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政
(安康学院 中文系;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就是安康方言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不同方言间的相互融合,时至现代是不是就已经稳定了,不会再发生大的变化。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还真的不能轻易地下结论。因为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地理区域之内,只要有不同的方言存在,那么方言的接触与融合就永远不会停止。对此,斯大林同志曾深刻指出:“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认为,与人民的历史相关联的能够带来语言急剧变化的因素无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因战争而带来的人口大迁徙,另一个是因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带来方言区间频繁的人口流动。因为语言的急剧变化都是以人口的变化和流动为前提的,没有人口的变动和流动,语言的变化将是极其缓慢的。
预测方言的变化,对于很多地区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对它们特别是那些地势平坦、历史悠久、人口稳定、交通发达的地区来说,语言的变化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如果硬要说它也存在着某种变化,无非是来自官方语言的影响而已。但对安康来说就不单是这样了,因为安康是一个多方言区,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在所难免。同时,自进入新时期以后,安康的山地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原来那种因闭塞而相互不相往来的状况了。既然这样,那么安康方言今后到底会有哪些变化?其变化又会发生在哪些区域?变化的结果又会怎样?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要对安康方言今后的演变作一个基本预测,首先必须弄清楚影响和带动安康方言演变的各种因素。以安康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看,影响和带动安康方言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做过这样的说明,安康自宋金开始,经元、明、清,长达900余年的时间,在一个小小的两万三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至今还存在着五种方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康为山区地带,山势陡峭,沟壑纵横,阻断了安康与外界的语言交流,从而使初始的移民语言得到较好的保护。对于这一点,我们与外界稍作比较就可以清楚看出。比如与安康相邻的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它们也都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移民区,但它们的语言基本趋于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山势低缓,交通发达,尽管移民来自不同地区,即使移民抱团而居,但在彼此交往密切的环境里,语言会很快地归于一致。所以可以推想,安康现在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乡乡公路成网,过去那种封闭的语言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既然如此,那么安康将来的方言格局自然也不会保持现在这个样子。
除此之外,打破安康方言环境的还有势头迅猛的城市化建设。我们知道,安康建国前的居住形态主要为散居,艰难的山路、单调的生活使得山内居民大多十天半月也难得走出家门,更不要说频繁进城了。但现在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在退耕还林政策的统筹下,大批山内居民被劝迁往乡镇和县城,从而使得安康镇、县、市三级城镇化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其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改革开放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安康汉滨区城关镇。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前的1980年,市区人口不足5万,至1990年,增至14万,到2011年,已达32.6万。现在的市区已由原来的汉江南区扩大到整个汉江北区,其规模已是改革开放前的5倍有余。从人口的来源看,安康城区所增人口主要来自安康各县。按保守数字估计,讲汉滨区城关话的人口不足8万,仅占城区总人口的20﹪。按这样的人口比例情况,可以想象,30年以后的汉滨区城关方言在80﹪的外县方言的影响之下,绝对不会仍是现在这样的声韵调结构。
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也是影响和带动安康方言演变的重要因素。据安康市招商局资料,安康305万人口中有劳动力150.8万,富余劳动力70.2万。2012年安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2万人,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33.4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的41﹪,富余劳动力的90﹪。在这些劳动力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语言活跃,接受能力强。据调查,这些劳力在外务工一般都在三年以上,其口语与外出前相比大都出现了变化。据他们讲,在外单讲自己的家乡话是不行的,要想排除语言交际的障碍,要么学讲普通话,要么学讲当地话。要想克服家乡的语言习惯,不但要纠正原方言的声、韵、调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抛弃原有方言的特殊词汇和特殊的语法表达格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语言习惯必定会固定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之中。回到家乡以后,在一个村子或者一个乡镇里,如果只有几人或几十人,这种影响似乎微不足道,但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这样的话,其影响必定会慢慢地显现出来,至少本地方言的特殊词汇在口语上会变得越来越少,本地方言特殊的声母和韵母恐怕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从口语中消失。