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有多少人被网络养成了“伸手党”

2014-02-18 22:59孙震
公务员文萃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瓜社区生活

孙震

62.4%的人坦言曾做过“伸手党”

调查发现,93.9%的人都有在网上发问或寻找答案的经历。

刘方铭是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部门主管,他称自己就曾习惯当“伸手党”。“但一件事情改变了我。”他说,“在网上曾有很多技术能人,让国内玩家能玩上免费游戏,他们都是义务工作。可习惯了直接获得免费资源的玩家,非但没有尊重理解他们的工作,反而发布稍有延迟或出现问题,就在网上破口大骂。最终,这些技术能人不堪其扰,纷纷销声匿迹了。”

“互联网是重分享的,别人的给予应激起受益者对这种精神的认同和坚持,有能力者可以在其他领域回馈别人,无能力者则应回报尊重。”刘方铭说。

贵州贵阳某网站编辑刘永玲说:“惰性是人之常情,不劳而获谁都想。很多人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在互联网时代就不好用了。但事实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播知识的方式,但传播的义务并不是小部分人的责任,每个人都认真参与,才能创造大智慧。”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意见永远掌握在主动思考的人手里。很多人喜欢直接转发别人的微博,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伸手和懒惰。别人说得再精辟,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思考。”刘永玲说。

调查中,96.0%的受访者觉得现在网上 “伸手党”很多。62.4%的人坦言自己就曾做过“伸手党”。

一味“伸手”会带来哪些问题

在网上一味“伸手”会带来哪些问题?60.5%的人表示会“不愿意主动思考”,59.7%的人认为会“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37.4%的人觉得是“心态浮躁,不愿深入研究问题”。

某高校广告学研究生姜婧,很早就在国内著名的知识类问答社区“知乎”上注册了账号。有一次,她在一个“哪款洗发水比较好”的问题下面,认真地回复了近1500个字,有理有据地指导别人如何选择洗发水,理由涵盖产品特性、使用感受、价格等。发布不久,就有400多人认可她的回答,还为她赢得了几百个“关注”。

“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多专业,我只是去思考了,并真诚地分享经验。看到那么多人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确实会感到快乐。我觉得知识和想法都会越聊越明白,互联网可以让更多人激发你的思考,一味索取就太可惜了。”她说。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在网上回答问题?59.5%的人认为是由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46.8%的人觉得是“为了社区积分等奖励”。其他原因还有:“为了帮助发问者”(34.7%),“有问就应该有答”(28.2%),“为了打发时间”(24.3%)等。

47.6%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网上“伸手党”过多,会“无法形成知识和见解的讨论氛围”,46.6%的人认为会使“人们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退化”,46.1%的人表示“只索取不付出,会打击回答者的热情”。

“充分利用网络,但不依赖网络”

“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些方法让知识更好更快地流动起来。”泛科技兴趣社区果壳网主编徐来说。比如,要让知识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方。最好是在大家迫切需要的时候,破除谣言,增加信息的对称性。还要让知识以合适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语言更轻松、图片更活泼等。如果我板着脸说话,信息流动就会变得很黏稠。而通过信息化图示,让专业知识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就会让大家更愿意主动学习。

徐来举例说:“我们曾经针对网络上‘西瓜打针的流言,推送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们做过的给西瓜打针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网友在看过实验后,又追加的测试。发出之后不仅网友对西瓜放心了,一些瓜农也很感谢这样的论证,及时制止谣言,降低了他们的损失。”

“科学知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自己在长期主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清晰的判断,从而能够更科学和快乐地生活。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徐来说。

调查显示,要促进网上知识和资源的传播,59.4%的人认为应“主动参与回答,积极反馈和分享”,55.6%的人表示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53.6%的人认为要“懂得倾听、理解和感谢”,45.7%的人建议“深入求知,不浮于表面”,41.2%的人表示要“充分利用网络,但不依赖网络”。

(摘自《时代邮刊》)

猜你喜欢
西瓜社区生活
大小西瓜
当夏天遇上西瓜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生活感悟
巧切西瓜
影像社区
无厘头生活
2015影像社区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