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思考

2014-02-24 08:44:06吴桂鸿
科技视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查新研究成果社科

吴桂鸿

(怀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湖南 怀化418008)

成果评价机制,即指在成果评价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评价有关的诸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关系或过程。 与自然科学成果相比,人文社科成果价值难以量化,加上其成果具有复杂性、历史性等特点,决定了其成果评价机制更复杂。然而,只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成果评价机制,并给予正确评价,就可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及其学科的健康发展。

1 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科学方法

评价方法科学与否关乎成果评价的公正性,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

1.1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即评价主体按拟定的标准,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等,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发挥有价值的经验和判断力,对成果价值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自己的经验、专业素质对成果的学术、社会等价值做出直接判断。一般地,定性评价包括同行评价、行政评价等诸多方法,在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中,最常用的是同行评价法。

1.2 定量评价

所谓定量评价,即评价者或机构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定量评价是一种“间接测量”法,它首先要找到成果价值的衡量指标,然后再以一定“量值”表示难以量化的指标价值,它包括“定性指标量化法”和“计量指标分析法”两种。前者通过引入科学计量学,将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相对转化为数量化的指标,以十分制或百分制的方式对成果价值进行评价。[1]后者则通过对成果的课题来源、转载情况等进行分析来评判成果的价值。

这两种评价方法不受主观因素干扰,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3 多指标综合评价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指以定性评价为基础,将定性与定量、可行性与科学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为同行专家建立可参照的标准体系,对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2]这种评价法优点突出,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优点,削弱它们的缺点,是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最为理想的评价方法。 实践证明,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要实现公正性,必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2 理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思路

实践证明, 要实现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价值,必须理顺成果评价的基本思路。

2.1 科学界定成果类型

价值判断是成果评价的实质, 不同类型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其研究目的、作用及研究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决定其成果价值的差异性。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资料编译研究三大类型。基础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等,应用开发研究成果包括调研报告、方案等,资料编译研究成果包括译著、资料汇编等。对同类型成果的价值,可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指标去衡量。

2.2 合理遴选成果评价指标

指标遴选是成果评价的重要一环, 可采用 “特尔斐法”(Delphi Model)进行。特尔斐法是一种“依靠专家经验进行直观判断的预测法,对所要预测的问题以问卷和匿名发表观点的方式进行多轮征询,最终趋于一致的专家意见就是研究获得的结果。 ”[3]它采用专家集体评价,操作虽然繁琐,但能有效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2.3 赋予指标相应权重

权重是一种衡量指标重要程度的技术参数,不同指标其重要性有差异。对此,可以采用“元老法”,邀请数量相当的知名内行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判,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后赋予指标相应权重。 根据上述“特尔斐法”,可以对指标设置“两级权重”,即首先对外在指标和内在指标设置“一级权重”;然后分别将外在指标和内在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对其分解出来的子指标设置“二级权重”。 此做法能有效削减主观因素的干扰,增强成果鉴定的公正性。

2.4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设计如何关乎成果评价的公正与否,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进行设计,能有效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层次分析法,即AHP 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 博士提出来的,它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决策结合起来,使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特别适合那些很难完全进行定量分析的复杂问题。[4]AHP 法以递阶层次来处理复杂问题,是典型的系统结构分析法。运用AHP 法,笔者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鉴定”作为目标层;把从中观层次反映成果价值的指标作为准则层;将具体评价成果价值的指标作为标准层。 通过三层基本框架,构建如下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操作时,须根据成果类型,在指标二中遴选相应的评价指标。准则层中,权重一的权重之和等于100%,即H1%+H2%=100%,并且H1%

2.5 设计数学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下列评价模型:

上述公式中,“A”表示受评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分,“A1”和“A2”分别表示成果“外在指标”和“内在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Σ”为数学自动求和符号;i 表示指标序号(i 为正整数);“H1”和“H2”分别表示“指标一”中“外在指标”和“内在指标”的权重;“·”代表乘号;“Ji”和“Zi”分别表示准则层二中“外在指标”和“内在指标”的各单项指标的权重(i=1,2,3…);“Ki”和“Pi”分别表示“指标二”(“Ki”属“外在指标”;“Pi”属“内在指标”)中各单项指标评分的平均值(i=1,2,3…);“A”求出来后即为被评成果的综合得分,由此可评判该研究成果的价值。

3 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制度

导致学术成果评价的腐败现象,其评价制度的缺乏或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立健全成果评价基本制度对于保障成果评价有效运行,防止学术腐败,保证公正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1 强化评审专家库制度建设

专家库建设是成果评审的核心工作,不建立和完善一个好的评审专家库制度,就不可能实现成果评价的公正性。 专家库制度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应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专家遴选标准;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奖惩监督制度;严格实施“任期制”和“淘汰制”。

3.2 建立健全成果查新制度

“社会科学查新体系的构建,不仅是社会科学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科学信息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5]当下,可借鉴科技成果查新制度模式,加大工作力度,出台相应法规,建立若干“人文社科成果查新中心”,明确并规范查新中心的权利、义务等各项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成果评价的公正性。

3.3 规范实施投诉复审制度

在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中,建立和完善投诉复审机构是减少或杜绝评价工作失误或渎职的重要保障。 当收到成果评价质疑时,投诉复审机构应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复审,并将复审报告向社会公布。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评审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敦促他们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保证评价公正公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成果评价的方法、思路、制度等诸要素,难度大。但是,如果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果评价机制,使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就可以有效保障成果评价的公正性,激励研究者的热情,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及学科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赵振宇.关于建立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的几个问题[J].探索,2004(2):94.

[2]叶青,彭辉.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认定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2013(3):104.

[3]施丽红.特尔斐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价值与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43.

[4]高俊民,刘建永.AHP 法在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5):16.

[5]江永真.论社会科学查新体系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1(5):8.

猜你喜欢
查新研究成果社科
社科成功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社科成果展示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2021年7期)2021-04-02 05:54:26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2021年3期)2021-04-02 01:58:05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2021年11期)2021-04-01 23:18:09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2021年14期)2021-04-01 20:11:05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河北地质(2017年2期)2017-08-16 03:17:20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