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拥有全新思维的人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管理大师汤姆・彼德斯称赞他为新时代的哥白尼,以前瞻性的探索和思考,引领我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他就是丹尼尔・秦克(音译)。丹尼尔以著作《全新思维》获得了诺贝尔奖。书中,丹尼尔提出全新思维要有六种能力:
一、有设计能力的人,设计力体现了一种创造力,这是未来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故事力,学会讲故事,也就是善于把很多的知识链结合起来;
三、交响力,也就是整合能力,注重整合,从综合方面提高人的能力;
四、需要一个有情感的,有理想的,有道德的,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综合的人;
五、趣味感,除了讲规律、逻辑,更应该注重它的趣味性,以推进新的创作和创新;
六、价值感,要对社会有好的推动作用。
从丹尼尔・秦克提出的六种能力来看,实际上更进一步地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我们看到,如今提倡的科学素养里面,提到了要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价值观”。而全新思维除了提出了“价值观、共同感”,还提出了“设计力、故事力、交响力”。所以未来需要什么?需要培养更加注重设计力、故事力和交响力的综合人才。
全新思维这种理念,已经在世界科学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走向。虽然在政府推动下,我们的科普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都发展很快,但是我们在理念上,恐怕和世界的科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世界科普教育相比,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如何提升、推动我们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呢?
现代教育有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特征:第一点是前瞻性的理念;第二点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第三则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相结合。从科普教育来看,普及科学知识是基础但不是终点,应该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科学思想和方法。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你自己吸收、看了、笑了的东西才能会。”现在科普教育非常讲究探索、互动,强调一种主动学习的理念。北美科学中心的主席曾说过,科技馆是现代科学教育新理念的集中体现。上世纪6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刺激了美国教育界,他们认为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因此课堂里,不该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还要有互动和体验。
例如在澳大利亚科学中心,有一个人体三合板,天津科技馆原来的馆长,他从一个人肚脐眼里拉出长达7米肠子,说“谁也没有想到我肚子里的肠子这么长”,他通过这样的互动,很好地增强了感染力。在东京的科学馆里,几个小朋友用滑轮可以把1吨、1吨半的汽车拉起来。这就是一种以主动学习,参与互动体验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的全新思维,不仅仅关注理解知识,理解思想和方法,理解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它更强调通过体验互动主动式的学习来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背景新兴技术的兴起,在技术支持下的泛在教育,即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学习,包括无所不在的感知(物联网),无所不在的计算(云计算),无所不在的知识(UCC),无形中已经促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什么是泛在教育呢?过去,老师是一个人在讲课,现在,学生可以拿出手机指出老师的错误;过去,你到博物馆需要讲解员,但是现在,你完全可以通过手机,就能听到世界上权威专家的讲解。这种利用多元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就是泛在教育。
移动互联网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现在网上流行的微视频,已经发展到可汗学院。过去,我们的教育是1个老师教50个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其中30个明白了,20个不明白,也就算了。但是现在不同了,把这种教育放在网上,30个明白了,20个智力慢的,也可以通过网络一次两次把它弄懂,然后学生们再把它拿到课堂上讨论,变成深度阅读、理解。
根据泛在教育,美国还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叫做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模式。奥巴马说,要变革美国的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为了考卷划对号、错号,而是要让他们具备有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互助合作的精神,以及具有多媒体沟通的能力。实际上这又提高了教育目标,就是说教育不只是掌握技术,而是要通过这些技术达到上述这些能力。这点和全新思维说的“具有迎接创意时代人”的所具有的理念标准目标是一致。
去年,新加坡科技馆在做数字人,就是把一个真人做成数字化,可以把这个人剖开,看他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甚至这个人镶的金牙都可以表现出来。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运用这些手段来推动教育。移动互联网能做成一个虚的展象,更大程度地诠释实的东西,所以未来的教育是虚实相结合的。
右脑的特点
脑就是你自己的智囊。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
