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巍
工作中八面玲珑,网络上谈笑风生,下班回家后却宁愿发呆,也不肯多说半句话,这种被称为“下班沉默症”的现象在都市中越来越多。“下班沉默症”是一种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若任其发展,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甚至演变成家庭冷暴力。专家认为,打破下班沉默需要从“心”入手,多方努力。
“下班沉默症”导致部分家庭关系紧张
在苏州某机关工作的杨京,最近两个月下班回家后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一个人安静地上网、发呆。她说,每天都有讲不完的话和应酬不完的饭局,经常加班。“感觉特别累,回到家完全不想说话,连老公都懒得搭理。”
媒体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34.7%的人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48.4%的人认为“有一些”。
32岁的韩女士是杭州某电信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她说自己是“下班沉默症”的“重症患者”。“平时任务重,不光要开发潜在客户,还要维护现在客户的利益,公司每周都要考核,按任务完成情况排名,完不成任务就扣工资。就算下班了,脑子里还是会考虑这些问题。太累了,实在不想说话。”虽然不少受访者表示出现下班沉默症,但只有少数人关心如何应对。
“杀熟心理”作怪,工作将生活挤压变形
记者调查发现,疲惫、压力是被访对象口中反复出现的字眼,但沉默的产生却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费俊峰认为,“下班沉默症”是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是一种交往行为上的自我封闭,是社会互动缺失的产物。“也就是说,激烈的职场竞争,紧张的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过多地消耗了人们回归家庭后的交流热情。”
复旦大学社科部副教授邵晓莹说,“下班沉默症”源于一种“杀熟心理”,即人们在工作、应酬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精力有限,在角色转换时,工作繁重或急切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忽略家庭角色对人的期望,从而导致他们对亲友表现出沉默、冷漠的状态。
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乐嘉认为,面对压力和疲惫,不同性格人群的反应不同。“‘下班沉默症的产生既和生活压力有关,也和性格有很大关联。”
心病当需心药医
虽然“下班沉默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病,但专家认为,任其演变为逃避情感交流、甚至家庭冷暴力时,将产生严重后果。
费俊峰表示,一旦形成习惯性沉默,哪怕将来有精力了,也会惯性地拒绝交流,这会使整个家庭一直处于冷漠状态,对亲情的伤害很大。
乐嘉认为,这种现象还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家庭稳定对社会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上班8小时的质量其实和下班的16小时息息相关。16小时的质量有保证,上班8小时的质量才不会打折扣。”
39岁的无锡医生桑容说:“一个家庭,最怕的不是争吵,而是死一般的沉默。”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因为冷暴力离婚的家庭不在少数。
虽然沉默是人们释放自我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乐嘉说,当意识到自己有此症状时,应对工作状态做适当调整,尽量做到一张一弛,还可以适当参加娱乐休闲活动,多与工作之外的朋友交际,获得更好的状态。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盖笑松建议,作为“下班沉默症”的亲人或朋友,不要一味埋怨对方不说话,这样反而容易制造紧张气氛。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或交往气氛,人放松了,压力自然就得到释放。作为单位,要赋予员工多方面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有与家人分享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