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小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逐年攀升,体育课的基本运动也成为孩子负担。对此,农工党沈阳市委员会提出建议,学校应在孩子刚入学时建立一份体育素质跟踪记录档案,将学生每天的运动量记录下来,一直跟踪到学生高中毕业,并与学生的毕业升学成绩挂钩。(2014年1月7日《华商晨报》)
现如今的少年儿童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率逐年攀升,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因而,督促少年儿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更是当下社会的重要职责。
农工党沈阳市委员会提出对中小学生实施体育素质跟踪记录,建立“运动档案”并与毕业升学成绩挂钩的想法,旨在通过评价的手段,激励中小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其身体状况,提高其身体素质。然而,这样的做法在操作层面到底具有多大的现实作用,却值得质疑。
表面上看,“运动档案”与学生评价机制挂钩,以评价为杠杆,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其激励效果却是有限的。在学校管理者看来,中小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势必占有大量的学习时间,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运动档案”没有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变革入手,督促学校改变观念,正视体育工作,却将学生参加锻炼的评价权交给学校自身,无异于走错了方向,其效果亦可想而知。与其建立学生“运动档案”,倒不如将学生体质状况监测纳入教育评价的体系,作为学生升学以及考核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