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14-02-26 09:55李少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杜牧心灵传统

一.笑惭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文字的出现让我们的祖先由蒙昧走向了文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祖先的智慧在秦砖汉瓦上流淌,炎黄的精神在笔墨纸砚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灿烂的绽放,而今也在世界上掀起越来越大的汉语热。然而,在国内却越来越让人觉得心寒。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买账。语文教师在苦恼:“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喜欢传统的东西呢?”学生也在苦恼:“这么枯燥的东西有什么意思”。

这个矛盾不可调和吗?笔者认为,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并不难,只不过需要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拣尽狂沙始到金

教师首先要充实自己。要让学生能够喜欢上传统文化,教师自己首先要喜欢,要进入其中,消化吸收,将其中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中学阶段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语文教师应该放于手边,时常翻阅,熟记于心。

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更是一份快乐的工作。“文学即人学”,千百年来,汉语一直传播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了千千万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也培育了万万千千内外兼修的高大人格。试想,有那么多的先贤圣哲与我们对话、交流,有那么多历史的经验与智慧让我们去吸收、借鉴,天下还有哪份工作能比得上这一份工作更快乐呢?

三.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萨尔丕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地、获得的‘文化的功能。”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个火星包含在老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中。文学皆有感而发,著而成文。作家用自己的心灵之光投射到生活中,我们只要逆着这道光,追寻作者的心迹,就可以“用心灵体察心灵”,当然也就可以“用心灵感染心灵”。我们首先要被感动,才有感动学生的可能。既然可以感动他们,也就具备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表演者,一个演讲者,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以形成一种高级的理性的情感体验——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也达到我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的目的。

中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在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便是“声情并茂,熏陶感染”。她善于抓住汉语的特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感染,激起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于漪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感情就能孜孜矻矻,深入其中,寻求知识宝库,就能刻苦进行训练,正确地使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有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极大动力。

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对文本的处理也应该是多元的。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边边角角,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在人物评价、事件评价中,穿插像王安石、李清照、杜牧等人的相关诗歌,让学生的意见与古人的意见进行碰撞,然后鼓励他们去进行自主的查找。再者,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中,如导语部分、过渡部分、评点部分、结语部分等等,这些“边边角角”都可以穿插一些古典名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些相对有说服力的理论,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注重积累与学习的榜样,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必须要指出的是,在积累过程中不能抛开课本只注重周边的搜索与收集,课本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在课本的讲授过程中,或纵或横的进行处理。纵的可以以主题词为线,如《指南录后序》,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整理那些历史上的烈士、英豪,更深切的体会“燃烧自己的心脏,照亮人类前行的路”的志士仁人的精神境界。横的可以以作家作品为纲,如《阿房宫赋》,让学生整理杜牧的相关作品进行深入研讨,学生可以对杜牧的人品与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古圣先贤的思想与人格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他们的智慧是每个人毕生的财富。于丹教授说得好:“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那种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传承千年的传统不应该在我们的手中失落下去。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感染,通过激发,让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内在的驱动力,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很遥远的梦想,而是一个很现实、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

李少波,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猜你喜欢
杜牧心灵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唤醒心灵
赤壁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