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
我国传统龙窑,商周至明清南方各窑口多有砌筑。千多年前南方龙窑与北方馒头窑、葫芦窑、马蹄窑,共同演义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辉煌的历史,如浙江越窑,烧出类冰似玉“千峰翠色”的“密笈瓷”;河北邢窑唐代北方最大窑场烧出“类雪似银”“天下无贵贱”白瓷;内地长沙窑,利用龙窑烧出釉下多彩人称“天作窑变”的“釉里红(俗称:鸡血红)密笈釉”。龙窑的使用直到上世纪中叶,由于煤窑、电窑、气窑的出现,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龙窑许多问题呈现出来。如占地面积大,窑内气氛控制难,满窑装载量大,成品率低,薪柴用量大、对生态破坏严重,生产方式等不适宜当代艺术品小规模陶瓷的生产,而被逐步淘汰,如今“龙去歌息”。多年来,躺在山头无人问津,成了不可移动的“文物”。近年来,为了追求柴窑“一窑进、万色出”,“窑变、天作”的纯自然艺术效果,台湾、日本和韩国,又重新回归,追求柴窑的真蹄,国内陶人却又止于其弊。笔者认为,如何去其弊扬其利,核心是要将传统大型龙窑小型化、微型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是传统龙窑重生的关键。为此笔者与同事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龙窑进行了系列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柴窑烧制陶瓷产品,传承千年窑火文化的新需求。
改造后的龙窑要小,长、最好要控制在5米以内,宽、不超2米,高、应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工作高度不超过1.4—1.6-米。容积1--4立方米为宜。其意:一)、适应艺术品小批量生产的要求;二)、占地小、投资少、生产、维护、保养成本低:三)易操作、控制、燃烧充分利于环保。四)、目的是保持柴窑“窑变天作”的烧成效果。
图一 “微龙”二层四门主视示意图
图二 传统龙窑 长51米
图三 多层微型龙窑 长4.2米
“微龙”缩身后结构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如过去依山坡而建的几十米长的大龙窑,移至平地与室内,在总长度不能超5米的条件下,“微龙”火路、烟路、气路,又成为热能利用的枝术瓶颈。如何在总长度大大缩短的情况下延长火路,成为“微龙”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需在各窑室增设阻火墙,改平焰为多次倒焰以延长火路、烟路、气路。本文以楼式“双层四门”“微龙”为例,总长4.2米(含炉台泡)、窑身高2.6米、窑宽1.6米。《参见:楼式多层“微龙”参贝二层四门主剖视示意图一》由:炉房、窑室、阻火墙、烟囱、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组成。炉房由炉台泡、炉门、炉膛、炉桥和沉灰池构成;窑室由活动窑门、投柴孔、观火眼、窑床,构成窑室的外墙构成窑体;阻火墙置于两窑室之间,由阻火墙、过火孔、微调洞构成;烟囱安装在二层二窑室一侧,主烟道、炉门处装风控装置;控制系统由热感应器、进风阀、出风阀构成。使用前将需要烧制的陶瓷坯件有序摆放各窑室窑床上,可用匣钵叠装、也可裸烧。坯件之间应留二指宽隔距作为火道、烟道、气路。然后关闭窑门,打开炉门,投柴点火。燃烧产生的火焰、烟、气由炉内烟道在烟囱抽风的作用下,按照设计要求,从烟道(过火孔)被拉入第一窑室,经窑内坯件,形成上下波曲线,火成倒焰、并依次经过各窑室。炉膛柴薪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烟、气,在烟囱抽风作用下经依次经过各窑室,最后从烟囱被排出。
根据龙窑“火膛移位”补温的原理,窑门左上分别设有投柴孔,当炉房燃烧、将第一窑室中坯件烧成后,应开启第一窑室的左上(8)投柴孔、对第二窑室补火、补温(长沙窑又称:隔窑补火),此如类推,直至窑中全部器件烧结。(图三)
传统龙窑属平焰窑,因窑身长余热利用较好。“微龙”身短,如果按平焰窑设计,火路极短,余热浪费大,热效能低,温度上不去,故“微龙”必从两方面进行技术上的突破,一)、增设阻火墙,迫使火路从在窑内遇阻后,以先上后下、波浪形穿过各窑室,人为延长火路、烟路、气路,实现短窑身,长火路、高热效。二)、因在窑内增设多个阻火墙,抽风阻力增加,设计时相应加大加高烟囱,增强抽火、抽烟、抽气的能力。
