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因为一年以来的“整风”以及反腐,公务员的日子似乎不好过了。近日,有公务员向媒体抱怨称,机关工作7年,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成平庸与麻木,再到自我质疑与反省。7年收入没涨,职级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
这是公职岗位的“七年之痒”。从当年的千军万马,到今日的沉寂失落,人生的落差犹如不够善意的魔术。案牍之劳形、价值之苍白,令青春散场前不胜唏嘘。年轻公职人员的反思与迷茫,不是娇嗔,而是现实。2013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从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到反浪费条例、新版禁烟令,中央在干部作风建设上步步为营,越抓越紧、越管越细,“为官不易”已成共识,离职转型也不再是故事。
公务员虽然不好当,甚至2013年国考也曾被冠之以“史上最苦”,但就在2014年度国考网上报名第一天,仅9个小时,已有13124人通过审核,相比去年同期6299人的冷清,首日爆棚已无可非议。这一数字也创了自2010年至今的新高。也许,这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说的那样,“住在城里的,想出去;住在城外的,想进来。”干一行怨一回,小牢骚,也是最真实的日子。何况,客观而言,时下中国的公职岗位还远没有到“毫无性价比可言”的状态。不然,大家何苦在养老金双轨制等问题上如此纠结?
对年轻人来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的感触,也许确实真情流露,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者,公职岗位本就是服务性行业,既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也不应该云集最多的社会精英。
这是一个“实业兴邦”的时代,精英阶层全部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人力资源配置的天平难免失衡。更重要的是,如果新的公职人员只是为了“隐性收入”或权力孳息而来,早日迷途知返,岂非好事?二者,对个人来说,为了稳定而入职,最后因价值不彰而去职,本身就是理性纠偏。
人生的路千千万,随着权力被祛魅,公平正义的规则得以彰显,人生价值的舞台越发宽广。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波逐流地蜂拥于公职岗位,不过是迷糊人生、上班机器罢了。当体制机制逼着年轻人去拼搏于市场、选择于多元人生,谁说不是另一番善意呢?
有人说,青年公务员辞职的暗流在涌动。这是一次门户清理的物竞天择,更是遵循梦想与价值的百花齐放。放错位置的人才,于公共资源而言就是莫大的浪费。鼓励更多年轻人遵循自己的内心,遵循兴趣与能力,既让公共服务真正平凡起来,也让本该绚丽的青春有了绽放的舞台,何尝不是一举多赢?面对“钱学森之问”,面对中等收入国家困境,中国更需要创意性工作的年轻人。
当然,我们也当听懂年轻公务员的抱怨,该改变的还得改变、该转身的亟待转身。走与留之间,只要捍卫好社会的游戏规则,那么,有梦想的人生,始终都会天空海阔。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