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贸一直保持开放性、安全性和多元性。中国对外经贸关系新格局是:一方面,对外经济依存度提高到60%,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多元化的对外经贸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参与到全球化和区域化经贸合作之中;另一方面,出口导向型模式表现出脆弱性,对外经贸关系失衡,海外贸易纠纷和摩擦事件大幅上升,对海外资源的严重依赖导致经济安全度下降。据此,需要对对外经贸政策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巩固和扩大已经形成的区域自贸区框架;更加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其他多边或双边自贸协议谈判;充分利用WTO,维护中国自身正当权益;对待TPP应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在经济区域化框架下,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用公平贸易概念来提高加入区域自贸区的标准。这种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偷换自由贸易原则的企图值得高度警惕。中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最大的变化是中日经贸关系降级,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对中日经贸双方和世界经济都是一种伤害。应当优先考虑建立中韩FTA;优先解决妨碍CJK-FTA的政治和外交问题。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是深圳特区设立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创举,将在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与香港自由港形成南北呼应的效应,共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关键词:中国;对外经贸;格局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017-05
一、中国对外经贸的基本评价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发展时期政策有所调整,但对外经贸的基本政策没有大的变化,这些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
第一,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个基本政策即使在国际环境最困难的条件下都得以坚持并实施。随着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与此同时,世界也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获利。中国与其他国家都是受益者。所以从基本角度观察,今后无论发生任何情况,中国都不会再回到闭关锁国时代。
笫二,确保在开放过程中的安全性。中国经济是从封闭性体系向开放性体系转变的,如何保持这个转变进程的持续,安全考虑居于重要位置。中国经济的安全性既是中国国内自身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期盼。中国对外开放的安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对外开放是渐进的、分阶段实施的。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实施重大贸易政策调整,力争在开放过程中不会发生不可控的风险,导致危机。中国在处理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开放资本市场问题上,就将经济安全性放在首位考虑。中国的这个政策选择是正确的。其次,寻求国内外的平衡。对外经贸关系在开放中会不断打破原来的平衡关系,这是客观必然。但长期的严重失衡将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因而不断地调整,寻求新的平衡点也是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国坚持引进外资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结合。再次,海外经济安全日益突出。随着中国在海外投资形成的资产增加(大约4000亿美元),海外资源依赖性上升(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出国人员剧增(海外旅游和留学的人数巨增),海外经贸安全性问题突显。寻求对外贸易的安全性,这个政策今后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相反还将继续强化[1]。
第三,对外经贸合作的多元化。多元化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多元化贸易产生更大的安全感,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中国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避免严重依赖单边经贸关系,与全世界商人都做生意,不附加非经济要求。不主动对别国实行经济制裁,也不主张由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采取针对一国的经济制裁行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相比于美国和欧盟,更加主张贸易自由化和多元化。这个多元化的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会继续延伸下去。
第四,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对外经贸已经有了格局上的变化。一是对外经济依存度提高到60%,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这种情况表明今后的对外开放程度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二是多元化的对外经贸格局已经形成。过去严重依赖于少数发达国家的经贸格局已经改变,传统贸易伙伴关系仍然继续保持,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传统伙伴的地位开始下降。其中最明显的是中日贸易关系的重要程度全面下降,而中美经贸关系有所调整,与欧盟的贸易伙伴地位维持在稳定状态上(见图1到图3)。中国与传统贸易伙伴关系地位有所降低的原因是中国加强了与东盟、非洲、中亚、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贸联系。三是中国已经参与到全球化和区域化经贸合作之中。目前中国几乎参与了所有与中国经济利益相关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经贸合作活动,并在一些活动中扮演积极引导角色[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1 中国与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总体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2 中国与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出口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3 中国与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进口变化
