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男
肖永亮:
谦谦君子与自信高人
一个人的气质、智慧、才华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之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难以分割的关联。这经历是人生的资本,也是继续奋斗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这位清秀消瘦儒雅淡泊的谦谦君子,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正是对此深刻的佐证。
让外国人惊讶的学霸
肖永亮出生在江西南昌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两岁时父亲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扬子洲农场,母亲便以39元微薄的工资承担着整个家庭的重担。痛苦拮据的童年生活,并没有使就读于滕王阁小学的肖永亮的人生变得扭曲和不堪,正是这艰辛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与人生的不易。
1978年,肖永亮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夏天,肖永亮赴美国留学。他首先攻读的是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生,同时还攻下了计算机硕士学位,紧接着又取得了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肯塔基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从此涉足于DNA数据库编程领域。在那里,他潜心钻研,常常通宵达旦。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原计划三年完成的课题,他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导师称赞他说,“你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
肖永亮以他的勤奋、才智和魄力,以他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不长的时间内涉足了文、理、工、医等领域的研究,而且成就斐然。
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第一人
1996年年初,肖永亮将事业方向转入了美国主流影视娱乐圈,在美国新闻集团FOX影业蓝天制片厂任总工程师,并进入核心领导层担当技术总监要职。他是这家公司成立以来所聘用的第一位华人专家。
肖永亮先生担任过《泰坦尼克号》《星舰迷航记》等大片的电脑特技制作,在《泰坦尼克号》一片中,杰克与露丝在冰海上生死离别的场面就出自于他的团队创制。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主要体现的是技术水准。在技术层面上,肖永亮先生的代表作《邦尼》使用了当时世界顶尖的追光手段,它将纤毫毕现的兔毛、丰富细腻的眼神,活灵活现于观众面前。
《邦尼》一片的诞生,彻底打破了电影传统的常规制作模式,不用摄像机,全部依靠了电脑制作来完成。影片讲述了一只长耳朵兔子,在厨房里与一只不断骚扰它的飞蛾进行较量的故事。在短短的7分钟时间里,电影通过丰富、夸张的故事情节和有趣、生动的影片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麻烦层出不穷,而生活依旧美好的境况之中。影片在结尾处让观众看到,长耳朵兔子也化作了一只飞蛾,超然忘我地飞向了空中……
1999年,《邦尼》一片荣获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肖永亮先生也因此成为捧得奥斯卡金像奖(动画片类)的第一位中国人。
“1999年《邦尼》荣获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触动我进行深入思考,数字媒体究竟是什么?为何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如此广泛的应用,如此诱人的空间。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著名的纽约大学,对这一命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数字媒体必然成为未来前景无限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不仅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迅速成长,也将成为中国的急缺专业,大量的人才需求即将面临。”肖永亮这样告诉记者他当年的思考。
肖永亮是一位为人谦虚,学术态度严谨的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永远都饱含自信、永远都敢于面对新挑战的事业高人。他的事业总会有新的开端,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成就。每个成功都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邦尼》的成功,无疑为推动世界电影事业的进步和媒体制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他不事张扬,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亮点,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肖永亮以他广博的知识、超人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被美国专营高级人才的猎头公司列为“出类拔萃的投资性聘用人才”;香港媒体称他为“当今国际精英人才市场中不可多得的年富力强的新宠”;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称他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电脑特技制作师”。
走下神坛登上讲坛
肖永亮通过对世界先进国家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考察,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状况,发展和问题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主要在摹仿日本和韩国。80后的一代人被称之为‘后视听’一代,暨发展到‘体验’的一代。他们不仅像他们的父母要有电视的感受,更要有一个虚拟的空间,来满足和释放他们心中的梦幻和彷徨。网络游戏是文化产业创新的一种,这需要艺术+技术来完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重视文化安全,要解决如何在满足青年人网上放飞梦想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色情、暴力和社会秩序;在创新和释放想象力的同时,杜绝恶搞过度等问题。国家一定要有一个保底的把守,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历史遗产要安全地传到下一代人。”
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成为当下中国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肖永亮博士事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中国的高校,培养一批精英,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他说:“这个团队要具有高质量的专业水平、要有爱国的情愫、有特别的想象力和艺术天分。也就是一所文化创意产业的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学员将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领军人才,先头部队。”