传统龙窑温控信息主要由专职“火师”看火获得,“火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口耳相传撑握了这门绝活。他们认为:火为红色(初起)时约470度;火焰颜色暗红(黑赤)时530度;紫红(暗赤)时650度;桃红时750度;黄红(楺黄)时900度;橙黄950度;浅黄1000度;亮黄时1100度;发白1200度待转为鲜红亮白焰时,窑内温度已过1240度。传统龙窑温控,除了通过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确定窑内温度外,有时还采用吐痰办法,如痰吐入窑内器物上立即起泡,被烟“拉”走,而且黑迹立即消失,重现原来火色,即可落火停烧。传统龙窑“看火”虽非绝技,但也算是真功夫,是用无数次生烧、欠烧、生夹、过火烧塌代价换得。楼式多层“微龙”没有必要通过“观火”了解窑内温度,再进行火控、温控。可在各窑室内分别安置热感应器,即时准确撑握窑内温度,并通过进、出风闸、燃料增减,对其进行控制,还原烧成则可通过风闸门控制进窑氧量,人为造成窑内供氧不足,迫使器物釉内氧气释放,陶瓷釉色产生“天作窑变”效果。
传统龙窑的窑门是临时砌建,工件入窑装载后窑工砌砖(土砖)封门,形成一个临时零气压的封闭体,烧成出货时又需拆门,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并代代相传。照理,“微龙”关于窑门的处理,也可如此,并无大碍。因考虑工作时频繁砌建费工、费料,在不影响“微龙”柴烧的效果的前提下,将其改成保温型永久式活动窑门,并在窑门上增设观火孔。烧成试验,取得很好效果。
龙窑烧成制度包括:温度、气氛、气压三种制度,传统龙窑因自然山坡而建,宽窄、高矮、长短不一,属非标陶瓷热工设施。因此,传统龙窑的烧成制度,虽有一些规律,但终在动荡之中,难已建立。“微龙”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窑的容积可分一立方、二立方、四立方、多种标式。对窑内温度的控制,根据“差热曲线”可分为:冷火干燥、爬坡式升温、烧结玻化、落火冷却四个阶段设置烧成制度。冷火干燥阶段:一股温度控制在400度以内,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坯件干燥在窑内的延伸,低温培烧的目的是要将坯体内残留的机械水、化学水升温后排出。冷火干燥阶段时间,一般控制在8--10小时。二阶段爬坡式升温速度不宜太快,一般而言宜采用“中升”升速,即按每小时30—50℃升温进入烧结玻化阶段。以前述楼式二层四室“微龙”(2立方)为例,差热曲线值在100℃时产生小的吸热峰;450—900℃有一个明显的吸热峰(膨胀曲线),加热到1000℃时产生明显放热峰值。(参见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检验中心‘江西’检验报告06W2014013)产品烧结、玻化终极温度,视泥料和产品而定。长沙窑产品1240℃为宜,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产品一般在1300℃左右烧结。落火降温阶段不能立即打开窑门让其急速降温,应让其自然缓慢降温,否则将引起坯件炸裂。
“微龙”窑内气氛控制,因小型化标准化后,配有通风进、出风控制系统,相对传统龙窑则要筒单。在撑握“微龙”差热曲线规律的基础上,适时通过进出风装置可对窑内氧气量供给实现有效的精准控制。
“微龙”压力控制是保证窑内温度和气氛实现的基础。为了确保窑排烟、排气通畅拉力,应注意窑床面积与烟囱规格相匹配。冷火干燥阶段应吸入少量二次空气(负压状态),确保窑内富氧气氛,此时窑内压力一般控制在30PA(帕)以内。但进入烧成玻化阶段(950--1300度),应确保弱氧化还原气氛,防止坯件玻化前被二次氧化。
“微龙”除本文已提到的二层四门一式外,可根据需要设计:二层二门二式,二层(下二上一)三门三式,二层(下一上二)三门四式,三层多门五式,四层多门六式等多种模式。
追求柴窑烧成效果的生产者选择什么“微龙”模式,可根据生产场地条件和生产产品情况选择最佳“微龙”模式。
关于“应力”引起龙窑垮塌问题,从已发现挖掘的半埋式古龙窑考查中,古人建窑时已意思到这一问题,建窑时已将窑身一半、嵌入地下,解决了龙窑在冷热交换“应力”挤动和收缩引起窑顶垮塌重大技术问题。“微龙”从半地下搬到地面,“应力”矛盾突出,在实践中应引起注意,可采取抱筋加固处理,防止冷热转换造成“微龙”的垮塌。
“微龙”一般火膛的面积占11%,窑床面积占71%,烟囱面积占18%。烟囱面积(以圆形为例)=3.14×[(烟囱底部半径十烟囱上部)/2]直径×烟囱高度×烟简圆台(长沙窑为方台)部分侧面的长度。正确的热压与风压的比例,确保烟囱起到拔火、拔烟、排烟气效果,满足窑内各个阶段烧成条件的要求。
“微龙”产品要达到传统龙窑的烧成效果,追求柴窑“窑变天作”独特的艺术独显自然的魅力,选薪柴作燃料应以“松柴”劈柴(硬柴)为主,利用松柴、含油质特奌,窑内高温燃烧时产生的油质气氛与坯件结合,其“天作”艺术效果远高于其它软柴。
陶瓷热工设备从热源角度看,目前大量使用的有:煤窑、电窑、气窑,我国极个别的地方也有柴窑在烧,但窑炉基本上仍保持传统的方式“带病”操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现代柴窑的需求。将柴窑微型化后,可解决日益增长“天作窑变”陶瓷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