这种现象出现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是我国工业化建设迅猛发展的产物,其影响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国以来安康在方言上所出现的变化,与教育的普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此我们仅凭同方言发音人的接触就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其口语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所受普通话的影响都要比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得多。这里面实际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普通话真正深入到千家万户,是从198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始的。不过,依笔者之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普通话对安康方言所产生的影响还将继续扩大。其中有这样三种情形会使普通话的影响更加明显:
1.教育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的语言会自觉向普通话靠拢。其表现是孩子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家长也会因辅导孩子而跟着讲普通话。
3.政府机关和社会上的各种办事机构,乃至城镇之内的所有商业场所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人们大多也会采用普通话而不用自己的方言。
我国自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普通话更加变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在内的各类传播渠道,几乎涵盖了视、听、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还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以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而所有这些通道的语言均为普通话,普通话在媒体中的运用已经彻底打破了所有行业界限和各种群体界限,从而使人们的生活与普通话贴得更近。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也会随着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深入不知不觉地放弃自己某些特征而靠向普通话。
1.方言特征的内部调整
前面分析了影响和带动安康方言演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如按笔者的预想发展开来,会促使部分区域的方言特征发生变化,甚至改变其方言属性。从安康各区域所具有的关乎方言演变的条件看,如下三个区域的方言特征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1)城区
十县区中首先以汉滨区城关最为突出,其次是平利、白河城关。方言属性不会发生改变,但声韵特征必定出现较大的变化。
(2)处于后山的部分区域
这些区域如白河的构扒、凉水、松树、仓上、大双,平利的大贵、三阳、长安,汉滨区的双龙,岚皋的佐龙、晓道等乡镇。这些乡镇原都属于江淮官话区,由于与安康中原官话区相连,有些特点现在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古入声字的归调。今后在中原官话的进一步影响下,这种变化定会深入到声母和韵母之中。
(3)处于秦岭深处的宁陕江口镇回民方言区
在周边方言的影响下,即使该地方言的声调还可再坚持一段时间,但其声母、韵母不过三代也会彻底地融入到周边的西南官话之中。
2.方言格局的变动
安康方言内部特征的变化势必带来安康方言内部分区的变动,归纳起来,大体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1)境内中原、江淮两大官话核心区将会不断缩小,混合区将会不断扩大
首先是安康中原官话核心区的变化,因新增人口主要居住于安康老城区周边的开发地带,其范围已经深入到江北的关庙和建民镇,这些区域会因新增人口方言的影响而失去原方言的某些特征,如唇齿音pf组声母将会被组声母所代替。发展下去具有关中方言声韵特征的安康中原官话核心区将会因此而只局限于安康老城区以及周边的恒口、五里、大同、河西、富强一带。
(2)境内方言的主要差异将仍然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之间
西部的西南官话区由于处于大山深处,加之又和四川、重庆相连,在整体上仍将占具优势地位。东部盆地以及汉江两岸的中原官话区,由于地势平缓,交通方便,在整体上也将继续占具优势地位。而东部后山区域的江淮官话区,会因周边中原官话的影响,其核心范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
(3)小方言将会接连消失
经调查,安康境内除存在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外,还存在着湘方言和赣方言,它们都以方言岛的形式零星分布于汉阴、石泉、汉滨等区县封闭的山内。因其范围小、人口少,故本文称其为“小方言”。它们之所以能在安康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来源相对一致。据陈良学调查,讲湘方言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南的长沙、湘潭、湘中、湘南和湘西;讲赣方言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的赣北、吉安,安徽的安庆、徽州和皖中地区。他们大多呼朋唤友,相约在一起,所以有着较好的方言基础。二是安康沟壑纵横,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如汉阴的田禾乡,汉滨区的牛蹄乡、铁路坝,石泉的中池乡等。在建国前,这些地方大多因交通闭塞而少与外界来往,所以这里的湘语在经过近200年以后仍未受到外界语言的影响。笔者在调查湘方言时,听他们讲,这里在建国以前,无论年长年幼一概都讲湘语,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这里的青壮年大多都会讲双语。他们把本县的主流方言称“平腔话”,平时在村内讲湘语,出村一概讲本县的平腔话——西南官话。可想而知,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村村通公路,山内外经济交往频繁,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和无处不在的媒体宣传影响,笔者预计,不出三代,这里最终将融入周边方言而永远告别湘语和赣语。
1.声调的演变趋向