“当时受北师大袁贵仁校长的邀请回母校讲学之际,我将自己希望在中国创建数字媒体专业的想法与学校有关部门交换意见,获得了学校的肯定与支持。在其后的几年中,我为该专业的筹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在纽约大学工作的同时对全美的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展开全面调查对比,同时自费往返于北京纽约之间,最多一年飞回来8次之多。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文理科招收数字媒体本科生。”
肖永亮博士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近20年,对国外同行业领域,尤其是对欧美国家、日本、韩国在这一领域里的行业背景、现状和发展前景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中国该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以及在如何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有着清晰的目标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天生就存在,全世界的孩童无大区别。关键是人们生长环境和培养训练,可以说西方人注重培养人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中国则强调服从、守旧的理念。而中国人到了国外,待上几年,就非常有创意地露出水面。因此,教育恐怕还要在体制和观念上下大功夫。
在之后的教学中,肖永亮将这些深刻的人生感悟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学生们分享。“在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数字媒体人才,贯彻的是高端精英路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强调专业的思维方法训练和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人生自我实现能力。北师大数字媒体专业一直坚持小班教学,每年招收学生控制在16人以下,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创造力和顽强的适应力。招收学生不分文理科,按照艺术考生要求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从艺术素养、个性才艺、美术功底、电脑操作、即兴创意、思维判断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考生。高考的文化水平要求同样很高,达到一本线以上。优质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同等重要,是培养符合国际高端人才要求的基本保障。”
肖永亮博士以他文化学者的睿智和超乎寻常的先进理念及其民族责任感,影响、带动着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进步。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变不可能为可能’办学理念的坚持,每年都有大量有备而来充满兴趣的考生加入北师大数字媒体行列,一批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跨出国门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十年来,在各地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北师数媒人骄傲的身影。在纽约的时尚设计圈、在韩国三星集团总部、在日本早稻田、在北美欧洲知名学府、甚至非洲、越南,国内影视圈、广告界、互联网、电视台、出版社、高等院校和上市公司,都是北师数媒人施展才华的舞台。”
正是由于肖永亮博士精通中西方文化,对其有着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因此,他对如何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更有利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并以此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坚持技术创新及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他一贯的作为,由此,肖永亮博士所取得的事业成就和他特有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肖永亮对数字媒体现状分析
当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按10%上下的速度向前,而互联网普及率按约40%的速度发展、网民目前6亿多人将在三年后新增2亿人、突破8亿人,达到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网民总和的2倍多、中国目前日均上网时间高达19亿小时,面对这些惊人的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模式;
当我们看到中国手机用户高达10亿人,手机网民直逼8亿人、微博用户年增长率接近300%、微博和即时通讯成为最大的网络应用,信息传播从线性到网状再到裂变、从大众到分众再到小众甚至是个体,社会媒体挤压传统媒体,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媒体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渠道;
当我们看到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的逐年攀升、数字特效和数字影院的比例持续加大;动画产量每年20多万分钟成为世界头号、网络游戏和在线音乐成为休闲首选,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媒体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
当我们看到数字阅读、立体观赏、4D体验、智能化手机、超级本、云渲染,微电影等多元媒介和互动体验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上网,一刻也离不开手机,读图取代了读书,视觉奇观成为观赏追求,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数字媒体专业塑造丰满全人
沈靖终身受雇韩国三星
像每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一样,2003年沈靖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并转入数字媒体专业;2009年他考入韩国延世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专业研究生,两年后获MBA学位;2011年韩国三星集团总部面向全球招聘10位非韩国公民入职,沈靖先生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轻松被录用,并与公司签订终身合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沈靖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与国内三星电子北京总部进行业务沟通,为国内的市场提供所需要的战略支持和资源,同时也对国内的业务状况进行监督。很多工作的截止时间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公司经常有突发事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完毕,以避免对上级业务造成不良后果。这个时候,沈靖一般是先开动脑筋尝试自己尽快解决,如果明显来不及或者超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上司们也会很亲切和认真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基本上都能按照业务要求解决问题。
