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里的年轻人

2014-02-20 03:32王晶晶
党员文摘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蒋公务员体制

王晶晶

“你们说的小邹是谁?好像挺 火的样子。”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在 谈论一个名叫小邹的年轻人。没人 见过他,但问问机关里的年轻人,不 止一个说同他似曾相识。

小邹今年27岁,已经在机关里 工作四年多了。别人羡慕他可以吃 一辈子“皇粮”,他却受不了沉闷的 工作想跳槽。

现实中没有小邹,他其实只是 去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卷里一个虚 拟的人物。不过,现实中有小张、小 王、小李……这些在机关里被习惯 性地称为“小×”的年轻人,他们中 有许多正经历和小邹相似的迷茫。

要不要放弃体制内的“永久的 安全”,到更广阔的世界寻找“可能 的发展机会”,这是小邹的烦恼。对 于考卷外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焦虑 的是如何进入体制内。

“围城内外”,两种心态

按照考卷上的材料推测,五年 前,应届毕业生小邹也曾坐在考场 里参加“国考”。之后,他成了北方 某城市机关大院里的一名公务员。 这够让机关大门外的年轻人羡慕 了,但在命题人的描述中,他的日子 也不好过:工作清闲、缺乏激情,提 前过上50岁人的生活。如今,还房 贷要钱,结婚要钱,养孩子要钱,可 工作四年,他的月薪只有2800元。

“我怎么觉得出题的人有些 ‘腹黑,希望通过小邹的材料,告 诉我们这些想进入体制内的人,围 墙里面的日子也不好过。”看完考 题,有人这么揣测。

小邹正考虑离开体制的时候, 考卷外,至少有上百万的年轻人渴 望像他一样,进入机关的大门。

24岁的山东女孩小管,已是第 二次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了。公务员意味着稳定,更重要的,对小管来 说,“这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解决 户口的机会”。大四时,宿舍里七个 女孩,五个都在考公务员。如今,还 在坚持的只剩下她一个。

28岁的小陈更加执著,她连续 六年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人说小陈 走火入魔,也有人表示理解。不管别 人怎么看,小陈坚信,只要考上公务 员,一切都会不一样,甚至“找对象 也顺利多了”。

2013年报名参加“国考”的人 数为152万。不过,临考试前,其中 的40多万人放弃了———这是近三 年弃考人数最多的一次。

29岁的小魏劝自己的师弟师 妹,如果有其他机会,尽量别当公务 员。五年前,小魏和小邹一样参加了 那场竞争激烈的考试。那时,他已经 在市属事业单位里工作了一段时 间。一天早上走进办公室,他突然意 识到,30年后的自己,还是每天来 到这个办公室,就像那些老同事一 样,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退休。小 魏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他报考了中 央机关的职位,走进了部委大院。现 在,他不仅知道自己30年后的样 子,连“50年后什么样子都知道了”。

后来小魏才得知,自己是去顶 替机关里刚退休的一位老同志。

融入机关

进入机关大院工作几年后,小 邹“只不过需要在每个时间段内完 成‘规定动作”,四年来天天如 此,没什么波澜。“国考”试卷上,他 思考着,一字一顿地说:“有时我在 想,我会不会真的习惯这种节奏,换 句话说,是不是已经被这种节奏所 禁锢,永远失去某些竞争力了呢?” 小邹也想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他 尝试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务,别人的 活只要自己熟悉的也会帮把手。可 他的改变却让周围的同事很不适 应,有人认为他多管闲事。

某种程度上,小邹在考题里的 工作环境,就是许多机关的现实。不 要轻易改变现状,似乎是机关里生 存的一个规则。除此之外,这些年轻 公务员还遭遇过很多约定俗成的规 矩。比如,看昆德拉的小说会被认为 “不食人间烟火”,“整天摇头晃 脑”会被视为“无法和其他同志相 处”,同事之间私下可以关系好,但 上班期间“不许乱串办公室”,因为 晋升时会有人四处打听“情报”。

本来,小邹“时刻让自己处于 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是希 望“不会有被社会主流节奏抛弃的 感觉”。但遭遇到的尴尬,让他意识 到自己追求的节奏与机关的节奏有 些不搭调。小邹梦想能有所改变,最 后,他走进了心理诊所。

事实上,小邹并不认为自己心 理有问题,他只是想印证一下自己 的某些想法是否合乎常理。可要向 心理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时,这位 当年大学校园里的笔杆子竟然发现 自己无从谈起,“或许是事情太多, 没办法很完整地表述清楚”。

在某市党委机关工作十多年的 王副处长眼中,小邹的迷茫没什么 稀奇。年轻人不适应机关的话语色 彩、不习惯机关作风、不认同机关的 做法,说白了,是不了解机关,“这 是融入的困惑、浅层的抗拒”。36岁 的王处长这样说。

