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2014-02-25 01:43郜晓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3期
关键词:抵抗阿司匹林脑梗死

郜晓飞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 < 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0.05或P<0.01)。 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阿司匹林;脑梗死;抵抗;二级预防;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034-03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是主要药物。患者发生脑梗死后,通常需要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控制危险因素,但是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再次梗死以及其他血管事件[1]。研究显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本研究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近7 d内使用其他非甾体抗血小板药、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排除有出血疾病史或者家族史的患者,排除PLT>450×109/L或PLT<100×109/L的患者,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共有20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43~89岁,平均(68.9±11.2)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资料、病史、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完善检查。入院当日即口服阿司匹林200 mg,顿服,2周后减量为100 mg,顿服。治疗1周后进行血小板聚集检测。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检测。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抗凝后混匀,离心10 min,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剩余血液再次离心10 min,制备乏血小板血浆,以乏血小板血浆作为空白对照,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计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2]:同时具备在诱导剂二磷酸腺苷10 μmol/L浓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70%,在诱导剂花生四烯酸0.5 mg/mL浓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0%。如果仅符合其中1项为阿司匹林半反应。不符合以上指标者为阿司匹林敏感。随访终点为再次出现脑梗死或者发生血管事件、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单因素分析

本组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者共41例,占20.5%,发生阿司匹林半反应者7例,占3.5%,共4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 < 0.05)。见表1。

表1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单因素分析

2.2 两组随访终点事件比较

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死亡率、再发脑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总体的不良随访终点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终点事件比较

2.3 影响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 0.01或P<0.05)。见表3。

表3 影响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中存在抵抗现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有学者提出阿司匹林抵抗应该包括应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不能完全预防缺血性事件发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没有受到抑制,BT未延长[3,4]。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描述对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不够确切,部分患者合并有潜在的致病性因素,即使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是仍会发生血管栓塞事件。

本研究共分析200例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情况,其中48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占24.0%。而单因素分析中,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的状态,活化的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另外活化的血小板还会加速炎症反应,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效果发挥[5]。在血管事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患者心肌梗死、死亡、脑梗死的风险[6]。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发生死亡、再发脑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总体的不良随访终点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应及时观察明确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应积极更换治疗方案。目前针对阿司匹林抵抗还没有统一的方案,主要方法有增加阿司匹林剂量,但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慎用,其他主要有更换其他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一旦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应积极调整预防方案,以降低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洁杰,梁辉,王文安,等.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7):3258-3262.

[2] 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尹钊,郭小梅,明章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13,32(8):981-984.

[4] 叶沛,耿磊,杨开超,等.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 上海医药,2012,33(11):17-20.

[5] 叶沛,李永霞,周敏杰,等. 心脑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77-881.

[6] 周强,易兴阳,池丽芬,等.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7):634-63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 < 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0.05或P<0.01)。 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阿司匹林;脑梗死;抵抗;二级预防;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034-03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是主要药物。患者发生脑梗死后,通常需要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控制危险因素,但是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再次梗死以及其他血管事件[1]。研究显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本研究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近7 d内使用其他非甾体抗血小板药、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排除有出血疾病史或者家族史的患者,排除PLT>450×109/L或PLT<100×109/L的患者,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共有20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43~89岁,平均(68.9±11.2)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资料、病史、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完善检查。入院当日即口服阿司匹林200 mg,顿服,2周后减量为100 mg,顿服。治疗1周后进行血小板聚集检测。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检测。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抗凝后混匀,离心10 min,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剩余血液再次离心10 min,制备乏血小板血浆,以乏血小板血浆作为空白对照,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计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2]:同时具备在诱导剂二磷酸腺苷10 μmol/L浓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70%,在诱导剂花生四烯酸0.5 mg/mL浓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0%。如果仅符合其中1项为阿司匹林半反应。不符合以上指标者为阿司匹林敏感。随访终点为再次出现脑梗死或者发生血管事件、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单因素分析

本组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者共41例,占20.5%,发生阿司匹林半反应者7例,占3.5%,共4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 < 0.05)。见表1。

