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的“3+1”模式

2014-02-25 20:18胡生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抒情感情技巧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时,语文老师通常的做法是:分块复习,复习完毕后就感觉万事大吉。从诗歌的形象、语言到技巧、感情,复习到哪块,就强调哪块。这种做法并没有错,然而,缺陷却很明显:把诗歌鉴赏这一大的项目作了尽情的肢解,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解诗歌的能力。如此,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考试时不得高分也在情理之中。正确的做法是:在分块复习后,应作“3+1”的阅读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各块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答题时也会游刃有余。

所谓“3+1”的阅读训练,就是在阅读一首诗歌时,在思考形象、语言、技巧的同时,要考虑感情。具体说来就是:形象+感情;语言+感情;技巧+感情。

一.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示例

下面以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来体会一下“3+1”的阅读训练方法。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阅读鉴赏“醉别江楼橘柚香”

形象与感情:江边;高楼;橘柚飘香。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行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技巧与感情:乐景哀情。

语言与感情:“醉”字,借酒浇愁,暗示着“酒深情亦深”“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深情。

(二)阅读鉴赏“江风引雨入舟凉”

形象与感情:江面;风;雨;舟;行人。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气候已变,人的心情亦跟着变化。

技巧与感情: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吟咏。

语言与感情:“引”字与“入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

(三)阅读鉴赏“忆君遥在潇湘月”

形象与感情:潇湘;月。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

技巧与感情:想象(虚写)。因为孤寂与愁苦,行人恐难成眠。

语言与感情: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中。

(四)阅读鉴赏“愁听清猿梦里长”

形象与感情:猿啼;梦境。朋友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技巧与感情:想象(虚写)。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语言与感情:“愁”直接点明感情;“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运用以上“3+1”模式解读《送魏二》后,学生在答题时就能八九不离十。

二.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原理

(一)诗歌阅读鉴赏“3+1”中“1”指的是感情

鲁迅先生认为诗歌有两种来源,一是原始劳动,一是原始宗教。不论是先民在劳作中,还是在对神明的顶礼膜拜中产生的诗,都离不开人的感情抒发。劳作中的愉快和痛苦,面对神明的恐惧和敬畏,都是先民发之为声的直接动因。

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就是诗歌产生的本源。正如德国格罗塞所言:“诗歌唤起一切人类的同一的感情,诗歌到最后创出了一种持续的心情。”古今中外的哲人对诗歌的看法都强调了感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与外国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诗歌基本上是抒情,而外国的诗歌大多是叙事诗。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每一首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首先考虑必然是感情。

(二)诗歌阅读鉴赏“3+1”中“3”用意也在感情

1.形象是诗人抒情特有的方式

诗人的职责在于抒情,但诗人不能空洞地抒情,他必须把心中的感情通过富有一定感染力的审美形式抒发出来。正如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所说:“诗歌是赋予形象的思维。”有了这些形象,诗歌才有美的境界,才能产生艺术魅力。

诗歌的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都寄托着诗人的苦乐悲喜。诗歌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也都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景物形象的类型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诗中的景物必然要浸染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既形象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李煜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起的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2.语言是诗歌的物质外壳

不论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语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中介,诗人们要创造出美的诗歌,就必须首先在语言上下功夫。

高考诗歌语言类题目有三类:炼字、炼句和语言风格。炼字、炼句两类是高考的重点,无论是哪一类,都要在把握语境含意的基础上,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涵的情感。一首诗,语言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印象,我们从诗人们的炼字造意方面就能体会到诗人们的辛酸、无奈与快乐、欣慰,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人语言的精妙,我们才能读懂诗歌,进而理解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技巧是诗歌感情的物质形式

技巧对表现感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技巧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表达技巧,它是个广义的概念,可以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藏、表现力更强,从而鲜明地突出情感。

古人十分重视技巧的运用。《诗经》的主要手法是“赋、比、兴”三种。三种表现手法目的都指向感情,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抒情传统的写实取向一样,“赋比兴”的传统,一直是中国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楚辞》更是屈原愤激情感的表达,它辞藻华美,对偶精巧,并杂有大量的“兮”字,以更丰富多变地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声声慢》的首句,一连使用了十四个叠字,一下子就点化了整首词感伤凄惨的基调,不仅如此,它还活画了诗人怅然若失、无所事事和百无聊赖的孤苦心情。

三.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一)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最好安排在复习的第二阶段

诗歌阅读鉴赏训练第一阶段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此方面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建构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网络:各种复习资料都有详细讲解,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脚踏实地地分块按点认真复习。第二步,按诗歌内容分类指导:每类诗歌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其形象、感情及采用的技巧都会有区别,比如“怀人思乡诗”的诗歌,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特有的一些意象有: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等。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二)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应整合到相关的程式中

一般来说,做一首诗歌鉴赏的题目需要四步。

第一步:浏览。就是在拿到一首诗歌时,先要读一遍,如果把一首诗比作一个活生生的美丽的少女,我们首先获得的是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最鲜明的容貌、体态等表面印象。在诗歌美丽外表的诱惑下,我们再去探求她深刻的本质。

第二步:细读。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我们对诗歌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答题的效果。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读正文。这一步最重要,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就应在这一程式中体现出来。读每一句都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即:形象+感情;语言+感情;技巧+感情。在思考这几个方面问题时,还要有所侧重,这是因为从结构章法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绝句、律诗的前两句、四句往往写景,后两句、四句常常抒情(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的要侧重于分析景,写情的要重点关注情。

第三步:读题。这一步要求我们要琢磨题干,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了题干的暗示信息就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第四步:答题。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收获的一步,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信息,按要求写出答案,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答题策略。

如果我们套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词,本文仅看作是对“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的广告。

胡生友,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宿迁。责任编校:王 玲

猜你喜欢
抒情感情技巧
最好的感情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会抒情的灰绿
感情工作
指正要有技巧
不分对错
提问的技巧
约会
感情强烈的叹号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