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灵动课堂,焕发学生活力

2014-02-19 09:44肖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圆锥桃子圆柱

肖燕

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起飞,他们的生命活动也因此更加精彩。

一、引领自主探索——演绎动态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很多教师采用自己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记住了公式,也能够套用公式计算,但这种计算方法太陈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机,殊不知学生多么想亲自动手实验。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体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体内,验证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另外两个小组却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有类似一个个“小小科学家”的体验,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自然也更浓了。

二、开展合作交流——分享和谐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经历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任何其他人(包括教师)都无法替代。

1.生生之间自由互动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学生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发现。例如在认识加法时,学生根据情景图“3位小朋友正在浇花,又来了2位提着水的小朋友”得出“3+2=5”。有一位小朋友与同桌嘀咕,老师一问,他说:“我看到图中有3朵红花和2朵蓝花,也是3+2=5。”受他启发,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看,也能做出3+2=5?”小朋友们叽叽喳喳一番,居然说出了:“图中有3位男同学和2位女同学,也是3+2=5。”没有自由的交流能有这样的发现吗?

2.师生之间平等互动

教师要转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发现再幼稚也是发现,教师应当倾听、质疑、点拨、激励,而倾听有时就是一种激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来表示各个分数。在交流中,一位同学说:“我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教师问其他同学:“对这一种说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同学们面露疑色,欲言又止。教师就说:“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1份应该是4个,怎么是呢?你们能再讨论一下吗?”讨论后,一位同学发言:“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是先把8个桃子看成一堆再平均分的。”另一位同学补充:“就是把8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是老师真的不明白吗?不!这是教师努力促进平等交流的艺术。

3.生本之间双向交流

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教材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学习“年、月、日”时,关于平、闰年的规律,学生希望知道的远不止教材中介绍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会有平、闰年的变化?为什么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才一般是闰年?而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通过进一步阅读课外资料,学生对以上问题明白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公历年份数是400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吗?这是对教材和课外资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与教材双向交流后的成果,能激励学生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积极应用实践——品味有趣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学生“乐于”做的实践活动,将数学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后,我设计了“装潢我的家”的实践活动:(1)如果要装修自己的家,你准备怎样装潢?绘制蓝图。(2)选择材料,估计用量。如果只研究地面装修,你认为选择什么材料既经济又实惠?(3)合理估价,做好参谋。爸爸妈妈准备用1万元装修地面,请根据市场行情,提供一种合理化建议。(地板:每平方米150元;地砖:每平方米140元;花岗岩:每平方米100元。)学习了《认识东南西北》后,设计活动方案:过生日的时候,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学介绍你家的路线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endprint

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起飞,他们的生命活动也因此更加精彩。

一、引领自主探索——演绎动态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很多教师采用自己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记住了公式,也能够套用公式计算,但这种计算方法太陈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机,殊不知学生多么想亲自动手实验。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体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体内,验证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另外两个小组却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有类似一个个“小小科学家”的体验,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自然也更浓了。

二、开展合作交流——分享和谐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经历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任何其他人(包括教师)都无法替代。

1.生生之间自由互动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学生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发现。例如在认识加法时,学生根据情景图“3位小朋友正在浇花,又来了2位提着水的小朋友”得出“3+2=5”。有一位小朋友与同桌嘀咕,老师一问,他说:“我看到图中有3朵红花和2朵蓝花,也是3+2=5。”受他启发,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看,也能做出3+2=5?”小朋友们叽叽喳喳一番,居然说出了:“图中有3位男同学和2位女同学,也是3+2=5。”没有自由的交流能有这样的发现吗?

2.师生之间平等互动

教师要转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发现再幼稚也是发现,教师应当倾听、质疑、点拨、激励,而倾听有时就是一种激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来表示各个分数。在交流中,一位同学说:“我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教师问其他同学:“对这一种说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同学们面露疑色,欲言又止。教师就说:“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1份应该是4个,怎么是呢?你们能再讨论一下吗?”讨论后,一位同学发言:“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是先把8个桃子看成一堆再平均分的。”另一位同学补充:“就是把8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是老师真的不明白吗?不!这是教师努力促进平等交流的艺术。

3.生本之间双向交流

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教材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学习“年、月、日”时,关于平、闰年的规律,学生希望知道的远不止教材中介绍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会有平、闰年的变化?为什么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才一般是闰年?而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通过进一步阅读课外资料,学生对以上问题明白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公历年份数是400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吗?这是对教材和课外资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与教材双向交流后的成果,能激励学生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积极应用实践——品味有趣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学生“乐于”做的实践活动,将数学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后,我设计了“装潢我的家”的实践活动:(1)如果要装修自己的家,你准备怎样装潢?绘制蓝图。(2)选择材料,估计用量。如果只研究地面装修,你认为选择什么材料既经济又实惠?(3)合理估价,做好参谋。爸爸妈妈准备用1万元装修地面,请根据市场行情,提供一种合理化建议。(地板:每平方米150元;地砖:每平方米140元;花岗岩:每平方米100元。)学习了《认识东南西北》后,设计活动方案:过生日的时候,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学介绍你家的路线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endprint

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起飞,他们的生命活动也因此更加精彩。

一、引领自主探索——演绎动态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很多教师采用自己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记住了公式,也能够套用公式计算,但这种计算方法太陈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机,殊不知学生多么想亲自动手实验。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体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体内,验证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另外两个小组却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有类似一个个“小小科学家”的体验,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自然也更浓了。

二、开展合作交流——分享和谐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经历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任何其他人(包括教师)都无法替代。

1.生生之间自由互动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学生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发现。例如在认识加法时,学生根据情景图“3位小朋友正在浇花,又来了2位提着水的小朋友”得出“3+2=5”。有一位小朋友与同桌嘀咕,老师一问,他说:“我看到图中有3朵红花和2朵蓝花,也是3+2=5。”受他启发,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看,也能做出3+2=5?”小朋友们叽叽喳喳一番,居然说出了:“图中有3位男同学和2位女同学,也是3+2=5。”没有自由的交流能有这样的发现吗?

2.师生之间平等互动

教师要转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发现再幼稚也是发现,教师应当倾听、质疑、点拨、激励,而倾听有时就是一种激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来表示各个分数。在交流中,一位同学说:“我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教师问其他同学:“对这一种说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同学们面露疑色,欲言又止。教师就说:“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1份应该是4个,怎么是呢?你们能再讨论一下吗?”讨论后,一位同学发言:“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是先把8个桃子看成一堆再平均分的。”另一位同学补充:“就是把8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是老师真的不明白吗?不!这是教师努力促进平等交流的艺术。

3.生本之间双向交流

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教材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学习“年、月、日”时,关于平、闰年的规律,学生希望知道的远不止教材中介绍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会有平、闰年的变化?为什么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才一般是闰年?而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通过进一步阅读课外资料,学生对以上问题明白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公历年份数是400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吗?这是对教材和课外资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与教材双向交流后的成果,能激励学生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积极应用实践——品味有趣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学生“乐于”做的实践活动,将数学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后,我设计了“装潢我的家”的实践活动:(1)如果要装修自己的家,你准备怎样装潢?绘制蓝图。(2)选择材料,估计用量。如果只研究地面装修,你认为选择什么材料既经济又实惠?(3)合理估价,做好参谋。爸爸妈妈准备用1万元装修地面,请根据市场行情,提供一种合理化建议。(地板:每平方米150元;地砖:每平方米140元;花岗岩:每平方米100元。)学习了《认识东南西北》后,设计活动方案:过生日的时候,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学介绍你家的路线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锥桃子圆柱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桃子
桃子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