表1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单因素分析

2.2 两组随访终点事件比较

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死亡率、再发脑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总体的不良随访终点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终点事件比较

2.3 影响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 0.01或P<0.05)。见表3。

表3 影响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中存在抵抗现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有学者提出阿司匹林抵抗应该包括应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不能完全预防缺血性事件发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没有受到抑制,BT未延长[3,4]。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描述对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不够确切,部分患者合并有潜在的致病性因素,即使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是仍会发生血管栓塞事件。

本研究共分析200例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情况,其中48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占24.0%。而单因素分析中,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的状态,活化的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另外活化的血小板还会加速炎症反应,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效果发挥[5]。在血管事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患者心肌梗死、死亡、脑梗死的风险[6]。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发生死亡、再发脑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总体的不良随访终点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应及时观察明确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应积极更换治疗方案。目前针对阿司匹林抵抗还没有统一的方案,主要方法有增加阿司匹林剂量,但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慎用,其他主要有更换其他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一旦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应积极调整预防方案,以降低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洁杰,梁辉,王文安,等.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7):3258-3262.

[2] 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尹钊,郭小梅,明章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13,32(8):981-984.

[4] 叶沛,耿磊,杨开超,等.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 上海医药,2012,33(11):17-20.

[5] 叶沛,李永霞,周敏杰,等. 心脑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77-881.

[6] 周强,易兴阳,池丽芬,等.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7):634-63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 < 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0.05或P<0.01)。 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阿司匹林;脑梗死;抵抗;二级预防;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034-03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是主要药物。患者发生脑梗死后,通常需要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控制危险因素,但是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再次梗死以及其他血管事件[1]。研究显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本研究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近7 d内使用其他非甾体抗血小板药、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排除有出血疾病史或者家族史的患者,排除PLT>450×109/L或PLT<100×109/L的患者,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共有20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43~89岁,平均(68.9±11.2)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资料、病史、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完善检查。入院当日即口服阿司匹林200 mg,顿服,2周后减量为100 mg,顿服。治疗1周后进行血小板聚集检测。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检测。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抗凝后混匀,离心10 min,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剩余血液再次离心10 min,制备乏血小板血浆,以乏血小板血浆作为空白对照,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计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2]:同时具备在诱导剂二磷酸腺苷10 μmol/L浓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70%,在诱导剂花生四烯酸0.5 mg/mL浓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0%。如果仅符合其中1项为阿司匹林半反应。不符合以上指标者为阿司匹林敏感。随访终点为再次出现脑梗死或者发生血管事件、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单因素分析

本组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者共41例,占20.5%,发生阿司匹林半反应者7例,占3.5%,共4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 < 0.05)。见表1。

表1 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单因素分析

2.2 两组随访终点事件比较

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死亡率、再发脑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总体的不良随访终点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终点事件比较

2.3 影响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 0.01或P<0.05)。见表3。

表3 影响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中存在抵抗现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有学者提出阿司匹林抵抗应该包括应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不能完全预防缺血性事件发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没有受到抑制,BT未延长[3,4]。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描述对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不够确切,部分患者合并有潜在的致病性因素,即使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是仍会发生血管栓塞事件。

本研究共分析200例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情况,其中48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占24.0%。而单因素分析中,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的状态,活化的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另外活化的血小板还会加速炎症反应,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效果发挥[5]。在血管事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患者心肌梗死、死亡、脑梗死的风险[6]。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发生死亡、再发脑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总体的不良随访终点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应及时观察明确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应积极更换治疗方案。目前针对阿司匹林抵抗还没有统一的方案,主要方法有增加阿司匹林剂量,但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慎用,其他主要有更换其他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一旦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应积极调整预防方案,以降低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洁杰,梁辉,王文安,等.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7):3258-3262.

[2] 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尹钊,郭小梅,明章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13,32(8):981-984.

[4] 叶沛,耿磊,杨开超,等.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 上海医药,2012,33(11):17-20.

[5] 叶沛,李永霞,周敏杰,等. 心脑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77-881.

[6] 周强,易兴阳,池丽芬,等.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7):634-637.endprint

猜你喜欢
抵抗阿司匹林脑梗死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