二、中国对外经贸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增长也暴露出严重的对外贸易问题,主要是:
第一,出口导向型模式的脆弱性。中国复制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利用比较经济优势,发展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这是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种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已难以为继。中国置本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不顾,努力赚取国外外汇收益,在存在资金“双缺口”(国内银行信贷资金不足和外汇储备不足)条件之下,尚有经济合理性。但是在“双缺口”已经消失,相反出现“双顺差”(商品贸易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大量结余)的条件下,继续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显然就不再具有经济合理性(见图4)。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4 中国经济从“双缺口”转向“双顺差”
第二,对外经贸关系失衡。这种失衡由来已久,与出口导向模式推行有关,也与资本市场没有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等诸多因素相关。在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上,始终实现不了国际收支平衡[3]。这种失衡还表现为资源对外依存度偏高。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过高,导致对美国经济的严重依赖。
第三,海外贸易纠纷和摩擦事件大幅上升,导致海外贸易争端大量出现。
第四,对海外资源的严重依赖导致经济安全度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由石油净出口变为石油净进口。目前煤炭资源也开始进口。石油的海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4]。
三、今后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展望
笔者认为,中国未来可能调整和作出选择的对外经贸政策有以下方面:
(一)静观TPP并深入推进区域性合作
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是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奥巴马政府认识到这个框架可以抵御中国在东亚积极参与区域性经贸合作的影响,因此高调加入,同时,这个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开始吸引了中国周边国家的加入。中国对于TPP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原因有:中国在地理位置上不处于有利地位;美国主导规则制定,已经抢得主动权;与目前的TPP要求相比较,WTO、APEC等现行规则都要低或宽,中国还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可能接受超过自身条件的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在TPP框架中,专门提出了产权和国有企业地位条款,如果接受相关条款,必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造成深度伤害。
中国目前最合理的选择是:
第一,巩固和扩大已经形成的区域自贸区框架。如与中国台湾地区形成的ECF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针对东盟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提出的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建议,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尽早建立。
第二,更加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其他多边或双边自贸协议谈判。如中日韩自贸协议(CJK-FTA)或中韩自贸协议(CKFTA),以及与中亚各国和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进行自贸协议谈判。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G20高峰会议之后,随访中亚四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随后习主席又在2013年的APEC峰会上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加强亚太地区的相互联系,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一改过去中国在这方面的被动地位。
第三,充分利用WTO,维护中国自身正当权益。目前由于WTO在后续谈判中因为众口难调而陷入僵局,使得区域性自贸区建议和谈判层出不穷。仅亚太地区就出现了五、六个自贸区创意,如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FTAAP(亚太自贸区)、EAFTA(东亚自贸区)、AFTA(亚洲自贸区),AEC(亚洲经济共同体)等。这些创意行动在WTO陷入僵局时可以理解,但不可以任其发展下去。毕竟WTO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框架,任何区域化框架都无法替代它。尤其是在经济区域化框架下,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用公平贸易概念来提高加入区域自贸区的标准。这种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偷换自由贸易原则的企图值得高度警惕。发达国家有可能通过利用区域经贸合作谈判,将政治意图强加到不符合其价值观的贸易伙伴身上,以此改变对方的经济制度,进而影响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对于处于开放过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我们应当积极用好用足WTO条款,坚持按照WTO原则来对待各种区域性经贸合作框架。
第四,对待TPP应以静制动,静观其变。毕竟TPP更多的只是在地理位置上有相关性联系,各方参加TPP的国情条件和利益诉求还有很大差距,这就有可能使得TPP面临着失败的前景:或者无疾而终,或者只是环太平洋周边少数几个国家参与的小型FTA。
(二)积极推进CJK-FTA
从经济的相关性观察,中国、日本和韩国早就应当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这样会大大增进三国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福利。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经过10多年酝酿,刚刚启动的CJK-FTA谈判由于遇到岛屿领土主权争端而处于消极状态。妨碍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是政治利益的冲突,不是技术层面的鸿沟,而是战略层面的鸿沟,不是单纯的经济贸易考量,而是超越经济贸易之上的考量。按照目前的局势发展,CJK-FTA前景比较渺茫。事态逆转的钥匙实际上掌握在日方政治家手中[5]。
