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南宁二市人才发展比较研究

2014-02-21 03:36赵永乐王春艳
人事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南宁南京人才

赵永乐+王春艳

南京简称“宁”,南宁也是“宁”,是南方的“宁”。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我国最发达地区长三角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虽然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国家级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但却地处我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二者在其区域发展中都处于重要核心和领头位置,人才发展对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两个城市在人才发展的若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人才发展及平台比较

(一)总量、质量及结构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0年的人才总量、质量及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0年南京与南宁人才总量、质量及结构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从业人员总量(万人)\&457.75\&409.12\&人才资源总量(万人)\&162\&78\&专业技术人员(万人)\&89.60\&24.7\&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19.57\&6.03\&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构成占比(%)\&11.21\&50.06\&就业人员在第二产业构成占比(%)\&38.18\&17.33\&就业人员在第三产业构成占比(%)\&50.61\&32.61\&]

表1的相关数据比较显示,2012年南京总人口数比南宁少大约30万,但在从业人员总量上却比南宁多48万左右,人才资源总量多84万,专业技术人员多出65万左右,南京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9.57%,而南宁仅为6.06%,南京就业人员在三产的占比为:11.21%、38.18%、50.61%,大部分从业人员集中在第三产业,而南宁的分别为:50.06%、17.33%和32.61%,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产业。

(二)人才经济平台比较

2012年南京和南宁两市人才经济平台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2012年南京与南宁人才经济平台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GDP总量(亿元)\&7201.57\&2503.55\&人均GDP(万元/人口)\&8.86\&3.51\&劳动生产率(万元/从业人员)\&15.38\&6.20\&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4683.45\&2585.1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3846.15\&1220.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值(%)\&53.41\&48.75\&]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南京GDP是南宁的2.9倍,人均GDP是南宁的2.5倍,劳动生产率为2.48倍。2012年南京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南宁的3倍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值为53.41%,而南宁为48.75%,说明在南京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而南宁的经济发展仍然以第一、二产业为重,第三产业比例还是相对较低。这些经济指标说明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发展的经济平台广阔度相比南宁大,具有经济平台上的比较优势,这也是能促使很多人才选择和留在南京的首要因素。

(三)人才财政金融平台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2年人才财政金融平台的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2012年南京与南宁人才财政

金融平台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亿元)\&733.02\&229.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

(亿元)\&769.81\&364.0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

(亿元)\&16540.43\&5627.1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

(亿元)\&13079.32\&5501.28\&]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南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是南宁的3.1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则是南宁的2.11倍;南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是南宁的2.94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则是南宁的2.38倍。这说明相对于南宁来说,南京人才创业创新获得财政支持和融资支持的基础和平台要好得多。

(四)人才教育平台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2年人才教育平台的比较如表4所示。

表4 2012年南京与南宁人才

教育平台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万人)\&81.53\&33.20\&高校毕业生(万人)\&19.59\&8.50\&研究生在校学生数(万人)\&9.57\&1.4\&中职学校在校学生数

(万人)\&8.36\&20.38\&中职学校数(所)\&32\&66\&本科院校数(所)\&54\&31\&研究生培养单位(个)\&31\&7\&教育支出(亿元)\&125.04\&65.61\&]

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南京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南宁的2.46倍,高校毕业生数是2.30倍,研究生在校学生数是6.84倍,本科院校比南宁多2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多24所,教育支出则为1.91倍;南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比南京多34所,在校学生数则是南京的2.44倍。这说明南京市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人才发展的预备和后续人才资源相较丰富;而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较多,具有此项的比较优势,说明南宁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应该也是相对较有基础但在其他方面,其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劣势相对较明显。

(五)人才国际化平台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1年人才国际化平台的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2011年南京与南宁人才

国际化平台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进出口总额(亿美元)\&573.44\&25.10\&外商(含港澳台)直接投资endprint

