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盼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与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后备军和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想与信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实现个人理想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应当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在此过程中强化其理想信念。
关键词:理想信念 个人价值 社会理想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和思想文化随之做出调整,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放首位。
1 加强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学生都是高智商,有着很强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的代表群体,他们往往可以引领某项潮流,特别在思想领域。现如今,大学生作为个体,其思想观念正处于逐步稳定的阶段,国内外环境变迁和思想潮流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居于价值观念核心的理想理念更是如此。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难以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当下的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1.1 当下大学生个人理想实现路径多样。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容来看,更多表现出“现实”的姿态,主要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途径的多样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身体发育几近成熟,心理发展日益成熟),以及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因此,生活、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非常现实的方面成为他们兴趣的集中点。比如,顺利取得毕业资格证书,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参加娱乐、技能大赛以获得某项荣誉或奖励等。另外,他们同样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理想,比如努力学习以找到满意(高薪)的工作,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等[1]。
1.2 当下大学生所处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外在来看,当下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身心受到一些消极价值观念、错误的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中心)的侵蚀。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隐蔽的方式(如美国大片)不断向我国民推销他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此,我们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深度渗透,甚至丧失应有的理想信念,还有一部分正慢慢地丧失对该种思想、文化渗透方式应有的警惕性。好在大部分大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理想是健康向上的,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1.3 大学生忽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紧密关系。如前所述,当下大学生的内在特点和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通俗地说就是“越来越现实了”。较改革开放之前物质极度匮乏,精神高度丰富的大学生相比,个人的利益最大化逐渐成为当下部分大学生的侧重点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比较明显的就是:一味地追求成功,以及满足自我的欲望。当然,通过正当的方式追求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为满足私欲而盲目探求,加上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的认识相对不足,往往会使得他们倾向于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例如,当前相对一部分大学生努力学习单纯是为了出国留学获得某国绿卡,从而摆脱他们眼中所谓国内的“不公平”就业制度或是认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社会环境。因此,在追求这一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原本的社会给养,抛弃服务社会的理念。
2 加强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以及个人目标给予关注,需要“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不能采用本本主义的说教模式;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高度整合。为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对当下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2.1 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在学习、心理、交友、就业等方面,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具体困难或问题,对于一些问题来说,依靠他们自身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难以进行妥善处理的,而这些实际困难解决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思想理念的形成[2]。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般的疏导学生的不良思想,引导他们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视野,帮助其以健康的状态健康生活,学习成才。
2.2 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门必修的社会实践的课程,创新社会实践渠道和形式。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下,在理想信念方面,大学生具备了相关理论知识,但是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实践体验才是根本。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思潮、国内外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不断增强爱国的情感,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自我探索、自我感悟之中落实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强化认识,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2.3 把理想信念教育当作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工具。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处于多样价值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便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和创新成才意识,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充满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老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通过采用比较法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范畴进行拓展,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帮助大学生揭开疑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进行相互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以毛主席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心态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评价和分析,在深入比较的过程中,进而让学生自己认清各种思想流派的来源以及促使其衍变的实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对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4 弘扬当代先进形象,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形象尤其是活在老百姓身边的“平凡好人”、“活雷锋”等的示范作用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可靠保证。例如,“非典”期间许许多多的白衣战士、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安全卫士”任长霞,当代“雷锋”郭明义,“信义兄弟”郭水林、郭东林等,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老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而无私奉献着,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在弘扬先进形象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群体的先进行为来引导、激励和带动大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榜样的特质,潜移默化中成为新的榜样,无形中积聚了“正能量”,树立了科学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2]李婵娟.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2(9).
[3]刘建军.试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途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