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南通妇幼保健医院内科,江苏226018)
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治疗效果观察
朱小燕
(南通妇幼保健医院内科,江苏226018)
目的:观察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将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口服降压药,观察组64例给予口服降压药的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空腹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TG、TC等指标无明显改变。观察组血压、BMI、TG、TC等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改善的有效治疗措施。
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干预治疗;青年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肥胖及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随之大幅提高。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近年来高血压患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并且青年高血压的比例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1991年高血压普查显示,15~45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0%,2002年18~45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9.1%[2],说明青年高血压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作者2013年1月—12月通过对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比较干预前后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防治青年高血压提供经验,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患者128例,其中男82例,女46例,年龄18~45岁,平均(36.2±5.6)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血脂异常48例,血糖异常19例,血脂血糖均异常10例。均为初发高血压病患者,均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并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肥胖,不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治疗前各项检查指标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所有血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压测定∶需患者休息15min后,由专人采用标准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其坐位右上臂血压,间隔2min后重复测量1次,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2)均接受0.5年治疗,对照组只口服降压药,观察组给予口服降压药的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①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对健康的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患者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②饮食干预∶要求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总量<6克,低脂低热量饮食,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不吃肥肉、动物内脏及油炸食物,建议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素、微量元素的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蛋白质,戒烟限酒。③运动干预∶以进行有氧运动为主,如游泳、快走或慢跑、骑车等。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30min,要求减轻体重>5%。④心理疏导∶建议患者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疲劳,保证充足睡眠。观察组患者每2周门诊随访1次重复健康宣教并测量血压体重,实验开始和治疗0.5年后分别测定这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1.3 诊断标准 超重或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BMI)≥25kg/m2;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定义。在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年龄划分的最新标准∶< 45岁者为青年。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测定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测定结果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BMI(kg/m2) 26.92±4.0 24.24±3.54*△26.68±3.7 26.43±4.03 SBP(mmHg) 150.1±14.36 126.73±12.1*△149.64±14.1 137.8±13.2△DBP(mmHg) 99.02±9.3 84.72±8.1*△98.76±8.9 90.16±8.5 FPG(mmol/L) 5.6±0.5 4.82±0.59*△5.63±0.54 5.61±0.67 TC(mmol/L) 4.89±1.3 4.24±1.1*△4.87±1.25 5.02±1.27 TG(mmol/L) 2.85±1.85 1.95±1.56*△2.82±2.06 2.96±2.03 LDL-C(mmol/L) 3.21±0.75 2.90±0.82*△3.18±0.80 3.20±0.67 HDL-C(mmol/L) 1.12±0.19 1.45±0.34*△1.20±0.37 1.21±0.30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TG、TC等指标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压、BMI、TG、TC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1 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2002年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18岁以上人群中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3],多项研究表明肥胖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肥胖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肥胖者心排量加大、胰岛素抵抗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水平的胰岛素可通过影响电解质代谢、血儿茶酚胺水平和血管舒张功能等多种因素升高血压[4]。
3.2 不良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关系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缺少运动、高脂高盐饮食等均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少运动、高脂饮食可引起肥胖,易导致高血压;研究表明饮酒量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尤其与收缩压相关性更强。吸烟可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而使血压增高,同时可以通过氧化应激损害一氧化氮(NO)介导的血管舒张引起血压增高[1]。高盐饮食者由于钠水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引起心排血量增高,小动脉壁的含水量增高,引起周围阻力的增高。由于细胞内外钠浓度比值的变化而引起的小动脉张力增加等,都可能是高盐饮食的发病机制[5]。
3.3 精神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现在青年人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脑力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甚至焦虑失眠等。诸多不良精神因素可导致体内内分泌功能紊乱,血管活性增强导致血压增高。3.4 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评价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口服降压药物,以及生活方式干预治疗0.5年后血压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降低体重及缓解压力等。说明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肥胖或超重青年高血压疗效显著。同时本研究还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
[1]霍勇.高血压.见∶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258.
[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曾正陪,顾锋,黎明,等.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02,18(4)∶61-64.
[4]刘春梅,邓红英,王晓波,等.某校大学生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与性别、体质量指数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6)∶713,740.
[5]曾昭文,陈永魁,罗成辉.青年高血压患者98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77-178.
R544.1
B
2014-08-08
1006-2440(2014)05-04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