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孟祥娟
(新疆医科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要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接受、消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势在必行,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实验教学课时占本课程总课时的50%,另外在学生参加各类考试中均为上机考试。 由此可见,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 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课教学质量问题谈几点体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 导致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班级的特点,更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体的差异来确定合适的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原先的水平和通过实验应该能达到的水平。 实验内容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留出相当多的自由练习时间,允许学生操作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建构主义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取材于实际的范例和真实的问题需求,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真实的操作环境使得学生的实验过程相当于实际应用过程,使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
优化实验步骤。 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先决条件,不仅可以确保上机操作的针对性,还能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完美地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上机效率。 优化实验步骤,就是对上机的教学过程做一个精心设计,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一堂课科学的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为几个具体的步骤。对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甚至对每个具体步骤问题的处理方法,都要详细加以分析和研究,并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还在充分考虑将难点分散。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尽可能保证每个步骤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其目的更加明确,问题更加突出,操作更加简单。同时还要考虑各步骤逻辑意义上的关联,使内容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最后,还要充分考虑对前一步操作结果的合理利用,便其前呼后应,强化理解和记忆。 当然,对上机操作步骤的优化编排,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上机目的,在上机步骤的编排上可能会千差万别,但优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谓“问题法”就是在每次上机之前给学生布置一系列的上机任务,但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 这就要求学生上机之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在上机过程中通过调试,自己做出每个问题的答案。在具体运用“问题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仅学生操作时间的问题多了,课堂气氛因此也特别活跃,在整个操作训练过程中更是见不到无所事事者,也不见问老师该做什么的同学了,在此时的上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变成了主体,这样根据学生的特点而采取的“问题法”操作训练,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老师引导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问题法”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发现了新的问题,从而加深了对相应命令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操作计算机,提高了自身的应用能力。
各种实验操作进度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实验教学进度。有的实验内容不可能在短期内被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练习才能逐步熟练,这些内容宜分散在多个实验课中完成,切不可满堂灌。 某些操作的要领不易被直接领会和掌握,可能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了某些问题后才突然领悟,对这类操作有的应尽早讲授,让学生有更长的时间使用这类操作,从而“悟出”更多的操作心得。 对有的操作和相关概念,学生在学习它之前已经遇到过多次,对问题有了较多“接触”,然后通过教学,集中、全面地讲解该类问题的操作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平时感性认识的积累,在教学后的实验中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实验效果,这类操作往往是实验教学上的难点,可结合其他相关实验,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有的操作需要不停地使用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所以教师应在每次实验课中尽量安排较多的自由练习时间,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软件工具进行各种应用,不应仅对课堂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实验,而忽视学生对那些需要应用才能熟练的软件进行经常性的使用。
计算机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实践,但是学生课内实验的时间非常有限。 利用校园网络能使学生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实验课的练习和老师的指导,已经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校园网内的一个实验教学网站的存在将使学生能在课外方便地进行操作练习。网站就相当于一个实验室,提供了学生在实验时所需的各种文件,如实验要求、步骤、实验素材、范例和场景等。 学生可以利用网站内容自控掌握实验进度,可以对网站上提供的后续实验进行提前操作,也可以对以前的实验进行回顾操作,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学生可将自己的各种作品传到网上供其他同学欣赏,从而激起大家普遍的创作热情。总之,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验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实验教学,通过网络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 是一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总之,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只要我们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并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能解决学生重书本轻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及灵活性、主动性不够的问题,能够切实地解决学生上机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王少锋.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专业实验课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3(04):67-69.
[2]刘义良.计算机实验教学课堂行为管理的实践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2):170-172.
[3]侯丹红.浅谈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课教学质效的提高[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04):96-98.
[4]黄晓华.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