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剑杰
1941年12月6日,天寒地冻的莫斯科城下,随着34个苏联红军远东师的突然出现,110万苏军开始了谋划已久的全面大反攻。
此前,德军最高统帅部曾预计苏联在莫斯科战线已无预备队可用,然而这批生力军的出现,却成了打破僵持战局的砝码。他们本来不是苏军的西线战场预备队,而是驻守远东、准备对付日本“北上”的东线精锐部队。
斯大林为何能断定日本不会“北进”,果断将精锐部队调往西线?他的底气,始于一年前在中国东北与外蒙交界发生的苏日诺门罕之战。
日本北进试探苏联
日本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其“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的扩张计划,得到了东亚大陆上一块至关重要的跳板。
1930年代后期,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的成立,日本决策层内部一直在思考,依托中国东北,究竟该北上西伯利亚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还是南下太平洋与英美决战,即所谓“北进”与“南进”之争。
日本陆军主张北进,依托中国大陆为腹地向西伯利亚扩张,其头号假想敌是苏联;日本海军则主张“南进”,在确保对中国大陆霸权地位的前提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其头号假想敌是英、美。
这两种主张长期争执不下。为此,1936年8月7日,日本采取了折中方案,决定 “南北并进”,广田内阁在《帝国外交方针》和《国策基准》中,也正式把“南进”和“北进”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推行。
“北进”须与苏军作战,而上一次交手,已是34年前1905年的日俄战争。于是,为试探苏军战力,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集中兵力,准备与苏联进行“武力侦察”式作战。
1939年,屯驻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在内蒙与外蒙交界处、隔哈拉欣河与外蒙相望的诺门罕草原上蓄意挑起了冲突。由于苏联同样有试探日军战力的想法,事态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多达40万人参战的大战役。
谍王佐尓格
战事爆发之初,由于苏军指挥官缺乏作战经验,对战场情况也不了解,因此接连失利。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意图是试探苏军实力,为其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日军的进攻,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决定派一个能征善战的人去指挥,这个人就是朱可夫,当时的苏军少将。
除了朱可夫,这场对日之战,斯大林还有另外一张底牌——潜伏在日本的苏联谍报组织“拉姆扎”小组。该小组已在开战前夕报告了关东军的部署、武器装备、战争物资及运输等详细情报。理查德·佐尔格是这个小组的领导人。他1914年应征加入德国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4年来到苏联,加入苏共,并被苏军侦察机关录用。
1920年代,日本出兵占领了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并干涉苏俄革命。苏联视日本为东方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日方的阴谋动向,苏联情报机关决定在日本设立间谍网。在众多候选人中,具有惊人才华、头脑敏锐、阅历颇深,且兼具德、俄双重国籍的佐尔格脱颖而出。
1933年9月6日,佐尔格以德国《法兰克福报》驻东京特派记者的公开身份到了日本,并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10月,佐尔格又加入纳粹党,进一步获得工作的便利条件。
1935年7月,佐尔格搞到一份关于日本陆军体制、领导人、内部派系等内容的情报。“拉姆扎”小组初战告捷。此后,在“二二六”兵变后的日本政局分析、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的战局走向分析上,佐尔格都提供了详尽的情报及准确的预测。
日本完败
朱可夫抵达前线后,当即集中坦克部队应对日军的步兵冲击。因钢铁等战略物资缺乏而向来不重视坦克的日本,尽管单兵白刃格斗及射术、战斗精神都不弱,但在钢铁洪流的冲击下,依然被苏军击溃。
之后,关东军出动了仅有的坦克部队,但那些“在欧美国家眼中最多算装甲车”的铁皮坦克,同样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
关东军又出动炮兵部队,然而苏军炮火口径远大于日军炮火,炮战的结果是,日军步兵恳求炮兵“不要再开火了”,因为日军炮火攻击不到苏军,却招来了苏军炮火如地狱烈焰般的反击,连累步兵也死伤惨重。
关东军又出动航空部队,依然完败。技穷之下,最后令步兵上刺刀,实施人海战术。苏军的应对更为简单:直接以坦克碾压及机枪扫射。
此战的最后结果是,在诺门罕这片600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损耗了数万兵员和大量重武器,被迫停战讲和,而后前敌总指挥小松原被勒令切腹谢罪。1939年9月16日,苏联与日本达成停战协定,结束了诺门罕战役。(详见《同舟共进》2012年第8期,何立波《诺门罕之战:关东军为何惨败于苏军》)经此战败后,日本感到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于是从“积极北进”变成了“消极北进”。而日本天皇裕仁本身即是“南下”派,这使得日本最终放弃了“南北并进”战略。
莫斯科危局
此时,欧洲形势风云突变。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军以“黄色计划”突袭法国,横扫西欧,受阻于英伦海峡后,重新将视线转到东方,调集重兵到东线,准备进攻苏联。
利用出色的社交能力,佐尔格这时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庞大间谍小组,成员有南斯拉夫籍的勃兰科·伏开利克、德国人马克斯·克劳森、日本人宫木佑德等。1941年5月,德国新任驻泰国大使馆陆军武官肖尔中校来到东京。作为佐尔格的朋友,他透露了希特勒可能将于6月20日或推迟二三天进攻苏联的消息。佐尔格彻底摸清情况后,用无线电通知莫斯科:德国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兵力为170至190个师。
但斯大林坚持认为德国不敢轻易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不相信佐尔格的情报。1941年6月22日,拥有15000辆坦克、9000架飞机的320万德军深夜突袭苏联。毫无防备的苏军,在刚开始几天就被摧毁了3922架飞机。在地面,德军以闪电战术快速推进,其穿插分割的包围战术,动辄歼灭数十万苏军,或逼迫他们投降。endprint
在乌克兰,德军南方集团军包围了基辅。9月中旬,基辅陷落,超过65万名苏军被俘。时任基辅市委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在城陷前一小时乘飞机逃出。很快,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冬季里的“台风”
