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多流道式弯道在黄山洞水库溢洪道加固中的应用
周 斌
(汕尾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广东汕尾 516600)
平面复杂流道可借助导流墙切割水流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流道,限制水流的紊动范围,从而达到平顺水流的目的。本文对黄山洞溢洪道平面收缩弯段的多流道设计、水力模型试验及优化和运行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多流道 黄山洞水库 水库除险加固 溢洪道
现有水库溢洪道加固时,常常遭遇弯道、扩散、收缩等平面形态复杂的泄洪流道,使水流横向环流严重、流态紊乱,形成了复杂的水力边界,增加了设计难度。多流道设计是处理溢洪道复杂平面流态段的有效措施之一,将单一的复杂流道划分为多流道,通过隔水墙的作用将流态的紊乱限制于分流道内,使得各分流道的水力条件趋于简明化,使得水流状态可控。本文将简要介绍多流道式弯道在黄山洞水库的具体运用,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黄山洞水库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石坝镇的东江支流黄山洞河上,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44km2,水库距石坝镇4.2km。黄山洞水库总库容3170万m3,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工程。
黄山洞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有大坝、溢洪道、涵管和发电站等。大坝为粘土心墙土坝,最大坝高36.6m,坝顶宽4.8~5.5m,坝顶长186m;溢洪道全长1080m,依次为进口段、控制段、陡槽段、消能段、出水渠等,呈曲线布置;涵管为长154.1m的钢筋混凝土圆涵,内径0.9m,壁厚0.4m;坝后电站总装机825KW,分为两级,共装机5台。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山体约70m的垭口处,右侧山体顺河向延伸,左侧山体垂直河流延伸,形成了“丁”字形山体;溢洪道在“丁”字的根部开挖而成,右岸坡高陡峭,开挖边坡高达30余m,左岸山坡相对平缓,开挖边坡高约10m。
受地形限制和除险加固的工程特性,溢洪道在维持现有总体布置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调整,调整后溢洪道从上至下依次仍保持为进口段、控制段、陡槽段、消能段、出水渠等部分,全长1080m。进口段长12.4m,底板高程为94.22~94.66m;控制段长27.9m,设堰控制,上、下游底板高程为94.66m;陡槽段总长度189.24m,共分为两级,一级陡槽段长28.5m,底宽从34.0m渐变为18.0m,两侧岸坡均为1:1,同时溢洪道左转17.56°,中心转弯半径350m;二级陡槽段长160.74m,为底宽18.0m的梯形断面,两侧岸坡均为1:1;溢洪道消能段长80.26m,采用分别长35m和26m的两级消力池消能;消力池后依次接护坦、海漫及出水渠,长度分别为15m、30m、325.2m。
3.1初始方案布置
溢洪道进口段长12.4m,底板高程为95.20~95.56m,底板纵坡为i=1/28.2;控制段长23.50m,采用顶宽34.00m的宽顶堰,堰顶高程95.56m,两侧边坡1:1.0;一级陡槽段为收缩段,长33.5m,底宽从34.0m渐变为18.0m,底板高程为95.56~85.55,底坡纵坡为i=1:3.5;收缩段后往左偏折5°接顺直段为二级陡槽,曲率半径为150m,二级陡槽长126.5m,底板高程为85.55~67.93,底坡纵坡为i=1:7;陡槽两侧岸坡均为1:1,同时溢洪道在陡槽段左转17.56°,中心转弯半径350m,拟设三道导墙将陡槽段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分流道。
3.2初始方案的计算
溢洪道进口至转弯段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平面形态,一方面溢洪道堰后开始收缩,底宽从净宽34.0m收缩到18.0m,过流净宽束窄了47%;另一方面,泄槽转弯,转弯角17.56°,使水流状态复杂化。设置了三道导墙后,左、右岸坡平面折角产生的扰动波后水流方向将偏转与边坡方向平行,并分别向右、左分流道下游传播,扰动波分别由左、右导墙截断不进入右中、左中分流道,左、右两道扰动波之间的区域近似视为无横向环流区;中导墙将中部平顺水流再分为二,分别进入左中、右中流道;通过三道导墙抵挡扰动波的相互传播同时约束水流的横向环流,使四个分流道水流流态相对平顺。分流道进入弯道后的平顺段后重新合并为单一流道。
两岸坡平面折角产生的扰动波后水流方向将偏转与边坡方向平行,相应水深、流速也跃变;扰动波前水流可视为无横向环流的恒定流。初始方案的左、右导墙应能挡住从两岸坡平面折角产生的扰动波,使其不进入左中、右中分流道。波角、波峰后水深、流速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β1—冲击波波角;
θ—边墙偏转角或水流方向偏转角;
Fr1—起始断面弗劳德数;
h1、h2—起始断面与波峰下游断面水深;
vl、v2—起始断面与波峰下游断面流速。
由于扰动波传播长度较大,波前流速的变化不可忽略,需分段采用式(1)计算b=0、b=B/2、b=B的扰动波参数;进入左、右分流道的流量可采用辛普森积分法按下式计算:
式中:
B —分流道的宽度。
左中、右中分流道进口流态视为无横向环流的恒定流,可按进口宽度比例折算分流道的流量。
各分流道可视为恒定流,可按一元流用能量方程计算各断面的水位。经试算推演,形成导墙和分流道的初始方案,见图1。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初始方案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从试验结果反映,溢洪道溢流堰进口入流平顺,堰后两侧水流出现较明显的侧向收缩,对溢洪道的泄流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库水位高于设计值;经导水墙调配后,偏流现象已不明显,右分流道水面较左分流道高0.3~0.4m;在陡槽转弯变坡处右分流道存在水流折冲现象。总体上,采用了多流道方案减轻了弯曲段冲击波的影响,改善了陡槽弯道段的流态。
在初始方案的基础上,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溢洪道的布置进行了优化修改。将控制段的宽顶堰改成了驼峰堰,堰前左直线导墙处的改成了半径为15m的弧形导墙,加大了溢洪道的过流能力;将右导水墙和中导水墙缩短;分流道内增设了数道高0.4m、间距6.5m的阶梯,增大了泄流的紊动和掺气,降低了陡槽面的流速,减轻了下游消能压力。推荐的溢洪道前段(进口段至多流道式弯道段)的布置见图2。
图1 溢洪道前段初始方案图
图2 溢洪道前段推荐方案图
表1 多流道弯道段水力模型试验成果摘录表
模型试验在初始方案和推荐方案的多流道弯道各设置了测验断面,其中在水库下泄百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327.22m)时,测验数据摘录见表1 。
根据表1的观测成果,采用多流道方案均能达到将水流紊动限制在分流道内的目的。经过优化后,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流速和水深在各分流道的分布更趋于均匀,能有效降低流出多流道段水流产生的横向环流,有利于后续段保持流态的稳定。
黄山洞水库于2008年9月开始除险加固,于2010年11月竣工投入运行。2010年6月黄山洞水库溢洪道进行了泄洪,水库最高洪水位为95.71m,虽然过水尚浅,但仍然观察到水流流态与预想基本吻合。
采用多流道设计方案,可将复杂边界条件下的主流道切割成边界条件相对简单的分流道,减轻主流道内水流紊动和冲击波的相互影响,弯道时还可因单流道净宽的降低从而降低横向水位差的绝对值,使得水流条件趋向简单化、可控化,可在类似水利工程中加以运用。
1. 《溢洪道设计规范[S]》 SL253—2000.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3969/j.issn.1672-2469.2014.05.025
TV65
B
1672-2469(2014)05-0081-03
25作者简介:周 斌(1972年—),男,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