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灵
摘 要: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突出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战略。人才的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各省之间激烈竞争的势头日趋强劲。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开发政策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实施人才工程,关键是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赤峰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很大的人才竞争压力。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究其原因,是人才资源开发的理念不够到位,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够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环境建设相对落后。所以我们要高度度重视人才吸引和开发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市政府对实施人才工程做了部署。
大力推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延伸人事人才工作服务领域。我市有450多万人口,80%是农牧民,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开发和使用好这个群体中的人才,是人事工作的新课题。我市的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距离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又具有很大的潜力。专业门类齐全地适应我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队伍[1]。
首先是培养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在我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农牧业科技人员占的比重比较大,这部分人才是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要营造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市、县、乡的农牧业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生产第一线创业。其次是不断扩大农村人才队伍的范畴。对已经选拔入库的乡土人才要加紧培养,乡土人才的标准要符合我市的实际,侧重于种养业、二三产业的人才,科技示范户、有一技之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牧民等。最后是制定吸引人才政策,吸引市外的相关人才到我市农村牧区开发建设。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制订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各地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掌握和了解本地区农牧业人才资源情况,包括队伍总量、层次结构、分布状态、开发趋势及潜在能力。按照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要求,制订本地区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方案。首批确定一旗一县一区(即巴林左旗、宁城县、松山区)。各旗县区也确定一批“示范乡镇、村、组、户”,示范旗县区的工作力度要更大一些。
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人才队伍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开发农村牧区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对农村牧区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培训各个环节做出规定,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纳入综合管理范围,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统一有序、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继续巩固和发展市和旗县区两级人才市场,着力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创造性地开拓各项业务。加快建立大中专毕业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农村乡土人才等专业性人才市场。我市基本实现了人才流动“一条龙”服务,定期人才集市也由每月两次增加到了每月四次。
市直事业单位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旗县区也采取这种做法,为毕业生择业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同时还积极参加区域性的大型人才交流大会,举办好全市性的人才交流大会,做好人才日常推荐服务工作,促进人才在更大范围的合理流动[2]。
2005年我市把人才市场信息建设列为重点工作,通过专业性人才市场,充实和完善我市各类人才储备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一方面要走出办公室,深入用人单位宣传人事代理,送服务上门。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对象,完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务质量。2013年市和旗县区人才市场的人事代理业务量都有明显的增加。
制定符合我市特点的培训规划,重点是培养和使用现有人才。原人事部长张学忠同志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人才开发最重要的是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现有人才作用发挥的越好,对外地人才吸引力就越大。”所以,我市把实用技术培训和前瞻性素质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水平,把我市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1)将组织培训计划与个人培训需求相结合。摸清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根据不同群体的要求,下达相应的培训任务。并在今年年中举办几期“赤峰周末专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学者来赤峰讲学。(2)将培训与人才的使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培训的动力机制。对于没有完成规定培训任务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3)构建人才培训基地网络,实现培训的两个效益。对申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单位也要加紧确认。今明两年,我市还在争取多方支持,创造条件,建设好赤峰市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以赤峰行政学院为龙头的市内培训网络。同时还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培训机构的联系,构建跨地区、跨省区的人才培训网络。在培训工作中讲求两个效益,一是社会效益,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二是经济效益,使培训逐步走向产业化。(4)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铁先要自身硬”,培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培训质量的高低,甚至决定培训存在生命力的与否。同时在培训的内容上,研究不同层次群体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最终使培训工作达到教者有的放矢,学有所获。
总之,要进一步加强吸引人才的环境建设。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管理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市委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对人才环境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努力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并充分发挥当地现有人才的作用。各部门在制定政策及日常业务工作中要营造大度大气、开明开放的人文环境;营造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环境,最终引导用人单位成为吸引人才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赤峰市人事局.赤峰市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2003,2.
[2]赤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赤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