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耀麟
摘要:随着ECFA深入实施,通过厦门口岸进口的台湾水产品出现飞跃式增长,发挥厦门的地理和对台的区域优势、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完善的渔业公共基础设施优势,构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对其运营模式进行探讨,期待为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市场、丰富市场供应,两岸渔业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交流,推进产业集群及效应,发挥带动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台湾水产品 物流集散中心 搭建 运营模式
厦门是台湾水产品直接登陆的口岸,也是重要的集散、辐射地,通过厦门向全国各地输送的台湾水产品占大陆总销量的50%以上。搭建、运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对台湾水产品快速、高品质辐射大陆各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海峡两岸渔业产业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建设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必要性
1.1 快速发展的对台水产品交易急需专业平台。目前,厦门无固定的对台水产品的靠泊专业码头,交易主要通过集装箱冻柜从各码头转运上岸。鱼苗、活鲜等以小三通模式从厦门岛外大嶝、刘五店等台轮停泊点转运上岸,因转运造成时间长而影响质量、物流成本的增加。也有在台湾海峡以“鱼钞交易”的方式进行,但存在违规操作和发生纠纷难以协调等问题。鲜活水产品依托店铺交易和单体营销方式,流通采用桶装打氧气维持,部分采用木屑包装,但缺乏技术支持,常出现体质消瘦、质量味道欠佳、死亡率高的现象。厦门冷藏库规模大,但无适应水产品专业的冻结设施、差异温度的库区。码头设施简单、通用化,未配套冷藏库、活鱼暂养、交易市场、渔业补给等设施,不能满足与台湾大宗水产品交易需要,难以形成对台水产品交易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更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不利于两岸水产品交流交易的持续发展。
1.2 巨大的水产品市场空间需求。
2010年全国的水产品生产总量5373万吨,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产品17.8公斤,其中福建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158.5公斤,年均增长1.36%,而日本和韩国人均消费量为我国的7.5倍。厦门水产品年交易量10万吨,年平均增长约19%。据相关部门2005-2006年厦门水产品对台贸易统计表显示,进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现增长态势;2013年前5个月,台湾水产品从厦门口岸入境量超过前4年的总和。厦门作为全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每年均有几百万人次到厦门旅游观光和从事商务活动,味道鲜美、品种丰富的水产品既是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也是吸引游客到厦门旅游度假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计,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及两岸水产品市场需求均存在着巨大市场空间。
1.3 两岸渔业交流日益频繁是行业趋势。台湾四面环海,鱼类品种繁多,周围海域各种鱼类多达500多种,高经济价值鱼类100多种;水产养殖业发达、技术成熟。2010年,台湾渔业总产量超过130万吨,食用类水产品进口15万吨,出口55万吨,主要出口大陆市场。
厦门与台湾渔业形态相似,互补性强,台湾渔业在世界属发达的地区,大陆渔业在世界属于大国,两岸强、大合作促进渔业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市场拓展丰富市场供应。因此,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2 厦门闽台中心渔港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具备的优势
2.1 地理区域优势。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东距台湾高雄165海里。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地处厦门西海域,距机场1.5公里,距东渡港4公里,距火车站西站4公里;北距福州302公里,南距汕头295公里,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水、陆、空交通极其便利。与台湾的区域地理优势、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和历史文化相融,旺盛的经贸往来,突显了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
2.2 政府导向优势。为充分发挥厦门的对台区域地理优势,搭建面向台湾和全国的渔业产业物流集散平台,2004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厦门市政府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总用地面积为75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5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5万平方米,公共基础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其功能定位一是保障闽台两地渔轮台风期间避风防灾减灾。二是海峡两岸渔业产品交易、信息及技术交流。三是打造集渔业产品交易、深度加工、保鲜暂养、冷藏、冷链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休闲渔业为一体的面向国内、台湾和东南亚的渔业产业经济圈。
为发展与台湾渔业产业交流、水产品交易,促进厦门渔业经济的发展,早在闽台中心渔港项目建设之初,就明确要打造对台渔业产业交流与交易平台。在福建省海洋经济规划中,确定厦门闽台中心渔港为省内两大现代海产品流通网络主要集散地之一、台湾水产品集散地之一。随着海西渔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美丽厦门”战略的实施,厦门市区零散的渔业生产、经营场所已整合迁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厦门市政府在闽台中心渔港设立台轮停泊点,保障其操作性和良性运营。政府的导向,使在厦门闽台中心渔港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优势明显。
