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雷 刘博
奶牛也有了“户口”
□安雷 刘博
吴刚(后左一)为社员讲解养奶牛技术
只知道人有户口,哪还听过奶牛也有户口了呢?然而在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有位叫吴刚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却为全社的奶牛都上了“户口”。这是弄哪门子玄虚?还是赶紧找吴刚去问问咋回事吧。
要说起吴刚这人,在清河那是小有名气,好几年前就张罗起一个奶牛养殖小区,聚起了40户奶农,卖出去白花花的牛奶,揣回来同样白花花的票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到了2007年,养殖小区升级成了奶牛养殖合作社,还成立了党支部,吴刚当上了书记;这下他干得更来劲儿了,一心扑在了“奶牛大业”上。但正所谓市场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奶业市场忽然“感冒”,价格大跌,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落后、管理不善、技术不新等“先天病”也一起发作起来,一下子,合作社就跌入了低谷。这下吴刚和社员们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了。
对当时的窘境,吴刚仍记忆犹新:“那阵子把我这火上的啊,是满嘴大泡;只要听见‘奶牛’两个字,脑袋就嗡嗡的……”说到这儿,他使劲拍了下大腿,“幸好上面及时送来了远程教育,才算把合作社给救了!”原来,就在2008年,远程教育的春风及时刮到了铁岭,站点进了村,区远教干部也进了农户,苦口婆心地宣传起远程教育的好处来。干部讲道:“远程教育就是给大家来送致富信息和科学种养技术的,大家多腾出时间去看看,肯定得好处,绝对不白看……”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吴刚走进了站点,上了自己的第一堂远教课。这一看可就把他的眼睛给拽住了:“这远程教育课上讲的养奶牛的招儿,比我自己懂的可强多了。”从此,他就成了远教的忠实“粉丝”,每天都要去站点学学“养牛经”。在他看来,合作社的翻身仗,就得靠“远程教育”来打了。
根据自己对合作社现状的分析,吴刚把眼睛“叨”在了远教平台上那些育牛、挤奶、奶加工课件上,还号召社员们都去站点学习。见社员人太多,站点桌椅不够用,他干脆自己掏钱买了些桌椅添在了站点,并把社员编成“学习班”,排好“课程表”,课后还安排探讨交流,让大家一起商量合作社的路该咋走。吴刚的苦心可没白费,社员们的学习效果那是相当明显,合作社也从低谷中走出来了。看到此情此景,村里人都夸:“老吴就是有办法,这远程教育他是真没白学啊。”
远程教育让合作社又“见了亮”,而吴刚“为奶牛上户口”这一奇招儿也得自远教平台的启发。有一天,吴刚和往常一样,正在站点看课件,偶然看到:科学养牛,还需为奶牛建立系谱档案,把牛号、体尺、皮毛、产奶量、胎次等各项数据逐一记录好,有利于防疫和改良。这下他是如获至宝,马上告诉大家“要给奶牛也建户口”。不料很多社员听了都晃起了脑袋,说:“养了这么多年牛,也没整过这幺蛾子。弄这系谱的、档案的干啥?多喂点精料比啥都强。”可吴刚却想:学了这么久,远程教育可一直没骗咱;再说如果没有真手艺,中央哪能费这么大劲儿给大家看呢?于是他干脆在自家的牛场里开始试验,一部分奶牛建了“户口”,另一部分奶牛则还是按老样子养,结果半年后,没“户口”的奶牛体质明显不如有“户口”的好,容易得病不说,奶质奶量也差了许多。当他把试验结果在社里一公布,社员们可就坐不住了,赶紧按照远教课件里教的,给自家奶牛都建了“户口”,进行跟踪管理。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奶牛确实比以前欢实多了,奶的质量也上来了,便都服气了,说:“给奶牛上‘户口’,还真靠谱儿。”
如今的清河区奶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是占地152亩、拥有标准化养殖场40座、注册资金达到109万元、奶牛存栏数达2500头的大社了。吴刚高兴得总夸:“远程教育可是立了大功!”但他并不满足,依然坚持每天都去站点泡一泡,总想着多找出几个像“给奶牛上户口”一样灵光的高招儿呢。
(作者安雷单位为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委组织部、作者刘博单位为辽宁省铁岭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