德军对于莫斯科志在必得。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
1941年9月下旬德军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夺取奥廖尔。10月23日,围歼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苏联红军集团,再次俘虏苏军67万人。莫斯科危在旦夕。
“我们向敌人猛力进攻,战士大跨步往前冲;我们身背后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贵重;我们在战斗中,最顽强最英勇,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防守牢不可破,城市岿然不动,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这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莫克罗乌索夫于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谱写的歌曲,很快广为传唱。无数战士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见证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悲壮时刻。
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1941年10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部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全力应对德军,同时决定将远东军调到西线。
这成为莫斯科战役苏军逆转的关键。
最后的情报
苏联面对纳粹德国的巨大压力,而日本作为德国盟国,在地缘上又毗邻苏联远东地区,因此,日本对苏德战争的态度,直接决定着苏联会不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苏联不得不提前把相当一部分部队部署在远东地区,以随时应付日本可能发动的进攻。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亚太局势尚不明朗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就秘密调动了远东部队到西线,作为西线的战略预备队。苏联这看似冒险的举动,实则因为完全摸清了日本的底牌——这同样得益于佐尔格的贡献。
苏联决定西调远东部队前,确实非常担心日本趁火打劫出兵西伯利亚。当时日美之间的关系也极为紧张。到底日本人会先对美宣战,还是先进攻苏联呢?这个艰巨的侦测任务交给了佐尔格。早在1930年代,佐尔格还在以记者身份公开活动时,就已经结识了日本《朝日新闻》驻上海记者尾崎秀实。
作为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政治评论家和“支那问题权威”,尾崎秀实能够接触到日本外交界和政治界的高层,后来更加入了日本近卫首相的政治研讨会“朝食会”,进而成为近卫首相的秘书。这次来到日本后,佐尔格通过画家宫城与德,重新找到了尾崎秀实,并最终吸收尾崎秀实加入其领导的情报小组。
此外,佐尔格还与德国驻日大使奥特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并频繁出没于各种高级社交场合,与一些政客、幕僚推杯换盏。佐尔格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在东京布好了一张非常完美的情报网。
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在东京开会,作出“今年不向苏联宣战”的决定。佐尔格通过紧张而危险的地下情报搜集,了解到相关信息后,立即向莫斯科报告了会议情况。
10月4日,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出最后一封也许是最重要的一封电报:“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下几周内向美国开战。”
虽然三个多月前,佐尔格提供的德国6月22日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没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视,但这一次,他的情报深得斯大林认可。斯大林立即将远东地区的苏军调往西线的欧洲战场。
佐尔格的所作所为,早就引起了日本宪兵和特高课的注意。1941年10月18日,在发出那份最具价值的情报后不到两周,佐尔格即被日本警察逮捕。由于佐尔格特殊的身份,案件震惊了日本,也轰动了世界,甚至成为近卫内阁倒台的原因之一。
1943年9月29日,佐尔格被判处死刑。194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日这天,佐尔格和尾崎秀实被绞死。20世纪最大的红色间谍、一代“间谍巨星”就此陨落。
绝地大反击
斯大林从远东调来的34个师,是当时苏军剩下的唯一一支建制完整、装备精良的战略预备队,而且非常适应在严寒气候中作战。除了原驻地留下少量兵力保持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外,其他大队人马都在数周内急行8000公里赶赴莫斯科……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但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面临严重的作战压力。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但对莫斯科的苏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新型坦克T-34、T-35在严寒下仍能照常发动;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德军方面,钳形进攻莫斯科的主力在北面是霍普纳第4装甲军团和莱茵哈特第3装甲军团,但以苏军远东部队为核心新组建的弗拉索夫第20军团、库茨涅佐夫第1突击军团,不仅挡住了这两个最精锐的德军坦克集群,还发动反攻,使之仓皇后退。
此后德军节节退败,以致在1941年12月16日,惊讶于德军溃逃的希特勒发布了“不许撤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的死命令,并威胁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
德国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后来在《致命决策》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
饱受严寒之苦、师老兵疲于莫斯科城下的德军,终于不支败退。到1月初,苏军共毙伤德军168000人,将德军赶离莫斯科100-250公里,莫斯科保卫战终以苏联胜利而落幕。
3年半之后,苏联红军攻入柏林。
佐尔格的情报改变了苏德战局。但苏联在佐尔格被捕后,却并未采取任何营救行动,且公开否认佐尔格的间谍身份。
直到20年后,莫斯科当局终于在1964年公开承认佐尔格为苏联立下的不朽谍报功勋,并于佐尔格逝世的忌日追认他为苏联的最高英雄。在莫斯科,至今仍竖立着他的塑像;战后由苏联控制的东柏林、德累斯顿等东德城市也曾纷纷用佐尔格的名字来命名街道和学校……
(作者系文史学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