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EB病毒感染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淋巴结肿大相关性的研究

2014-02-20 00:55徐巧岚周陈荣唐芹芳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江苏224400
交通医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亚群比值

周 力,徐巧岚,韩 艳,周陈荣,唐芹芳(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江苏224400)

儿童EB病毒感染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淋巴结肿大相关性的研究

周 力,徐巧岚,韩 艳,周陈荣,唐芹芳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江苏224400)

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感染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淋巴结肿大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80例EB病毒患儿急性期、66例治疗1月、60例治疗3月、52例治疗6月,43例治疗1年,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T细胞亚群,同时结合B超测量肿大的淋巴结的大小,比较二者之间有无关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CD3+和CD8+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和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倒置。治疗1月及治疗后3月∶CD3+和CD8+细胞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和CD4+/CD8+细胞比值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细胞比值倒置已不明显。治疗6月∶CD3+细胞轻度增高,差异缩小,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细胞轻度降低,差异缩小,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细胞比值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细胞比值倒置不明显。治疗1年∶CD3+、CD4+、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年淋巴结仍肿大的7例患儿的T细胞亚群的变化的恢复亦不明显。结论:儿童EB病毒感染的T细胞亚群随病情的恢复发生明显变化,而少数肿大的淋巴结恢复不明显的其T细胞亚群的恢复亦不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检测二者可能对EB病毒感染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EB病毒;T细胞亚群;淋巴结肿大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双链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γ亚科,可感染并长期生存于人类B淋巴细胞中。EBV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症状多变,病情轻重不一,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可以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他复杂的临床表现或隐性感染。常有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V抗体等特征[1]。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本科住院EBV感染儿童80例,通过检测患儿急性期、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治疗后1年,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肿大淋巴结的变化,并与同期本院门诊体检健康儿童50例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EBV感染儿童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4.8岁,均符合EBV感染标准[1]。酶联免疫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s,ELISA)方法检测EBV抗衣壳抗体(EBV-VCA-IgM)阳性,同时EBV-VCA-IgG抗体滴度升高。均有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分散,无明显压痛,未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通过B超证实。其中观察组部分患儿失随访,各时期患儿例数分别为急性期80例、治疗1月66例、治疗3月60例、治疗6月52例,治疗1年43例。对照组50例为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来检查免疫功能的健康儿童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4.2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EBV抗衣壳抗体(EBV-VCA-IgM及EBV-VCAIgG)(德国欧蒙公司);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BD公司),淋巴细胞亚群试剂单克隆抗体CD3-FITC/CD8-PE/CD45-Percp/CD4-APC试剂(美国 BD公司)。B超 Philips HD11XE高频探头(7.5MHZ)(美国飞利浦公司)。T细胞亚群测定方法∶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1mL,采用EDTA抗凝,取两个试管各加入抗凝血50μL,各试管分别加相应抗体20μL,室温暗处放置15min,加入溶血素50μL,室温暗处放置10min后上机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EBV感染不同病程中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 随着疾病的逐渐恢复,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细胞结果和CD4+/CD8+细胞比值均有所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CD3+和CD8+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和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倒置。治疗1月及治疗后3月∶CD3+和CD8+细胞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和CD4+/ CD8+细胞比值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细胞比值倒置已不明显。治疗6月∶CD3+细胞轻度增高,差异缩小,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细胞轻度降低,差异缩小,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细胞比值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 CD8+细胞比值倒置不明显。治疗1年∶CD3+、CD4+、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感染不同病程与对照组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s)

表1 观察组感染不同病程与对照组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s)

对照组急性期 治疗1月 治疗3月 治疗6月 治疗1年CD3+(%) 79.6±7.3 71.9±8.2 71.0±7.2 70.1±6.3 68.1±6.2 67.7±5.3 CD4+(%) 23.6±8.0 33.4±7.2 33.9±7.5 34.4±7.3 36.7±6.6 37.5±5.5 CD8+(%) 53.6±8.1 38.2±7.2 29.7±7.8 29.4±8.3 28.1±7.5 25.6±4.7 CD4+/CD8+0.61±0.40 0.87±0.53 1.20±0.55 1.23±0.57 1.36±0.52 1.49±0.31组别 观察组

