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文本做出多元解读,教师要创设对学生构成挑战性和思辨价值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重视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催生“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新模式,倡导互动互补,互惠互助,还要建立旨在关注个体差异,激励成长的多元、立体的课堂评价体系,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创造条件。落实到课堂结构的建构上,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感悟,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求知规律。新课程标准出台后,从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做了细致有序的规范和改革。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现代意识,也要求遵循母语教育的一般规律,这些都是新课程的优势体现。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得到了强化,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课堂评价机制也更灵活立体。总之,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教学,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语文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课堂结构松散,教师讲课面面俱到,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锻炼的空间;学生学习常是一种被动参与,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可,主体能力得不到发挥,大部分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的观望态度,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主体参与度很低。这种教学虽然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因为缺乏课堂教学设计、没有明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和学生的厌学等等。也就是说,课堂结构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常常在这两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纵观课堂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的教学原则——“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通过对青年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究,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几种心态,提出教学程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他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这之后,不少的教育学家孜孜不倦地从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从而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教学法。现代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基准不同,方法不一,类型也非常多。有学者认为最有影响的包括:(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原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西德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等。(2)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3)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日本广冈亮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4)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美国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其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5)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洛夫暗示法教学模式。
在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例如: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模式”,北京景山学校“单元教学模式”,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因素)最优化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顾冷源的“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育仍然面临的一个课题是:我们如何设计最适切的教育模式?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给教育提供了启示,比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人们也积极地从事教学模式的建构活动和课堂教学实验,并做出了可喜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还是一个对教学效率最优化的期盼。
语文生命化课堂作为语文生命化教育的体现,理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新课标所倡导的“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课堂教学特点的,但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说明这一结构、模式有待完善。语文生命化课堂结构的建构可以在现行的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做一定的调整和变革,以期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能更好地在语文课上得到实现:
1.导入阶段突出情境,重在激发学习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情境,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基础。语文生命化教育倡导润泽心灵,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通过课堂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即将学习的东西有了感情,何愁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以我教授《金色花》为例,导入新课时我先从学生和妈妈的感情出发设置情境,唤起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引起学生对妈妈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的思考,再进入新课,设置悬念,带领学生去认识课文中的“母子”,体会他们的悲喜。如此导入,为课堂奠定了浓浓的情感氛围,便于课堂的进一步展开,也在学生心中播下“母爱无价”的种子。
2.整体感知阶段强调个性,重在独特的阅读体验
整体感知阶段意味着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展开。此时教师如果急着推进课堂,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抢先灌输给学生,难免先入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考,也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难以在课堂上听到新鲜的声音,对课堂整体而言是不小的损失。语文生命化课堂提倡百花齐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是语文课堂的财富,在一篇课文尚未展开前,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的阅读感受,再以此为契机推进课堂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依然以《金色花》的教学为例,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将他们阅读时最先想到的词语写在笔记本上,学生用雅致恬淡又独具个性的话语来概括他们的阅读感受,课堂的基调由此奠定,学生既是课堂主体,又彰显了个性,教师还能在学生的最初阅读感受中找到进一步推进课堂的有效契机,可谓一举多得。
3.合作探究阶段落实合作,重在交流互补
语文生命化课堂给学生的是知识、技能,更是素养、愉悦。学生在课堂上有交流、表现自我的愿望,教师就应该给以鼓励、支持。充分的交流探讨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我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在“想象诗歌意境美”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的任意一小节,发挥想象力,用语言代替画笔来描绘诗中的画面,并给画面取个名,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留下书面记录。这次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们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描绘出的画面既有特色,又独具美感,这是小组活动的成效体现。
4.拓展延伸阶段提倡创新,重在独树一帜
拓展延伸阶段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探讨由学习内容引发出的更多、更有价值的思考。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绝佳时机。语文生命化课堂的任务之一就是“给每个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解放学生,首先体现在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上,成长中的青少年正处在想象力蓬勃发展的阶段,有什么理由去限制、扼杀这生命的希望之光呢?在教授《天上的街市》时,我抓住诗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想象,续写富有童真童趣的句子。如“牵牛花开放了,……笼中的小鹦鹉,……明光照在地上……”让它能连缀成完整流畅的诗句。或者想象“当你仰望繁星时,会说些什么呢?”以此为题试着写一段话。既培养了想象力,还巩固了文体特点,且锻炼了写作能力。教授《金色花》时,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阶段,我以课文中的“母爱”为拓展话题,要求学生选择自然界一个能体现母爱的事物,再借助这一事物写一段给母亲的话。同样紧扣文本,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生命化课堂结构的建构以生命个体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便于操作,有独特的实践意义,体现了语文生命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段坤鹏,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