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内涵辨析

2014-02-20 23:48魏虹陈传明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2期

魏虹+++陈传明

摘要:企业的价值创造不仅取决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多寡,而且与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资源密切相关。文章通过社会资本概念形成过程及研究脉络的回顾梳理,结合对中国社会情境的分析,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辨析,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镶嵌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切可以被利用或调动的社会关系之总和,通过这些关系可以获得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资源。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和这些关系的结构。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社会情境

一、 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脉络回顾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一词起源于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网络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它为某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社会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新思路,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但由于研究视角及分析层次的差异,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本文通过回顾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梳理各种定义,进一步厘清其基本含义,为深刻理解和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首当一提的是格兰诺维特和林南两位学者,他们为社会资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开创性思想。格兰诺维特在《弱连带的优势》一文中指出,“弱连带具有桥的功能”,“从个人的观点来看,弱连带在创造可能的流动机会时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从宏观的范围来看,弱连带在造就社会凝聚力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Granovetter,1973)。林南首创了社会资源理论,“那些嵌入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它们不是被个人直接占有,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取得,拥有这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Lin,1982),这与他后来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定义十分接近。

皮埃尔·布迪厄最早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系统表述。他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将资本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是指“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并认可的关系网络密不可分,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Bourdieu,1986)。随后,詹姆斯·科尔曼从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性资源,它为结构内部的个体行动提供了便利”(Coleman,1990)。伯特将社会资本界定为:“与其他玩家的关系,即通过朋友、同事以及更多的一般关系人,获得使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机会”(Burt,1992)。罗伯特·帕特南在《独自去打保龄球:美国社会资本的下降》一文中,提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可信任性,它可以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效率”(Putnam,1995)。波茨的观点是,“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成员身份,在网络或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个人所固有,而是在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它是嵌入(Embeddedness)的结果”(Portes,1995)。福山则认为,社会资本是“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Fukuyama,1995)。Nahapiet和Ghoshal(1998)指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人或社会团体的关系网络中,可以被利用或取得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并将其分为结构(Structure)、关系(Relational)和认知(Cognitive)三个维度。

最早引入社会资本概念的国内学者张其仔认为,“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不同,它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能为机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形式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张其仔,1995)。李路路认为,“它是一种社会资源,与人们之间或多或少制度化的、相互认知和认可的持续社会关系网络相联系,能够给拥有这些关系的人带来好处和便利,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李路路,1995)。杨雪冬的观点是,社会资本乃指“处于某一共同体之内的个人或组织,通过与内部或外部对象长期合作互利而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杨雪冬1999)。边燕杰等则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边燕杰、丘海雄,2000)。

综观社会资本的研究历程,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存在很大差别,但对于其内涵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它是一种蕴涵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性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行为主体带来价值”。不难看出,结构化特征是社会资本与其它形式资本的最大区别,也是它所蕴含的社会资源能够产生各种社会或经济功效的重要源泉。

二、 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综述

作为一个微观和个体层次的概念,企业家社会资本(Entrepreneurial Social Capital)的的研究相对简单明了。不过这一概念很少直接出现在国外研究文献中,他们更多使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一词,并通常出现在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家职能研究当中。研究结论主要有: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是由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系列节点,不同的网络关系反映着网络的不同侧面(Hans & Roger,2003);企业家社会网络深深地嵌入在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传统之中(Bat & Mannie,2004);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组织、网络之间合作互利的产物,也是企业家情感和活动的支持网络(Ossie & Kevin,2002)。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关系”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转型经济下特殊的社会情境,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李路路发现,“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私营企业家,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李路路,1997)。石秀印认为,“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先赋性社会关系,或借助有利条件构建了良好的获致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的关系接点保证了企业经营的成功”(石秀印,1998)。陈传明、周小虎指出,“社会资本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家工作的本质就是编织、运营和发展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任、规范引导下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家动员外部和内部资源的能力”(周小虎、陈传明,2001)。杨鹏鹏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企业家利用社会网络关系获取企业所需资源的能力”(杨鹏鹏,2005)。姜卫韬运用结构洞理论,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指企业家调动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以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姜卫韬,2008)。

总体看来,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可以归纳为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视角。结构主义者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其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本身,而与其他如资源、信任等没有关系;功能主义者则从关系网络的功效出发,认为由社会网络带来的资源、信任和能力等有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特质,才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本质。我们认为,单纯从结构视角出发或片面强调社会资本的功能,都无法完整描述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全貌。在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社会资本进行探讨时,应当将两种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境因素,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其本质和内涵。

三、 当前中国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情境

1. 社会形态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差序格局”被赋予新的时代特点。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理论以来,中国逐渐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社会,从闭关锁国迈向改革开放。然而中国要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旧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新的秩序仍待建立健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尖锐的内部矛盾此起彼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扭曲。近年来“关系”文化和人情网络的盛行,充分映证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亲属朋友关系为纽带、亲疏有致、远近有别的人际交往“差序格局”,仍然是中国当代社会的良好写照。 不过,这一格局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征。首先,差序格局的中心发生变化,从以血缘宗亲为唯一主线,发展为建立在“家庭”和“单位”双重中心基础上的关系网络(翟学伟,1996)。其次,利益成为影响关系远近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建立关系时开始更多地考虑是否互利互惠,而不仅看是否存在血缘或亲情关系。第三,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拟亲缘关系越来越重要。大量认干亲、拜把子的现象出现,其本质就是通过拟亲缘关系来增加信任的担保作用(卜长莉,2003)。最后,个人能动性大大增强。原有“差序格局”中的个人即使有欲望和感情,仍然会服从社会结构的规定,而现代公民意识增强,个人不再完全听命于社会,而是以行动积极地改造社会。

