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的兴起与终结

2014-02-21 05:56
红岩春秋 2014年2期
关键词:卫生员卫生部毛泽东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下,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医务人员群体——赤脚医生。他们活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村,为广大农民看病治病。但到80年代,他们又悄然消失了。

毛泽东作出“六二六”指示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泽东听到这样一组数字后,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他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卫生部把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并立即研究贯彻毛泽东指示的办法。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人。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毛泽东这样讲,目的是借此说明:在农村,即使水平不高的医生,农民也是需要的。目前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的工作该是多么迫切!因此,毛泽东接着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赤脚医生”的产生

毛泽东在作出“六二六”指示时,并没有谈到“赤脚医生”这个词。但他的指示中有一条——要有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在农村给农民看病。毛泽东还划定了培养这样的医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高小毕业生,二是学三年医学。这些只是毛泽东当时的一个基本构想,在他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各地在执行毛泽东指示中,大体是按照毛泽东所说的条件做的,但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养的乡村医生名称也不同。不管怎样,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最早就是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这个公社于1965年夏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这个班只学习4个月,学的也是一般的医学常识,以及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来学习的学员学成后,当公社的卫生员。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人叫王桂珍,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她家在旧社会十分贫苦,新中国成立后,她在生产劳动和组织青年开展政治活动中表现突出,被选为大沟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并且很快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由于她根红苗正,表现好,又有小学文化,便被送到这个医学速成培训班学习。在学习中,王桂珍十分刻苦认真,很快就初步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结业后,她在江镇公社当卫生员,是该公社第一批卫生员之一。江镇公社第一批卫生员有28个。这些卫生员大多仍然在公社卫生院中工作,实际上是公社一级卫生院的实习医生或者护士、护理员。农民生病,要到公社卫生院去找包括他们在内的医务人员看病。换句话说:公社培养的卫生员还都没有走到农民中去为农民看病。当时全国各地的情况大体都是如此。

但王桂珍却与其他卫生员不同,她的工作方式是:背起药箱,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们治病。农忙时,她也参加农业劳动。开始,农民们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说,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4个月就能当医生?能看病吗?但王桂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一个病人牙齿痛,她用针灸给他止住了痛。经王桂珍治好的病人开始宣传她,她在农民中逐渐享有了声望。此外,王桂珍和同伴们在村边的坡地上种了百余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他们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王桂英这种类似过去乡村游医一样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时也参加部分农业劳动的方式,与毛泽东的基本构想暗合。对于这种暗合,王桂珍本人没有想到,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和卫生部门也没有想到。当时,当地的党政领导机关和卫生部门只是认为王桂珍这种做法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最基层的农村医务人员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精神,从这个角度对她予以肯定,把她的事迹放在学雷锋的范围来宣传。所以,王桂珍的事迹,当时也就仅限于上海基层。

与王桂珍的事迹相联系的,还有一个人——黄钰祥。黄钰祥,1953年苏州医专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直接为农民治病。他在工作中对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的现状有近距离的深刻了解。当时,江镇卫生院条件极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基本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按正规要求是不合格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钰祥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为农民治病。他在认真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注意用自己所学,教给当地卫生员医学知识,以便有更多的人为农民治病。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发出后,他开始积极参与江镇公社培养当地乡村卫生员的工作,成了包括王桂珍在内的第一批农村医学速成培训班学员的老师。黄钰祥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授学员切实需要、简单易学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同时把当地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生产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疾病当作教授的重点。因此,他的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地为当地农民治一些常见病。黄钰祥本人也经常下乡,走村串户为农民治病。黄钰祥的突出点主要在于:他培养医生的方式,也与毛泽东的基本构想暗合。当时,黄钰祥的事迹也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的肯定。

猜你喜欢
卫生员卫生部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加强军队基层卫生员培训的思考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最美劳动者之家庭卫生员
部队基层卫生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寄语本刊
卫生部顾问钱信忠为本刊题词
为人民勇于担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