从安康方言声调的演变情况看,有的调值变了,调类不变,如县河、吉河、岚河、洪山、大河、茨沟等地方言;有的不但调值发生变化,调类也发生变化,如平利城关方言。可见在方言接触中,调值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以此来预测安康方言今后的声调变化态势,两种可能依然存在。下面是我们的预测分析:
(1)调值变而调类不变
演变区域将主要发生在汉滨区城关。由于大批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安康其他九县,新老人口数量之比悬殊,从而也就决定了原老城区周边的方言调值必然产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汉滨区城区的新增人口有的来自西南官话区,有的来自江淮官话区,还有的来自与汉滨区城区方言属性相同的中原官话区。来自江淮官话区的,方言属性不同,调类、调值也不同;来自西南官话区的,调类相同,但调值和古入声字的归类不同;来自周边中原官话区如旬阳、白河沿江一带的,属性相同,但调值不同。声调的混乱对汉滨区城区的调类不可能产生大的影响,将仍旧统一在安康中原官话这个强势方言的调类之中,但调值的变化是肯定的。依据对各方条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对汉滨区城关方言调值产生影响的因素会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可能会被周边县河、洪山等地方言声调所同化。理由为:一是城内已有相当的人口来自县河、洪山片方言区,具有一定的方言基础;二是县河、洪山片方言的调值是在原关中方言与湖广移民方言声调接触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是与现在汉滨区城关方言,还是与安康现在的江淮官话都比较接近,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演变趋向。
第二,来自普通话的影响。从多年普通话的推广效果看,这种影响不会使汉滨区城区方言的调值一下演变为普通话的调值,但对汉滨区城区方言声调的演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调值变,调类也变
演变区域将主要发生在白河的构扒、凉水、松树、仓上、大双,平利的大贵、三阳、长安,汉滨区的坝河、双龙,岚皋的佐龙、晓道等乡镇。以现在的情况看,这些乡镇所保留的江淮官话特征仍较多,其中有的区域调类5个,去声分阴阳,调值也还维持在江淮官话的读音特征上,如阴平读低降。但在中原官话的影响下,这里的方言变化势在必然,并且产生变化的首先是声调,调类会由5个演变为4个,调值会分别变得与白河城关、平利城关、县洪片方言相同。
2.声母和韵母的演变趋向
依据安康方言现今的演变走向,有些区域声调不会发生变化,但声母和韵母的变化不可避免,其区域主要是汉滨区城关(原老城街以外区域)、平利城关和白河城关及沿江一带,演变将分两种类型:
(1)汉滨型
用来自其他8县(旬阳除外)新增人口方言与现今汉滨区城关方言比较,其方言特征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来自江淮官话核心区的调类有5个,去声分阴阳;第二,遇合一、通合三明母字读开口[o],如“暮慕墓募模目穆牧”;第三,果、遇、蟹、山臻合口一等端系字读开口,如“唾骡坐徒鲁租堆催端酸乱钻”;第四,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声母都读组,如“猪赘税吹追水涮闩专春顺床中钟”;第五,只有前鼻韵母,没有后鼻韵母。
这五个差异中,第一个主要局限在白河的茅坪、西营,旬阳的赤岩、沙阳、双河、红军、公馆,平利的兴隆、长安、洛河等地,由于处于后山一带,所以其迁往汉滨区城关的人数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少的,其方言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后四个差异无论是江淮官话区,还是西南官话区都是一致的,所以占据了极大的强势地位,对汉滨区城关方言势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汉滨区城关方言会在如下三个方面产生相应变化:
(2)平利、白河型
平利城关、白河城关及沿江一带方言因为都属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相接触的混合地带,所以建国以来,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加之较广泛的文化宣传,年轻人的口语与中老年人的口语现在已经出现了差异。预计30年以后会在如下两个方面彻底发生变化:
从上文对安康方言演变趋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随着乡镇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城镇人口的急速膨胀以及普通话的强力影响,必将带来安康方言的再一次急速变化。但由于人口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城镇与川道之间,所以安康方言的变化态势会呈现不平衡状态,方言的变化只会出现在部分县城以及极少数的乡镇,而处于山区的大部分乡镇仍将继续维持现有的方言。
二是新一轮的方言变化必将改变现实的方言格局,小方言将会逐渐走向消失,东部的中原官话区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而江淮官话区则会随着中原官话区的不断扩大而缩小。
三是变化的内容,一个是江淮官话的调类将会随着去声分阴阳的消失合并为4个声调,一个是汉滨区城区中原官话的遇合一、通合三明母字,果、遇、蟹、山臻合口一等端系字和合口三等知章组字的读音将会随着外县人口的进入而失去原来的特征。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M]//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4-515.
[2]邢向东.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7-133.
[3]周政.关于安康方言分区的再调查[J].方言,2006(2):177-183.
[4]周政.安康方言内部分区概说[M]//陈学超.国际汉学集刊(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周政.安康市汉滨区县河话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6):16-25.
[6]张德新.陕西安康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5):6-13.
[7]张德新.紫阳城关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1):5-12.
[8]张德新.宁陕城关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6-13.
[9]张德新.石泉城关方言同音字汇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9-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