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最终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分析、探讨该专业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密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系列做法与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地方经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省级示范性专业,近几年来,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珠顺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变革、相关行业企业市场需求动态变化,本专业教研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业基础调研,明确了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入分析了会计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会计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机制运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1 教学进程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自2007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以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针对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行业及职业特点着力探索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构建了突出岗位工作技能的新型课程体系。
■
以上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通专相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通识素质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又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情况下,企业认知、岗位实习与顶岗实践三年不断线,为培养财会专业理论知识饱满、业务操作能力全面的人才提供了充分保障。为满足中小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了大批“通专结合,会干能干”的会计专业人才。
2 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在我院会计教研室专任教师、事务所会计师、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认真研究在教材建设中如何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问题,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问题,主编或参编了一批优质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类教材将会计专业课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与统筹兼顾,既突出了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又体现了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的课程实施特点。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所用教材均由该课程主讲教师主编,且为高职高专系列教材。高职高专教材打破了以学科体系编写为主的传统思想,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编写和整理,又重视专业实践和其他内容的开发,缩小了与职业教育改革、职业特点、职业技能等要求的差距。另外还兼顾了专业考证、个性化拓展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所学专业及职业岗位的热爱,使学生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 课程建设
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实施,我们探索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收到了很多实际性的教学效果。我院会计专业现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财务管理),校级精品课程3门(会计实务、纳税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及主干课程均为校级网络课程。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抓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 教学组织
4.1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和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增加了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专业核心课及主干课主要依托网中网、福斯特两大教学平台,满足了日常专业教学、学生资格考证需要;会计信息化操作主要依托用友、金蝶两大财务软件,满足了培养学生信息化管理技能和参加行业及全国技能大赛的需求。另外还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在课余时间经常开放本专业实训室,满足学生对主流财务软件的深入学习与探索需求。还利用校内网络资源及其他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给同学提供自由学习方式,保证他们最大限度利用好本专业的教学资源与条件。
4.2 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各年级课程的设置尽可能做到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形成了大一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二以专业核心课为主、大三以专业拓展课为主的课程设置格局。考虑到资格考证的时效性,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课,与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课,并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安排指导与培训,以满足校内本专业学生及校外财务人员考证和继续教育的需求。
对大一的企业认知、大二的岗位工作实践、大三顶岗实习基本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财会咨询公司),还充分挖掘顺德中小企业资源,尽可能让本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专业对口的财务工作,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资格考证,据统计,近几年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100%,助理会计师通过率近50%。另外教研室层面还通过提供演练平台、定期集训等方式大力支持与引导学生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技能大赛,近几年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4.3 不断完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实训、实践教学以突出岗位工作技能实训、强化综合业务操作实训、夯实校外专业实践的三重模式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无缝衔接。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安排,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感悟了职业需求、提升了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近几年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充分说明了我院会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创新性。
■
5 校企合作
5.1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授课、或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比如,对新的税收制度的执行,有关税费的计算与申报等专业问题,我专业多次邀请事务所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展系列讲座,既丰富了专业实操与案例教学,又使学生及时掌握了本专业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另外,每学年末,组织校外实训基地专家及企业会计主管座谈,听取他们对本专业所输送人才素质与能力等的评价意见,经过充分探讨后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
走出去:为提升本专业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在教研室的协调与支持下,专任教师结合自己所任课程,有针对性的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同时每学期还会有1-2名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以便及时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及财务管理等专业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操作能力。以上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专业教学紧跟顺德经济发展,避免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5.2 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 会计专业自第一届学生就业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向企业会计主管了解有关意见与建议,主要是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向在岗的毕业生了解有关意见与建议,主要是针对他们的工作体会,如所学专业知识是否实用、够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尚需做哪些调整与完善等。毕业生跟踪调查每学年由教研室组织开展,被调查的毕业生覆盖面相对较广,被调查的企业也涉及各个行业,针对企业与毕业生反聩的调查信息,由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梳理与分析后,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教研室,教研室及专任教师再据此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6 师职队伍建设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常年在校生约850-900人,会计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3人,均具有双师资格,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常聘校外兼职教师3人,均为企业财务主管。总体来看本专业师生比与师职结构较为合理。
7 实训室建设
近几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会计专业加大了校内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加快了实训室建设的力度,目前,本可供专业专用的手工实训一间,福斯特、网中网模拟教学实训室、电算化与信息化实训4间,另有可与其他专业共用的实训室3间,以上实训室建设能充分满足日常教学、课外考证以及技能大赛的需求。
8 科研与服务
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教学水平,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我院财会教研室特别重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且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为发展科研工作的理念,给顺德中小企业提供了广泛的专业培训和财务咨询与管理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不能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职业院校必须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起来,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紧跟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明确办学理念,深化专业建设,努力践行教学改革,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吕一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0(23).
[2]高晶,何卫红.会计专业市场需求调查及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6(10).
[3]刘晓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
SZWLKC21。
作者简介:宋景娥(1974-),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