当年,刚毕业的小王也花了两 三年时间,才让自己真正融入机关。 曾经不明白为什么要“闭上嘴,多干 事”,也曾经因坚持自己的意见和领 导发生冲突。如今,他会很顺理成章 地说,“机关就是论资排辈”,“机 关就是围着领导转”。

小邹的困惑,王处长能理解。当 王处长还是“小王”时,也考虑过离 开体制。如今,他熬到了副处级,不再 考虑走的事情。“为什么留在体制 内?我经常也想这个事。有人说,在机 关工作,五年以内想走必须走,不然 会逐步消减你的竞争力,确实有这 个原因。而且,生活形成稳定状态后, 任何人想要打破,都会十分谨慎”。

摆正位置

一年前,小邹终于动了离开机 关的念头。可那时,他在郊区买的房 刚还了一年贷款,马上又要和女朋 友结婚,他需要的是稳定。小邹的女朋友不这样看。她问小邹:“每月就 这点死工资,觉得值吗?”这时,小 邹撇撇嘴,不再言语。他安慰自己: “像我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 多数都选择了继续,肯定是有一定 道理的。”endprint

现实中,公务员小蒋也被问过 这个问题。毕业后,小蒋一直在四川 某县委宣传部工作。他曾是班里 “带头大哥”式的人物,几年过去, 曾经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小兄弟出去 打工后都发达了,只有小蒋还是老 样子。工作七年,如今他每个月的工 资也就2100元。

要不辞职吧,可转念一想,他又 没有勇气。“出去了究竟能做啥?靠 啥技能养家挣钱?专业都丢了几年 了。一想到这些,不敢出去了”。

小蒋也像小邹一样安慰自己: “我们工资不多,但买房至少还可 以享受公积金贷款。”

就算留在机关里,这些年轻人 对自己的状态也并不满意。2009年, 当小邹成为一名公务员,梦想着开 启不一样的人生时,上海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完成了 他的硕士论文。他通过分析202名 上海40岁以下公务员的调查问卷 后发现,他们的“工作投入”并不理 想,特别是26—30岁之间、工作 4—6年的公务员,这个群体的职业 满意度和工作投入最低。论文中这 样分析,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适婚年 龄,要面临婚恋、购房、装修、生育等 实际问题。

“对国家来说,这其实是个挺 危险的信号。毕竟国家的治理还是 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如果你对自己 的工作都不热爱,怎么能治理好这 个国家呢?”一名地方公务员说,她 也承认,自己的重心早就不在工作 上,而是放在家庭上,“现在就是混 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论文的 研究中,越认为自己从事公务员这 份工作是服务公众的,就越容易获 得职业满足感。遗憾的是,在接受调 查的公务员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 “如果这份工作不能满足个人和家 庭的利益,我情愿不做”。

有了责任才有追求

小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并 不是所有人都同情他的遭遇。“有 没有发现,材料没说小邹这个公务 员怎么想着为人民服务、当好公仆, 光想着自己怎么样,还心理缺陷 了。”考生们在“公务员”贴吧里交 流答题经验时,一个人突然这么说。

去年“国考”之前半个月,年近 六旬的网友李志友写了封公开信, 给那些爱在网上发牢骚的基层公务 员,劝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不要太 高,正确对待自己。在信中,他写道: “你们对现状的不满,不过是与那 些实权在握者相比……如果你们俯 下身来看看每月只有一两千元的企 业职工……你们就是幸运儿啦!你 们就知道自己的价值啦!如果你们 身在官场,志在为民,就应该与百姓 站在一边,成为反腐败的力量,成为 反权贵的中坚!”

这封信在网上被多次转载。 “心中尤感愧疚。为民之公仆,未知 公仆二字之意。”一位网友说。

“年轻人想从公务员岗位里得 到什么,一定要想清楚。”过来人王 副处长说,“这看似废话,但对很多 年轻人都是问题。公务员真正是什 么?如果在地方党政机关,那就是对 整个城市的责任,是责任的问题。”

就在小邹纠结要不要离开“围 城”时,在上海某街道当了六年公 务员的小常向领导递交了辞职报 告。

“机关的辉煌往往在40岁到50岁,我不想再等十年,所以选择现 在离开。”28岁的小常说。同小邹一 样,小常也担心在体制内呆久了,会 丧失职业竞争力。不过,在之后四个 月的求职过程里,小常还是拿到了 四张面试通知书。

在机关的六年对于小常来说并没有浪费,他觉得,自己写作、待人 接物的能力,都比公司里的同事强 很多。而这段求职经历也让他了解 了很多“在机关可能一辈子都无法 了解的内容”。

在辞职报告的最后,小常这样 写道:“无论今后从事哪项工作,担任哪个职位,都会记得自己曾经是 一名党和国家培养的机关干部。”

“或许这句话很虚,但其实是 公务员最应该保留在心底的部 分。”小常说。

(金卫东荐自《中国青年报》图: 廖新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蒋公务员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篮球公务员
商业头脑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色戒:“附近的人”骗你没商量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小钟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