2. 信息时代“弱关系”快速增长,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需要双方在时空上的高度一致,现代化通讯手段打破这一限制,随时随地的即时通讯成为可能,人际交往方式和途径得到拓展。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也打破了传统“差序格局”下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和地位高低的思想禁锢,等级意识逐渐淡化,社交范围不断扩大。原先处于社会网络边缘的“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资源异质性显著增强,这对创造可能的流动机会、传播创新知识和增强社会整体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弱关系”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信任危机,使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枷锁。信任问题在传统社会并不尖锐,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空间无法超越传统大家庭、宗族和邻里社会的狭小范围,血缘地缘关系和因共同生活产生的相互依赖,使信任较容易产生和获得。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弱关系”迅速膨胀,由此带来信息不对称和行为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加,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的现象越来越多,社会信任危机频繁爆发。

3. 转型经济下的制度缺失,使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资源的效用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正式约束逐步削弱,但由于政治文化等原因,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制度约束尚未建立健全。企业经常遇到政府过度干预、关键性资源被少数利益集团控制、缺乏制度性资源支持以及缺少法律保护等窘迫的局面,而这些问题很难通过正式途径得到解决(孙俊华,2008;李健,2010)。比如政府对关键性资源(如土地、银行贷款等)的控制、对产业和企业的管制等,因为相关制度缺位和执行监督漏洞,造成事实上的人治大于法治。制度理论认为,在缺乏正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将会在规范经济交换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此时非正式制度资源(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规范等)往往发挥了潜在的基础资源配置功能,而这些资源总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结构之中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网络发挥作用。企业家正是通过社会资本为其提供同外界接触的途径以及信任凭证,帮助企业获得接触有效信息和捕获市场机会的特权。孙永风指出:在制度转型时期,基于社会网络和关系的战略是中国企业所能采取的最好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孙永风,2008)。

四、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内涵辨析

社会资本的本质可以简要归纳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据此,我们将企业家社会资本定义为“镶嵌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切可以被调动或利用的社会关系之总和,通过这些关系可以获得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资源”。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1. 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可以被调动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才能称为社会资本。从广义上来讲,关系网络中所有关系都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挥特殊作用,但这对于具体的管理研究而言显得过于宽泛。正如投入到财富创造中的资金才称为金融资本一样,只有那些已经或可以被调动的关系才能称为社会资本。在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那些镶嵌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可以被利用或调动的、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而非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所有关系。

2. 企业家社会资本主要研究企业家与网络成员的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是个体在组织内或组织间的工作往来,是由双方职位决定的固定关系,是机械而冰冷的;非正式关系是在真实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联系,是具体而生动的。任何工作关系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实现,如果将正式的工作关系比喻成骨骼,那么非正式关系就是血和肉,骨肉总是紧密相连互为支撑的,生硬地将两者分离没有太大意义。因此我们沿袭已有的研究习惯,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家与其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3. 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一系列关系的总和。这说明它既包含具体的人际关系,又涉及由这些关系组成的结构性网络,我们应当从关系质量和网络结构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一方面,关系的对偶特征使得它不附属于任何行动主体,单方面支配不能发挥其作用。事实上,关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双方互动的结果,即使两位企业家与某一关系对象同样存在联系,也会因关系质量差异产生不同的后果,创造出不同的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关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着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高低。当双方联系更频繁、关系更紧密、相互之间更加信任时,企业家通过这一关系所能获取的资源就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大。另一方面,网络结构描述的是这些社会关系构成网络的整体特征,比如关系网规模、关系密度、网络成员的异质性等,它们间接反映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多寡。网络规模越大,企业家接触的人群越广泛,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关系资源就越多;网络成员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增加;另外,“强关系”和“弱关系”各有优势,“强关系”有利于信任的产生和情感的维护,“弱关系”更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创新。

由此可知,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和这些关系的结构。有观点认为,企业家对社会关系的调动有助于企业获取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我们认为,获取资源的确是社会资本的主要功能,也是企业家编织关系网络的重要目的,但这些资源只能说是社会资本投入之后的产出,而决非其本质与内涵。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企业家与其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通过这些关系可以到达其他形式的资本,甚至可以用其他资本来间接衡量这些关系的价值,但企业家社会资本本身是迥异于其他形式资本的,它是一种无形的、结构性的资源。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蕴含在企业家社会网络中,可以被调动的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结构。

五、 结语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静态资源的争夺控制,逐步转向知识、能力等动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再是分切蛋糕的关系,而是从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生。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被编织成一张紧密的大网,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是社会财富创造的领跑者,社会资本是企业家投入价值创造的特殊资源,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更好地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情境分析,辅之以科学有效的实证数据,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为企业家构建并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提供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3. 陈传明,周小虎.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1,(1):1-6.

4.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姜卫韬.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8(2):21-28.

6. 李路路.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中国社会科学,1997,(2):134-146.

7. 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1):21-29.

8. 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管理世界,1998,(6):187-208.

9. 孙永风,李垣,廖貅武.基于不同战略导向的创新选择与控制方式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7,(4):24-30.

10. 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3):52-60.

作者简介:陈传明,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虹,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