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萌
“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路过北京中关村的昊海楼,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记忆被歌曲带回到高三的政治课堂:周围同学们哇啦哇啦地背书,我盯着课本出神,体会味同嚼蜡的深刻含义。这时,同桌递过来耳机与我分享胡彦斌的新专辑,这是我第一次听《我的未来不是梦》。此后,这首歌简直成了我们俩的精神鸦片,只要不开心,就翻出来听一听,顿时感觉自己变成一只张满风的帆船,蓄势待发。
那时,在我们小小城市的重点中学,作为一名学习成绩不甚出色的学生,我的调皮与不刻苦与实验班踏实严谨的学风格格不入,以至于班主任每每看到我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娱自乐的样子,都恨不得上来掴我两个耳光,告诉我现实有多残酷、高考竞争有多激烈。
我还记得在一篇题为《舞起蓝色卡裙》的日志中,他用力透纸背的大字点评道:连一条廉价的裙子都买不起,遑论翩翩起舞!那时,尚且分不清班主任到底是恨铁不成钢还是有意讽刺挖苦,我只能用强烈的自尊心做自己的盔甲,心里想他根本就不知道我的潜能,而我自信可以实现梦想。“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着”哼两句歌词作精神抵抗。
收到高考成绩单的一刻,才如梦初醒。听到爸爸给他远方的朋友打电话,咨询我上学的事情,那种难为,深深刺痛了我。于是,我决定复读。在我看来,这是证明实力的唯一方式。一同复读的还有我亲爱的同桌,她也没能圆自己的清华梦,而且差得远。
高四那一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不再去听流行歌曲。所在的城市迎来有史以来最长的雨季,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跑早操。我却不知哪来的劲儿,五点就能起床,在满是积水的操场上蹦跶,逐渐找回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已不再把“我的未来不是梦”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因为知道梦想不是信了就有的,需要不屈不挠地拼搏。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对自己与梦想大学的距离有了理性的认识。经过一年的辛苦磨炼,我考上了。
在大学晃荡四年,又按部就班地读研两年,几乎忘记曾经有多痴迷《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再翻高中日记里的“豪言壮语”,时隔多年,只会面红耳赤,觉得高中时的自己像井底之蛙,天真得不知天高地厚。
如今在学校牛人见得多了,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面对一个个全方位无懈可击的优秀人,会不由自主地妄自菲薄。而我不知道该拿什么来安慰此时的自己。一句“我的未来不是梦”太过单薄,我缺乏的是实现梦想的路径,而且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实力的不足。只能追赶再追赶,加学生会、加社团、学双学位、实习,以为亦步亦趋之后,虽然不能优秀至那些出色的同学,但争乎其上总能得乎其中。
我的高中同桌也在隔壁的大学里办画室、做项目、出国交流,死命地折腾。是的,在彼此眼里,我们一系列的挣扎可以凝聚为一个词“穷折腾”。
很久都没有好好聊一聊,直到我们走到毕业的关口,未来又变得飘忽不定的时候。在经历一些挫折之后,我们俩终于愿意找时间聚在一起认真地谈一下未来的打算。两个自嘲大龄女青年的人在Google大楼的平台上又开始谈论梦想。在一系列推心置腹与心心相印后,她轻轻哼唱起《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相视而笑。这首歌曾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给我们莫名且虚无的骄傲感,给内心的躁动一个出口,让我们有仰望星空的意识,并能够在别人的漠视中,找到自我认可和拼搏的勇气,支持我们走到现在。
这些年的成长经历,让我知道很多东西不是争取了就能有回报、计划了就能按期执行,很多时候,如歌曲中唱的,我们只是“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好在我们没有丢弃梦想,仍将其奉为人生路上的北斗星。经过这些年的积淀,我对未来有了一些具体的规划和想法,不再轻易因为别人的意见而否定自己。
而这时,我们已经到了高三那年憧憬未来时,那个“未来”所指的年龄。
《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早已过时,我也学会平静淡然处事,不再需要这样强心剂的歌曲来慰藉自己。如今,作为外乡人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上蹿下跳,寻找自己的立锥之地,我们听得更多的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
(吴显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