总额(亿美元)\&35.66\&3.73\&外资(含港澳台)规上工业企业

总产值(亿元)\&4182.80\&261.31\&外资(含港澳台)规上工业企业

总产值在规上工业企业

总产值占比(%)\&40.40\&15.15\&]

从表5可以看出,2011年南京进出口总额是南宁的22.85倍,外商直接投资额是9.51倍,外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值为16.01倍。南京外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值在规模企业总产值占比为40.4%,而南宁则为15.15%。这表明南京在人才发展的国际交流与流通平台方面,优势要比南宁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南京人才发展的国际业务通道和状态要比南宁发展得通常要良好一些。

(六)人才产业平台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1年人才产业平台的比较如表6所示。

表6 2011年南京与南宁人才

产业平台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规模上工业企业

总产值(亿元)\&10352.03\&1725.29\&规模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

人均产值(万元/人)\&132.53\&71.71\&规模上工业企业利税

(亿元)\&1110.14\&217.87\&规模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

人均利税(万元/人)\&14.21\&9.06\&]

从表6可以看出,2011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是南宁的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是1.85倍,利税额是5.1倍,其人均利润则为1.57倍。这些表明南京为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平台,因为高端领军人才的高新技术没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产业和企业作为其转化的平台,就无法形成高新技术产品。

(七)人才生活及环境平台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1年人才生活及环境平台的比较如表7所示。

表7 2011年南京与南宁人才生活

及环境平台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31100\&200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元/人)\&20098\&13843\&医疗卫生支出(亿元)\&39.15\&28.14\&医生数(万人)\&1.7265\&1.5398\&每万人医生(医生/万人)\&27.04\&21.68\&医院床位数(万张)\&3.5\&2.88\&每万人床位(张/万人)\&54.82\&40.51\&]

从表7可以看出,2011年南京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南宁的1.55倍,人均消费支出是1.45倍,卫生医疗支出是1.39倍,每万人医生数是1.25倍,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则是南宁的1.35倍。众所周知,人才生活及环境指标会影响到区域人才的去留和稳定。以上比较表明南京拥有在人才发展过程中影响其才能形成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的生活和客观环境以及影响到其家庭生活的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为其人才的稳定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才开发效益与效能比较

(一)人才科技创新成效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2012年人才科技创新成效的比较如表8所示。

表8 2012年南京与南宁人才

科技创新成效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专利申请量(件)\&42732\&3700\&发明专利申请量(件)\&16409\&1784\&从业人员人均专利申请量

(件/万人)\&91.24\&9.04\&从业人员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

(件/万人)\&35.04\&4.36\&专利授权量(件)\&18612\&1682\&发明专利授权量(件)\&4437\&339\&从业人员人均专利授权量

(件/万人)\&39.74\&4.11\&从业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

(件/万人)\&9.47\&0.83\&]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南京专利申请量是南宁的11.55倍,发明专利申请量是9.20倍,从业人员人均专利申请量是10.09倍,从业人员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是8.04倍;专利授权量是11.07倍,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09倍,从业人员人均专利授权量是9.67倍,从业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是11.41倍。这些表明南京人才科技产出成效较好,人才创新实力和竞争力明显高于南宁。

(二)人才资本使用效益比较

南京与南宁两市人才资本使用效益的比较如表9所示。

表9 2010年南京与南宁人才

资本使用效益比较

[指标\&南京\&南宁\&人才资本使用效益\&1.001169\&0.90\&]

从表9可以看出,2010年南京对人才的使用程度、效果及人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程度都高于或好于南宁;这也间接表明南京人才政策、环境等对人才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三)人才资本贡献率

南京与南宁两市“十一五”“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人才资本贡献率的指标比较如表10所示。

表10 南京与南宁人才资本贡献率比较

[年份\&南京\&南宁\&2010\&35%\&23.57%\&2015\&46%\&26%\&]

