂充满智慧、情趣和活力。这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2、确立师生双向交流观念。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单向交流的弊端,明确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主体,具有组织、指导、管理等作用。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要求,努力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吸收—贮存—再现”单向模式转变为“探索—转化—创造”双向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信息交换的主体,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这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重要原则。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枷锁主要是滞后的评价机制,分数的评介模式使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改革长期处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应注意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主体的“参与度”(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程度)、“亲和度”(即愉快的情感交流和智慧交流程度)、“自由度”(即师生双方课堂氛围中的轻松程度)、“整合度”(即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认识程度)、“练习度”(即课堂中的动脑动手动口程度)、“延展度”(即授课后只是向广度和深度延展的程度)。以此为评价依据,考察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丰富性、关联性、严密性和回归性。这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根本保证。

4、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狭小的空间被动接受知识,千课一律的授课形式禁锢了学生的天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剩余的想象”,并且在与社会、生活相隔绝的夹缝中艰难地寻求生长。因此,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还应包括课堂模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探索。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等实物说明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大课堂,通过学生直接观察、比较,由感性认识(课外)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内)。学习《核舟记》让学生结合课文以小组形式用泥土或橡皮泥手工复制“核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改编《皇帝的新装》等课文,以话剧的形式演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些课堂模式的改变会促进教学双主体活动的多元化趋势,成为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有效途径。

汪海霞,教师,现居甘肃徽县。

猜你喜欢
场所师生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恋爱场所的变化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