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行走在坊巷之间

2014-02-20 15:02卢悦宁康凯翔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电光刘家

卢悦宁 康凯翔

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坐落着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或许是三坊七巷占尽了风水宝地,文人辈出。自唐朝著名学者黄璞始,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士、将相大员从这狭窄的小巷中走出,在一册册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在为官游学倦怠老惫的晚年,再次回到他们出生地方,教养子弟,振兴地方,为闽中之地留下宝贵的文脉。

锦绣小黄楼

福州黄巷26号。推开那扇小门,小黄楼映入眼帘。1000多年前,黄巢曾在门前这块空地打马而过。不管这位起义军领袖当年是否曾有滥杀无辜,但至少有一件事情他办得有风度、有雅量,至今仍然传为佳话:“此儒者也,灭炬弗焚”——队伍经过黄璞家时,黄巢如此命令他的手下。于是,队伍连夜从黄巷通过,士兵熄灭火炬并给马匹衔枚。正是因为如此,这小门内庭院里的假山、鱼池、花木、亭阁,才没有被那烈烈战火惊动;才得以被今人一一游赏。

黄璞是唐代著名学者、崇文阁校书郎。作为“小黄楼”的第一位主人,黄璞退隐后定居于此。黄璞的祖先就是在西晋末年“衣冠南渡”来的,他们所居住的那条巷子被人称为“黄巷”。经过黄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黄璞)这一事件,黄巷一下多出了几分神秘来。宋朝以后黄巷曾更名为“新美坊”、“新美里”等等,虽然与“黄巷”比起来多蕴蓄了些许美好的味道,但最终还是回到老称呼上去了。和“黄巷”这一古老名字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黄璞的旧居,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旧迹了。

清初,小黄楼毁于一场大火,幸而后来遇到了既怀有一颗匠心、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梁章钜,于1832年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葺。筑假山、架小桥、挖水池、建凉亭,引得“同里耆旧以诗酒相往来”,成为志同道合的文友诗友们风雅、惬意之地。

世事沧桑,大半个世纪后,闽剧“四大名旦”之首郑奕奏成为了小黄楼的新主人。仪态万千的郑奕奏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别样的袅娜风流,足以与小黄楼这样的锦绣庭院相得益彰。如今,在大半个世纪后漫步在这时过境迁的小黄楼庭院里,凝神闭目,仍能想象出郑奕奏这位福建省文联原副主席当年的风采:“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唯有小黄楼默默见证了郑奕奏的那份细腻、清雅、端庄、凝重。

传奇“电光刘”

福建人勇于开拓、好于向海外发展,如此鲜明的海洋文化烙印,决定了福建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冒险性,这些特点在“电光刘”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氏家族第15代刘齐衔很早就懂得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大笔收入。这为刘氏家族发展工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宫巷,刘齐衔购置了3座大宅院。

1910年,刘齐衔的孙子刘崇伟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兄弟,及三坊七巷另一大姓林家的林长民,共同出资收购了耀华电灯公司,并改名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刘崇伟和刘崇伦等人的魄力和眼光,刘氏家族一开始就掌握了电气公司经营和技术管理的主动权。19 11年,福州电气公司开始向福州城内和万寿桥两岸供电,结束了福州古城人民秉烛夜行的历史。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19 20年前后,电气公司开始提供生产用电,发电能力由1912年的300千瓦增至1927年的2500千瓦,固定资产增至220多万元。

创办福州电气公司的成功,让刘氏家族获得了“电光刘”的雅号,也坚定了刘氏家族继续投资工业的信心。之后,刘家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鲜事物——电话。

1912年,刘家收购“福建电话公司”,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本部设在塔巷。公司发展较稳定,电话机从200多架增加到800多架,话费收入也逐年增长。1929年刘崇伦从美国购买史端乔步进制自动交接机1500门、电话1100部,对公司进行技术设备更新,使其成为福建最早使用自动电话的公司。

随着电灯、电话事业的成功,“电光刘”家族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逐渐形成以电气公司为中心,包括燃料生产和运输、设备修配、机件制造、电料生产和销售、电力生产产品销售使用等较为完整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在当时的福州是无人可比的,“电光刘”家族一跃成为福州首富。

从19 27年起,刘家企业不断受到来自封建势力和地方官僚的威胁,随后时局的动荡和金融危机使得刘家企业遭受更大的打击。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福州城内,窃电之风变本加厉,通货膨胀更加剧烈,物价狂涨,给刘家核心企业电气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以刘洪业为代表的刘家集团第三代掌舵人被迫向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提出合并的请求。然而谁都晓得,合营不过是电气公司被官僚资本吞并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刘家作为股东实际上分文未得。

刘家集团最主要的企业电气公司被吞并后,其他企业也危在旦夕。刘家的电话公司从19 46年起转入亏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其他如铁工厂、冰厂等企业也是奄奄一息。曾经显赫一时的“电光刘”家族衰落了。

自此,福州坊间关于“电光刘”的传说逐渐淡去。“电光刘”家族的神话也走进了福州城巷坊间流传的记忆。

庭院深如许

每次来到这三坊七巷里精致典雅的庭院,都不免暗自揣测每一个庭院主人各自的审美情趣,乃至抱负理想。

杨桥东路17号,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和爱妻陈意映的“双栖之所”。林觉民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成为绝唱。文中讲述了两人是怎样“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泪珠和笔墨齐下”,令人慨叹扼腕。后来,林觉民义无反顾的壮烈牺牲,又替孤苦无依的陈意映心酸悲伤。

其实童年的冰心也曾住在杨桥东路17号,这里的草草木木、花花石石、人人事事,孕育了她“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的冰清玉洁之心,后世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南后街这边的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总有温情在默默流淌,南后街另一端的另一处庭院,则蕴蓄了太多的壮志豪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流放伊犁前留赠家人的诗句,如今赫然悬挂于澳门路16号林则徐祠堂(纪念馆)的御碑亭外,或许是要告诉后人,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不只是以强力称雄,还是一个靠心灵而伟大起来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原是林则徐题于自家书室的自勉联,如今这“豁达大度、淡泊守志”的精髓,亦成了这个城市所世代传承的城市精神。庭院里还留有许多林则徐过去生活痕迹,这些名副其实的静物,在空间表面、时间深处安之若素,束之高阁或展露无遗,接受后人的安排,也提醒着后人:存在并不是虚无,并不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面目模糊,烟消云散。

还有许多地方令人驻足。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其最先的主人郑氏,有着儒雅风趣和设计灵性,不仅使得整个庭院灵动起来,还增强了戏台上的美妙乐音。当年的水榭戏台热闹非凡,锣鼓齐鸣,如今早已曲终人散。这样的古迹不复往日的辉煌,好在,它们还能拥有无数的艳阳天和明月夜。

往回走,缓缓折出这长长短短的坊巷,现代化的“庭院生活”就近在眼前。书吧、咖啡吧、酒肆、银铺,无不竭尽全力地支配着最后残存的古意。

“城市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然而,城市不会泄漏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如是说。回头看看,往事无声无息。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电光刘家
羽翼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My Summer Holiday
电光聚合物薄膜传感器及其电光性能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电光诱导标在新岭隧道改扩建中的应用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