从表10可以看出,南京人才贡献率指标都高于南宁,这说明南京人才资本及人才对经济增长起到的贡献作用大于南宁。南宁人才贡献率比较低的原因,一是因为南宁人才资本在总人力资本中的占比较低,二是南宁人才资本使用效益较低。

三、南京人才发展对南宁市的启示及建议

以上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南宁在人才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投入、效能等方面都与南京存在着一定差距。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差距制约了南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影响了南宁在全国的排名和竞争力。因此,为了有效实施南宁的“人才强市”战略,快速提高其人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提升其人才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度和契合度,从而加快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南宁可以从与南京的比较中,找出人才发展的短板,并采取坚决措施加以解决。针对南宁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endprint

(一)转变观念,明确责任

人才发展涉及的各主体应该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人才引领的定位,明确各自责任,切实采取措施,激活各方面的活力,使人才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能落到实处。一是各级政府作为管理控制的主体,要抓好规划、协调、扶持和激励,促使人才创业企业化、组织创业产业化,调整各个不同利益集团(政府、市场、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和个人)的关系,最大化地激发和调动人才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组织优势,将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二是人才、高校、院所、企业作为创新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和活力,积极促进自身各项优势向创新能力转化,做出业绩和效能。三是各类园区作为孵化服务主体,要遵循市场运作,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促进园内人才创新能力向南宁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实生产能力转化。

(二)改革体制,创新政策

南宁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坚持以人才政策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在巩固优化政府组织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推动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到位,推动各类人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活力,提高转化效率。建立市区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人才工作协调力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承担和开发人才中介服务。同时广泛借鉴海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制定实施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全方位推动人才资源汇聚。加强人才政策方面的调研,加大政策创新和突破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研发和创业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人才发挥潜力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提供成熟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以及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制定有利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

(三)创新开发,强调实用

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强化创新开发意识,大力集聚人才并落实用好用活人才。鼓励企业大力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政府搭台、校企共建”的合作方式,坚持以企业为主,就地转化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大力培育管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基础性、广泛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企事业单位集聚人才发挥经济主体作用的功能提升到为打造南宁核心竞争力服务的战略高度,使企事业单位最终真正成为技术创新转化的主体。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要素市场化运作,引入民资和企业经营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大力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用打好坚实基础。

(四)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要不断加强与经济区内外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进程。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改进人才对社会群体的从属关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进人才发展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分布,缓解南宁发展所需的短缺人才现状;通过不断的文化和知识碰撞,改变当地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促进自身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南宁还应该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依托,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国际一流的企业、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不断提升人才的水平和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用,从而促进区域内外、国内外人才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多方共赢的有利力局面,不断提升自身在国内、国际的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南宁市统计局网站.2012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南京市统计年鉴(2011,2012).

[4]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2).

[5]南京市“十一五”及“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6]南宁市“十一五”及“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7]地方引才计划—千人计划网.南宁人才工作报告.

[8]广西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2012).

[9]李亮.南宁市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01).

[10]杨麒琦,王文震.基于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南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8).

(作者简介:赵永乐,教授、博导,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春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endprint

(一)转变观念,明确责任

人才发展涉及的各主体应该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人才引领的定位,明确各自责任,切实采取措施,激活各方面的活力,使人才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能落到实处。一是各级政府作为管理控制的主体,要抓好规划、协调、扶持和激励,促使人才创业企业化、组织创业产业化,调整各个不同利益集团(政府、市场、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和个人)的关系,最大化地激发和调动人才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组织优势,将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二是人才、高校、院所、企业作为创新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和活力,积极促进自身各项优势向创新能力转化,做出业绩和效能。三是各类园区作为孵化服务主体,要遵循市场运作,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促进园内人才创新能力向南宁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实生产能力转化。

(二)改革体制,创新政策

南宁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坚持以人才政策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在巩固优化政府组织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推动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到位,推动各类人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活力,提高转化效率。建立市区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人才工作协调力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承担和开发人才中介服务。同时广泛借鉴海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制定实施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全方位推动人才资源汇聚。加强人才政策方面的调研,加大政策创新和突破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研发和创业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人才发挥潜力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提供成熟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以及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制定有利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