20世纪90年代日本极右势力上升,中日韩三国在岛屿归属、历史教科书、战争性质、战争性奴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但是经济贸易合作不受影响,出现长期的所谓“政冷经热”、“政冷艺热”现象。但是事情终于走到了尽头。目前,中日经贸关系处于全面萎缩下降,与中韩经贸关系的火热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见图5-图8)。图5和图6显示,中国对日本的贸易总量持续下降,进入2012年之后,实际上已是衰退,与此相比,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总量尽管增速有所降低,但依然是保持增长。图7和图8显示出更加不同的情景,中日贸易起伏中进出口双降,并呈现逐月下降态势,中韩贸易逐月一路高歌猛进,真是冰火两重天。韩国商人抓住了中日经贸关系衰退而空出来的市场份额进军中国市场。然而,韩国产品的许多核心技术依然是日本技术。因此,这种形势并不完全有利于韩方。中日韩经贸关系的扭曲并非好事。最令人担忧的是,照此情况发展下去,中日经贸关系将会降级。中日经贸关系的降级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对中日经贸双方都是一种损失,同时也因为中日经济体是世界的第二和第三,因此对世界经济也是一种伤害。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僵局,考验着中日的政治家和经济精英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应如何应对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的急速变化?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关键:
第一,优先考虑建立中韩FTA。目前中韩FTA的谈判已近完成,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具备,只是敏感问题尚未达成协议,只差临门一脚。尽管这种双边FTA更利于韩国,中国方面受益不多,但是建立之后可以更好的协调中韩经贸关系,同时也会促进日方积极解决与中国、韩国的经贸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5 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6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7 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量月度累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8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量月度累计
第二,优先解决妨碍CJK-FTA的政治和外交问题。CJK-FTA谈判不能中断,但是可以拖下去,中日韩三方政治家解决政治和外交为优先议题。如果政治和外交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贸关系的建立也是十分脆弱的,将会时不时受到冲击。过去三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政经扭曲关系应当适时加以了断。
(三)加快建设上海自贸区
李克强担任总理之后推出了一系改革举措,取消了200多项行政审批规定,放开了银行贷款利率限制,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其中,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影响深远。
建设上海自贸区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整合上海四个保税区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深层次改革的试验田。此前,中国虽然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来推进改革,但在深层次的改革领域进展缓慢。上海在过去陆续建立了四个保税区,同样在深层次改革上没有重大进展。此次自贸区设立,正在申请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自贸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另外,上海将推动税收创新,包括离岸贸易、采取金融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发展。
第二,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显地放松政府在投资和经营方面对民间的限制和市场准入。政府监管由原则上禁止个别同意转变为原则上同意个别禁止,这给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和价值机会发现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相对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履行服务和监管职能。
第三,拉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新一轮的增长。目前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以往的出口导向模式和招商引资模式都不足以产生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上海自贸区或许在升级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方面产生带动作用。中国过去以深圳为龙头,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以后设立上海浦发区,只是深圳模式的复制,作用有限。现在设立上海自贸区,比深圳模式或浦东模式均有显著不同,非常大胆而前卫,因此作用将会更加显著。
对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目前存在两种误解:其一认为上海自贸区将会逐步替代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其二认为中央政府再次启动沿海区域经济优先发展战略。第一种意见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上海自贸区是要创制一种自由港模式,就像深圳创造出中国速度,中国经济引擎一样。但是上海自贸区不是香港自由港模式的再显。上海自贸区不发行自贸区货币,而是试验人民币自由兑换。仅以此而论,上海自贸区是在为中国经济开放性作探索。最好的结果是,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由港形成南北呼应的效应,共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种认识不理解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深意。客观上,如果上海自贸区成功,将会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北面京津冀区域,西面长江中上游区域,南面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意图还是改革试验,与20世纪沿海区域发展的战略不同。如果把上海自贸区设立理解为一项战略举措,那就是改革战略。可以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是深圳特区设立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创举,将在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将会对未来20年—30年的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马 什.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75-196.