2.3 完善的渔业公共基础设施优势。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建有港池水域面积75 万平方米,码头总长度2273米,36个泊位可全天候提供年12万吨以上水产品卸港、渔船补给作业需要。可直接靠泊1000吨以下货轮,3000吨以下油轮。经营性设施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农水产品物流中心、制冰冷藏区、对台农水产品保税仓储区、油库区、休闲渔业区等。配有功能齐全的防台风避险中心,可为台湾渔船避风减灾;配有综合执法中心,保障港区有序运营;配套消防、环保系统,保障安全生产。配套台轮停泊点,海关、边防、商检、海事、台办等口岸单位入驻联检办公,方便台轮进出港从事经贸活动,为台湾水产品进出港实行一站式服务,形成台湾水产品进出港的“绿色通道”。
3 厦门闽台中心渔港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总体思路
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是满足渔业产业发展对台产业交流、经济合作以及台湾对大陆产业、产品、技术转移,两岸水产捕捞、养殖、加工、技术及信息交流等需求。二是整合闽东南水产品市场资源,逐步发展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高端交易方式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辐射全国。
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将集交易、加工、集散、物流配送为一体,带动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捕捞、水产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及信息技术交流平台的形成;利于产业集群及其效应,带动渔业经济产业延伸和内涵,发展成为海峡西岸最大的台湾水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及配送中心。
4 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功能设施与规模
4.1 20万平方米的农水产品物流中心,使闽台中心渔港形成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水产品流通平台,促进渔业产业集聚,支撑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成为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的集散、中转枢纽。
4.2 日产冰210吨及输冰、碎冰系统,直接向渔船、运输船加冰服务;日冻结水产品56吨的冻结设施,3万吨冷藏库,内含低温、高温和超低温差异化冷藏库区、水产品保税区、加工及办公场所、对台水产信息交流区,为市场交易仓储、加工冷藏提供便利。
4.3 配套的活鲜储运中心,具备水产品暂养、包装、批发、中转、进口水生动物监管及加工和包装中转场、办公场所,为从本港上岸的活鲜鱼货提供一条龙服务。
4.4 配套的卸鱼棚,为进入港区卸货的捕捞船和水产品运输船的渔获物上岸、筛选、分类、分拨、拍买交易提供平台。
4.5 配套的保税物资仓库,为进港台轮的非免税水产品提供仓储及海关监管、保税服务。
4.6 休闲渔业为来厦商务人士提供商务活动及旅游、娱乐、餐饮、购物、便利服务。
4.7 油库及输送系统,为台湾渔轮、运输船提供燃油补充、中心内的物流车辆加油。
5 运营模式设想
适宜的物流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的保障。
5.1 台湾水产品进入市场模式。进驻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经营商向运营企业租赁场所,自主经营。进入闽台中心渔港的台湾渔船直接靠泊台轮停泊点专用码头,经一站式的联检通关后,免税的水产品可直接在中心销售或辐射至全国各地。非免税水产品进入保税监管仓库,通关后可在中心自由分拨销售,也可设立对台小额商品免税交易区,免税限额销售。也可设立台湾水产品专展区,在经销台湾水产品的同时将台湾需要的大陆水产品销往台湾,达到双向经贸的良性循环。
5.2 集散中心的交易模式。入驻经营商选择各类经营专区自主经营交易,在此基础上,稳妥渐进地推行拍卖交易、期货交易、卖场交易,确保集散中心的货源和公平交易,提升集散中心的经营层次和品牌效应。
5.3 服务模式。①提供台轮停靠点的绿色通道。台轮停靠点的绿色通道缩短货物通关时间,通常检验检疫24小时、海关8小时完成验通手续。设立服务代理公司,为集散中心经营商的货物上下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办理通关通检的服务。②开展促销活动,增加人气。积极推介,利用网络、媒体、广告等宣传扩大集散中心的影响,树立市场形象和知名度。在长假、大的节日和销售淡季期间,以多种形式组织促销活动,维持稳定市场经营。③搭建信息平台,扩大辐射区域。建立市场网站,即时提供行业动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查询服务,方便了解信息、扩大集散与辐射,提升运营的能力。④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保障质量安全。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组建检测中心及实验室,配备完善的检验检疫设施,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检验队伍,确保中心内交易商品的安全,结合创建品牌,扩大影响。⑤配套物流配送,方便经营商。利用厦门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和强大的物流体系,为经营商的产品集散、辐射、经营提供服务。
6 结论
两岸三通大势所趋,闽台渔业合作前景广阔,充分发挥厦门的区域地理优势,依托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完善的渔业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的经营功能设施、台轮停泊点的绿色通道优势,构筑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为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交易搭建平台、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利于两岸渔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交流、产品交易、辐射国内市场;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及效应发挥,为市场提供丰富优质的水产品,满足民生菜篮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纪玉俊,刘琳婧.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4):31-166.
[2]李刚.天津中心渔港建设发展研究(20114010)修改版,百度文库,http://www.baidu.com.
[3]陈晓静.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陆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J].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5,10.
[4]厦门台湾海产品储运中心项目计划书.台湾弘日有限公司.2013.11.
[5]周海霞,朝立民.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2(4):3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