(三)创新开发,强调实用

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强化创新开发意识,大力集聚人才并落实用好用活人才。鼓励企业大力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政府搭台、校企共建”的合作方式,坚持以企业为主,就地转化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大力培育管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基础性、广泛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企事业单位集聚人才发挥经济主体作用的功能提升到为打造南宁核心竞争力服务的战略高度,使企事业单位最终真正成为技术创新转化的主体。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要素市场化运作,引入民资和企业经营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大力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用打好坚实基础。

(四)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要不断加强与经济区内外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进程。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改进人才对社会群体的从属关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进人才发展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分布,缓解南宁发展所需的短缺人才现状;通过不断的文化和知识碰撞,改变当地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促进自身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南宁还应该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依托,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国际一流的企业、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不断提升人才的水平和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用,从而促进区域内外、国内外人才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多方共赢的有利力局面,不断提升自身在国内、国际的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南宁市统计局网站.2012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南京市统计年鉴(2011,2012).

[4]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2).

[5]南京市“十一五”及“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6]南宁市“十一五”及“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7]地方引才计划—千人计划网.南宁人才工作报告.

[8]广西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2012).

[9]李亮.南宁市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01).

[10]杨麒琦,王文震.基于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南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8).

(作者简介:赵永乐,教授、博导,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春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endprint

(一)转变观念,明确责任

人才发展涉及的各主体应该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人才引领的定位,明确各自责任,切实采取措施,激活各方面的活力,使人才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能落到实处。一是各级政府作为管理控制的主体,要抓好规划、协调、扶持和激励,促使人才创业企业化、组织创业产业化,调整各个不同利益集团(政府、市场、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和个人)的关系,最大化地激发和调动人才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组织优势,将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二是人才、高校、院所、企业作为创新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和活力,积极促进自身各项优势向创新能力转化,做出业绩和效能。三是各类园区作为孵化服务主体,要遵循市场运作,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促进园内人才创新能力向南宁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实生产能力转化。

(二)改革体制,创新政策

南宁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坚持以人才政策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在巩固优化政府组织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推动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到位,推动各类人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活力,提高转化效率。建立市区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人才工作协调力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承担和开发人才中介服务。同时广泛借鉴海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制定实施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全方位推动人才资源汇聚。加强人才政策方面的调研,加大政策创新和突破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研发和创业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人才发挥潜力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提供成熟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以及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制定有利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

(三)创新开发,强调实用

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强化创新开发意识,大力集聚人才并落实用好用活人才。鼓励企业大力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政府搭台、校企共建”的合作方式,坚持以企业为主,就地转化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大力培育管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基础性、广泛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企事业单位集聚人才发挥经济主体作用的功能提升到为打造南宁核心竞争力服务的战略高度,使企事业单位最终真正成为技术创新转化的主体。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要素市场化运作,引入民资和企业经营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大力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用打好坚实基础。

(四)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要不断加强与经济区内外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进程。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改进人才对社会群体的从属关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进人才发展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分布,缓解南宁发展所需的短缺人才现状;通过不断的文化和知识碰撞,改变当地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促进自身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南宁还应该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依托,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国际一流的企业、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不断提升人才的水平和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用,从而促进区域内外、国内外人才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多方共赢的有利力局面,不断提升自身在国内、国际的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南宁市统计局网站.2012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南京市统计年鉴(2011,2012).

[4]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2).

[5]南京市“十一五”及“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6]南宁市“十一五”及“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7]地方引才计划—千人计划网.南宁人才工作报告.

[8]广西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2012).

[9]李亮.南宁市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01).

[10]杨麒琦,王文震.基于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南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8).

(作者简介:赵永乐,教授、博导,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春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宁南京人才
南京比邻
数读南宁
“南京不会忘记”
人才云
眷恋南宁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