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鸿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的成长历程启示着我们,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党员干部要善于做群众的贴心人,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共产党人感情的最高体现就是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自然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而同群众建立密切联系,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干部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心中装着群众,就会主动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工作中还有哪些与群众要求和期待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而与群众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
要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党员干部必须与群众进行有效地沟通,要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懂。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要讲究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群众听后才会称赞佩服。掌握了语言沟通的艺术,就会提升启人心智的思辨能力,培植怡人心怀的幽默才能;只有讲求生动活泼的表达技巧,把握恰到好处的时机火候,才能使讲话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广大群众才会乐于接受。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艰深的理论问题,运用群众语言,力争化繁为简;要善于用群众喜欢的语言讲话,善于用群众身边的事讲道理;要善于运用风趣的语言营造宽松氛围,风趣的语言可以增添欢悦情趣,活跃气氛,使听众的情绪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乐于接受,与群众沟通才能达到目的。要真心实意地想群众之所想,精心做好见群众时的准备工作。带着问题见群众,知道要去做什么,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要时刻注意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他们最困难的事情帮起,从他们最期望的事情做起,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大实惠。
我们来自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是“鱼水”关系。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人民好比是土地”。通过与群众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应该真诚、坦然地面对群众,要主动沉下身子贴近群众,增进感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身心里装着群众,才能避免与群众交往中出现的“冷场”,才能被群众接受。干部要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思想群众的期盼作为第一追求,时刻提醒自己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基层群众聊家常话、吃百家饭、解万家难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与基层群众交往中,党员干部不仅要“身入”,更要“深入和心入”,碰到矛盾和问题时不绕弯、不推诿,敢于面对并认真加以解决。只有你把人民装在心里,人民才会把你装在心里;只有深入群众,群众才会拥护你;只有你善待群众,群众才会善待你,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深入群众、解决群众所需才能让基层工作开展得更加轻松,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只有与基层群众心贴心,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才能为基层建设增资添彩。
党员干部的宏观视野、战略思维、大局观念、方针政策这些“大事”,最终落实到群众头上的就是吃穿住行、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看起来虽小,但紧贴着百姓生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困难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通过新一轮改革,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盼望能够从改革的红利中得到更公平更公正的分配。但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群众需要我们帮助解决更多的是一些 “柴米油盐”式的“小事”。这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点滴小事,恰恰就是影响人心向背、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作者系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院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