2.2 观察组病程1年时淋巴结肿大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EBV感染后经正规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逐渐恢复正常,但淋巴结的恢复较慢。随访至治疗后1年时患儿43例,分为淋巴结肿大组7例和淋巴结正常组36例,两组之间T细胞亚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8+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发现随访至1年淋巴结仍肿大的7例患儿(其中1例后确诊为髓细胞肉瘤),其T细胞亚群也未恢复正常。见表2。

表2 观察组病程1年时淋巴结肿大与T细胞亚群关系

3 讨 论

EBV属人类疱疹病毒。EBV感染的患儿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首发症状以呼吸系统多见,约占40.5%,也可表现为其他系统症状[2]。一旦感染EBV,EBV将长期潜伏在人体B细胞中,受感染者将成为终生带毒者[3]。发病机制一直未完全阐明,目前一致认为与免疫病理损伤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B、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并且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EBV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因素也参与其中[4]。人体内E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反应是由CD8+T细胞介导的,故EBV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占全部细胞毒性T细胞的30%以上[5]。CD3抗原是所有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4抗原是辅助T细胞和效应T细胞表面标志,能增强或扩大免疫应答;CD8抗原是细胞毒T细胞和抑制T细胞表面标志,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人类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中,CD4+与CD8+细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诱导、相互制约形成T细胞网络,和B细胞一起调节和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健康人体中T细胞亚群数量始终保持一定的正常比例。在感染性疾病中,尤其是病毒感染,容易影响T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引起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以机体免疫功能并不取决于淋巴细胞的多少,而是决定于CD4+/CD8+的比值[6],故检测EBV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EB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是发生肿瘤主要原因[7]。

本文结果显示,EB病毒感染的患儿急性期CD3+和CD8+细胞明显增加,而CD4+细胞及CD4+ /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积极的抗病毒及对症治

疗后,随访治疗后1月、3月、6月、1年,随着患儿临床症状的好转,其CD3+和CD8+细胞逐渐下降,而CD4+细胞及CD4+/CD8+细胞比值逐渐升高,但其恢复并不是同步的,至治疗后6月时,CD3+与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 和CD4+/CD8+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CD8+和CD4+/CD8+细胞比值恢复相对较慢,此时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随访至治疗后1年时,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时观察EBV病毒感染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其淋巴结肿大的恢复也是最慢的,且与T细胞亚群的恢复有相关性,随访至治疗后1年的43例患儿中,有T细胞亚群仍未恢复正常,主要是CD8+仍较高,CD4+ /CD8+细胞比值较低的7例患儿,其淋巴结肿大的消退也不明显,并且其中1例后来确诊为髓细胞肉瘤。

本文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和淋巴结肿大的变化,说明EBV感染导致患儿免疫功能紊乱,且T细胞亚群的恢复与淋巴结肿大有相关性。由于EB病毒感染后有继发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危险,并与小儿恶性肿瘤密切相关[8],因此,在治疗后随访T细胞亚群及淋巴结可能对疾病的预后有指导作用,为避免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后期各项指标异常的样本数较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李中跃,楼金玕,陈洁.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相关疾病谱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0-22.

[3]王群,谢正德.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06-708.

[4]刘浩,蒋龙凤.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2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8(18)∶8209-8212.

[5]高立伟.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5)∶481-484.

[6]王明圣,靳杭红,陈宇英,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4)∶19-20.

[7]Yamashita N,Kimura H,Morishima T.Virobogical aspects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s[J].Acta Med Okayama,2005,59(6)∶239-246.

[8]孙建军,卢洪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2)∶205-207.

R725

B

2014-07-28

1006-2440(2014)05-0499-03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亚群比值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疣状胃炎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研究进展
双电机比值联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