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沈靖一直听学长们说,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树立个人品牌和保持思维活跃,不被专业知识本身束缚思维能力。这时候他得知北师大的数字媒体专业,是由从美国回来的肖永亮老师按照美国教育理念开设的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打开思维的专业。同时沈靖又有美术和音乐的特长,正好数字媒体可以发挥他的这一特点。于是沈靖选择了这个专业。
用沈靖自己的话说:“艺术学科本身是带有文化属性的,数字媒体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要求学生打开思维,不拘一格,尽可能接触不同文化、理念以及思维方式。同时学校还提供了很多和国外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条件开阔了我的眼界,为我后来在韩国求学和求职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经历成就了我一颗能包容不同文化的思维方法,用包容心来合理地面对不同的对象和工作。”
据沈靖介绍,当时笔试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考试者是完不成全部内容的,因为不同的题型需要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切入,如果有被学科专业强化过的定势思维束缚的话,很多题是无法完成的。正如学素描写生的时候,看对象的角度不同出来的画作必然不同。所以考试者就需要习惯不停地更换角度来想问题,而且还得高速而敏锐,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最后沈靖不仅完成了所有的题,还有多余的时间略微休息了一会,最后分数也是在成功入职的员工里面出类拔萃的。
现在沈靖的同班同学们一直做着传媒相关的工作,比如在电视台、出版社、电影界等等。看着现在北师大数字媒体的一届届优秀的成员有越来越大的成就,也让沈靖等这些早年毕业的北师数媒人甚感欣慰,并为当年的选择感到高兴和自豪。
综合素质成就职业高手
董宇辉脱颖而出
2012年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循环播放着一部中国文化宣传片,而这个片子的导演正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毕业生、中央电视台文化中国主编、导演董宇辉。
作为导演,董宇辉在工作中会遇到各个环节的突发情况,如:策划、摄影、灯光、设备、动画、后期、特效等等。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对所有环节都非常熟悉,才能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一个导演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而综合素质恰恰是北师大数字媒体专业最注重培养的能力。
当初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是因为董宇辉从小喜欢看科幻电影,看广告,看漫画;喜欢一切与视觉和听觉有关的东西。
入学后董宇辉发现,专业的学习内容还是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样:董宇辉觉得自己以前对数字媒体的理解太狭隘,认为数字媒体就是电影特效。其实不然,数字媒体的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广泛而丰富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发展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董宇辉对音乐鉴赏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董宇辉从小喜欢电影原声音乐,喜欢歌剧,并且一直认为一部影片带给人的触动,51%甚至更高要来自于音乐。在工作中,董宇辉发现音乐对他的帮助是非常多的:音乐带给他灵感,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可以找到他需要的创意和画面;利用音乐对影片的节奏进行控制,把握影片的起承转合;创作好的音乐是一个影片成功的基础。
董宇辉觉得北师大的数字媒体专业区别于传统的艺术院校,它不培养死板的技术工人,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手里的工具和资源,去点亮数字艺术整个行业中的闪光灯。依托北师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数字媒体毕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行业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容易走上管理岗位。
董宇辉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选择了一个自己喜爱的专业,又从事了自己梦想的工作。所以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
兴趣与专业相结合
肖遥成就未来
在北美《世界日报》(World Journal)纽约总社工作,至今3年有余,职位为编辑部编辑,后转为网络部策划。同时负责纽约社区类杂志《布鲁克林周刊》(Brooklyn Weekly)的编排工作。
刚毕业去美国寻找机会,在各大媒体纷纷裁员,新聘职位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依靠充分的专业自信,在156人投递简历竟聘一个岗位中脱颖而出,被候选备录。已备录用的第一候选人具有该岗位15年工作经验,在试用的头一个月需要连续三周每周完成一个特定项目,但都未能完成。一个月后决定试用备选人肖遥,结果一个星期就轻松完成三个项目的问题解决方案,一年后被报社正式录用并升迁。公司对他的评价是既有大学毕业生活跃新奇的想法和国际视野,又能切合实际找到方案实施并动手能力很强。这正是体现“北师数媒人”的特征。
作为一名编辑,肖遥每天主要负责新闻的编排工作。要审校记者送来的稿件,要挑选新闻的搭配图片,设计排版并交付印刷。
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因为自小很喜欢漫画和摄影,并且有在高中就有和同学原创漫画的经历,而且代表学校参加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加之家人有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所以肖遥觉得数字传媒更适合他。
用肖遥的话说:“这样的学习背景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对于那些希望谋得一份不错工作的人来说。全面,万能,我想这就是对本专业最好的概括了吧。当时应聘这家报社的时候,因为在视觉传达方面比较投入,而且报社也需要像我这样的新鲜血液来改善视觉效果,两者一拍即合。”
肖遥觉得,在数字媒体专业学习的四年,既愉快又紧张,既严格又友善,既轻松又充满挑战,他觉得在数字媒体专业的学习让他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