人的左右半脑是不平衡发展的,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人是左脑发达(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比较均衡一些)。全球有10%的人是左撇子,即右脑比较发达(有些不是左撇子)。而左右脑的发育程度不同,隐含了你的很多特质和天赋的秘密:
理解数学和语言的脑细胞集中在左半球;发挥情感、欣赏艺术的脑细胞集中在右半球。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象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右脑锻炼方法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地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还有一种就是运用CMT技术训练右脑。
这是由自律法的世界性权威W·鲁特在自律法、坐禅法、瑜伽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生理机制是创造一种条件,利用色彩激发右脑的功能,进而使侧重于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和空间处理的大脑右半球和负责语言、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取得功能上的平衡。其重点是要集中精神,大力激发右脑功能。
具体做法是,参与者用画笔蘸上不同颜色的颜料,随意的、毫无目的地在纸上乱涂乱画。等乱涂乱画一阵子后,再静下心来观看自己的“作品”。这时要用海阔天空的联想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去观看、理解和分析自己的“作品”,有时就能在乱画或在观赏中激起新的设想。
乱涂乱画的过程,一方面促进精力集中,一方面可以使精神放松、情绪稳定。这其实是让左脑处于抑制状态而右脑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右半脑的创意功能。观赏作品则进一步激发右脑的想象功能、联想功能,从而促进创造性的开发。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是一个整合目标,它的全面含义包括,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应用能力,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科学的精神与价值观。很多的科学家,由于他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才能作出伟大的成就。袁隆平、李振声在麦田里发现麦子不长,野草却长得很旺。经研究发现原来野草里有抗黑穗病基因,最后经过10多年的攻坚,麦子高产了。这就是科学家,不仅有知识,还有创造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还有献身科学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所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重进行过程教育,感染青少年学习,更加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热爱科学。
推动科普深度教育。在发达国家科技馆的儿童展区,他们拿出一个大象的耳朵,问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大的,兔子的耳朵为什么是立的,人的耳朵为什么是小的。他们的教育是疑问句,而我们的教育是肯定句,大象的耳朵是大的,兔子的耳朵是立起来的。有一句话很重要,“问题比答案重要”。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它为什么,这就是深度教育。中国古话讲“知其所以然”,很有道理,知道它为什么是这个事实,这就是深度教育的重要理念。科普应该高举深度教育的大旗,不仅仅要讲知识,还要深度挖掘里面的科学内涵、科学思维和方法。
要注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坚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基本理念与方法。科普教育应让科学家来做这个事情,而不是单纯找一个一级导演或靓女来,若做不到最高层次,那就没有内涵,没有意义。同时,还要在人文科学中挖掘科学内涵,比如魔术,常常包含很多科学的内涵,像心理诱导,心理强迫。什么是魔术?心理学加技术手段就成为魔术,或者是力学加技术手段就是魔术。魔术本身是大众喜欢的文艺形式,但是他实际上不单是文艺,还有技术手段。
培育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从脑科学研究来看,左脑处理程序性数据,右脑偏向于图形的、音乐的、艺术的,而运动性的刺激,则是在大脑皮层进行。要认识脑、爱护脑、开发脑。比如说吃早饭,早饭吃好吃饱会增加血糖,从而促进脑健康。另一个角度,优势兴奋法则。当一个人在某一点很兴奋的时候,可以发挥大脑最大的潜力;同时还要懂得让大脑有张有驰,会休息才会思考。
智力与年龄也存在关系。科学发现到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保持了很重要的科学重要感知,但是加工速度减慢。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两只小老鼠放在笼子里,一只小老鼠一听见声音就高兴,另一只拿着锣敲,“当”一敲它才跳。一个月以后再看,锣惊跳的那只小老鼠依旧活蹦乱跳,而另一只站都站不住。为什么?因为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这一层面而言,如何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第一要打破思维定势。一个杯子里放一个跳蚤,它能跳的高度是自己身体的400倍。你把盖子盖上,它跳几下就不跳了,当你把盖子打开,它就再也不跳了,这就是思维定势。第二要树立求异思维,敢于突破。第三要打好基础,进行知识积累。知识是基础,不是终级,要从知识和素养的角度提升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或者更高层面。第四要学会变换思维方法。第五要运用联想、对比。比如说乌龟壳汽车,若你对乌龟没有认识,你就设计不出乌龟壳汽车,关联思维和发散思维显得很重要。
(本文系李象益先生在杭州市科协、杭州市科技者服务中心、市委党刊《杭州》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杭州科学大讲堂”第86讲上的演讲,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