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泳敏
摘要:在我国传统色建筑设计当中总是刻意地回去强调建筑的实用性以及其的外观美,很少地会将建筑所处的外界自然环境纳入建设设计理念当中去。对于现今的人们来说,建筑不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居所而已,更是一种份托所在。现今的建筑设计自然地要更多地去考虑风景建筑设计。考虑建筑的整体美观,当然这都是建立其使用性能下。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设计;风景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出自于千年之前的孔子话语,历久弥新。可见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便是很重视建筑所能够给人的山水美感,也即是大自然的感觉。我国拥有着雄厚的建筑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对于建筑的设计理念,也是落于一般的俗套。未来的建筑一定会是要综合考虑建筑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如同强调天人合一一样。中国人本就很注重人文精神,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语言以及各种风俗之中便可以得知。对此,笔者想和大家谈谈关于建筑物中的风景设计理念的创新发展。
风景建筑设计内涵
风景建筑是处于自然环境内,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直接与风景审美相联系的建筑环境。风景建筑是人类从事种种文化活动而形成的不同于自然景色的人文景观,是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它对艺术性的要求较高,并与所处的环境紧密关联,风景建筑本身就是优美景色的组成部分之一。就传统风景建筑而言,位于景色优美区域内可以列入风景建筑类型的除了集观赏与被观赏两者于一身的亭、台、楼、阁外,还包括以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宫观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传统书院、名人祠庙、名人故居和墓地,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落民居,以及具有历史文物和观赏价值的其他古代建筑、桥梁和工程遗存。传统风景建筑类型功能的多元化现象揭示出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材料和技术使风景建筑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风景建筑更加符合现代的生活和审美要求。虽然有些传统的风景建筑如亭、廊、
榭等仍广泛采用,但其形式和艺术表现上均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内容的风景建筑,如旅游接待建筑、疗养院、俱乐部等休闲类的建筑,公园的展室、阅览室、宣传廊等文化宣传类的建筑,也有活动中心、游船码头、体育场馆等文娱体育类的建筑,以及餐厅、茶室、小卖部等服务性建筑,还有植物园的观赏温室,盆景园的陈列设施,动物园的禽兽笼舍以及纪念性的馆、碑、墓、塔等特殊建筑。这些风景建筑与所在环境中的地形、植物、水体等共同组成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展览、纪念性风景建筑更是通过对风景区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名人遗迹等的展示,使风景环境的文化内涵
在更深层次上得到表现。
传统的风景建筑设计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风景建筑是在一种与外部世界较少交流的环境里逐步生长、完善,并流传下来,相对稳定、保守的渐进式历史环境使它们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相对独立、完整而又成熟的体系,带有鲜明浓重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
2.1整体选址和布局
传统风景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受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追求理想的景观模式,例如许多古城镇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的选址都反映了风水理论中“龙首当镇”与“兴文运”的观念,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的选址则需满足宗教特定的“四灵兽”模式;另一方面,风景建筑有着观景的功能要求,因此,在符合特定文化功能对空间容量与环境模式要求的情况下,风景建筑往往选择布置在观赏主要景观的最佳地段。于是,许多独特的地形地貌如悬崖、险峻的山脊、绝顶、孤岛等风景优美的区域,都成为建设风景建筑的理想环境。
2.2空间结构
传统风景建筑的空间总是力求与人使用的生理需要和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空间尺度接近于人。风景建筑在进行群体组合时,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对比、空间的序列一般都是沿着一连串的庭院,由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交替运用而产生的。风景建筑的空间形态组织与地形的特征紧密联系,由于风景建筑所在基地的地形地貌通常比较复杂,通过大小庭院或天井空间的灵活穿插,加上廊的联系,在高度上呈现错落的变化,各空间之间自由流通、相互渗透,空间的不定性与整体上的完整性结合在一起。空间的组织有直有曲,有静有动,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隐有显。这些灵活多样的空间处理手法,使内外空间的联系与过渡十分自然,群体的空间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或旷或奥、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节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气氛。
现今的风景建筑设计创新
3.1场所的选址上
诺伯格·舒尔茨将胡塞尔创立的建筑现象学引入建筑学中,倡导通过建构特定的场所赋予环境以意义。在诺伯格·舒尔茨看来,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含着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可见和无形的现象,反映了一般性和地方性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场所并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和现象组成的整体,改变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将改变它的具体本质;场所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它是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的地点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后,在心理上和情感中形成的概念。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的形态,还具有精神上的特殊意义。
3.2风景中所体现的精神面貌
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是体验生活场景的意义。建筑和风景建筑存在的目的是使场地(Site)变为场所(Place),去揭示隐藏于现存环境中的意义。风景建筑出现之前,人与环境是隔阂、疏离的,环境隐含着期待,它的意义是隐匿的。风景建筑的基本使命是对环境中潜在的意义进行诠释和宣扬,使之在与人的意志的结合中获得提升和超越,最终创造一种人、风景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场所。在这里,场所已不再被简单地解释为建筑场地,它是由风景建筑与环境整体构成的具有特定品质和氛围的空间,也因此具有独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置身其中,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将获得与环境的同一,从而获得“诗意地安居”。风景建筑的地点性,决定了风景建筑不同于一般艺术品的创作,它是对环境的感应,是环境的艺术。风景建筑的创作应建立在场所的基础上,通过有意味的形式介入,形成新的场所特征。因此,风景建筑的创作是与环境互动的连续动态的过程,风景建筑的创作始终不能脱离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不能脱离环境这个大的前提。
3.3材料选用上的创新
建筑的发展依赖于材料和技术的突破,一部建筑历史也可以说是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史。然而新材料、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的,重要的是在建筑实践活动中对材料、技术的理性把握,才能实现建筑的实用、经济和美观。在运用材料时,应遵循材料的自然逻辑性,充分表露材料的自然本色,使材料的肌理、色彩与环境相得益彰。掩盖或歪曲材料的固有特点,会失去材料的真实感,变成虚伪的装饰,必将有损于风景建筑的整体艺术形象。
结语
风景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之中一大创新之处。对于风景建筑设计,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够对于这个建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那么很那设计出一个为世人所称绝的作品。另外风景建筑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创新的时候,更需要地是保障建筑的原本的最为基础的功能——遮风避雨。我们不能够头重脚轻,在忽视建筑本来的功能下,一味地去追求那些浮夸的外部建设美。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之后,才能够去追寻建筑的其它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汪国瑜.汪国瑜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英]凯瑟琳·斯莱塞著,彭信苍译.地域风格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