[2]刘 瑞,徐毅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G20应当持有的基本立场[J].社会科学研究,2010(2):64-69.
[3]刘 瑞.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再认识[J].企业经济,2012(12):5-10.
[4]耶 金.能源重塑世界(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76-182.
[5]刘 瑞.中日韩建立共同自由贸易区需要勇气和智慧[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0-156.
第一,优先考虑建立中韩FTA。目前中韩FTA的谈判已近完成,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具备,只是敏感问题尚未达成协议,只差临门一脚。尽管这种双边FTA更利于韩国,中国方面受益不多,但是建立之后可以更好的协调中韩经贸关系,同时也会促进日方积极解决与中国、韩国的经贸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5 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6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7 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量月度累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8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量月度累计
第二,优先解决妨碍CJK-FTA的政治和外交问题。CJK-FTA谈判不能中断,但是可以拖下去,中日韩三方政治家解决政治和外交为优先议题。如果政治和外交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贸关系的建立也是十分脆弱的,将会时不时受到冲击。过去三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政经扭曲关系应当适时加以了断。
(三)加快建设上海自贸区
李克强担任总理之后推出了一系改革举措,取消了200多项行政审批规定,放开了银行贷款利率限制,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其中,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影响深远。
建设上海自贸区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整合上海四个保税区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深层次改革的试验田。此前,中国虽然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来推进改革,但在深层次的改革领域进展缓慢。上海在过去陆续建立了四个保税区,同样在深层次改革上没有重大进展。此次自贸区设立,正在申请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自贸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另外,上海将推动税收创新,包括离岸贸易、采取金融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发展。
第二,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显地放松政府在投资和经营方面对民间的限制和市场准入。政府监管由原则上禁止个别同意转变为原则上同意个别禁止,这给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和价值机会发现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相对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履行服务和监管职能。
第三,拉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新一轮的增长。目前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以往的出口导向模式和招商引资模式都不足以产生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上海自贸区或许在升级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方面产生带动作用。中国过去以深圳为龙头,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以后设立上海浦发区,只是深圳模式的复制,作用有限。现在设立上海自贸区,比深圳模式或浦东模式均有显著不同,非常大胆而前卫,因此作用将会更加显著。
对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目前存在两种误解:其一认为上海自贸区将会逐步替代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其二认为中央政府再次启动沿海区域经济优先发展战略。第一种意见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上海自贸区是要创制一种自由港模式,就像深圳创造出中国速度,中国经济引擎一样。但是上海自贸区不是香港自由港模式的再显。上海自贸区不发行自贸区货币,而是试验人民币自由兑换。仅以此而论,上海自贸区是在为中国经济开放性作探索。最好的结果是,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由港形成南北呼应的效应,共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种认识不理解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深意。客观上,如果上海自贸区成功,将会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北面京津冀区域,西面长江中上游区域,南面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意图还是改革试验,与20世纪沿海区域发展的战略不同。如果把上海自贸区设立理解为一项战略举措,那就是改革战略。可以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是深圳特区设立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创举,将在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将会对未来20年—30年的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马 什.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75-196.
[2]刘 瑞,徐毅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G20应当持有的基本立场[J].社会科学研究,2010(2):64-69.
[3]刘 瑞.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再认识[J].企业经济,2012(12):5-10.
[4]耶 金.能源重塑世界(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76-182.
[5]刘 瑞.中日韩建立共同自由贸易区需要勇气和智慧[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0-156.
第一,优先考虑建立中韩FTA。目前中韩FTA的谈判已近完成,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具备,只是敏感问题尚未达成协议,只差临门一脚。尽管这种双边FTA更利于韩国,中国方面受益不多,但是建立之后可以更好的协调中韩经贸关系,同时也会促进日方积极解决与中国、韩国的经贸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5 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6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7 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量月度累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8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量月度累计
第二,优先解决妨碍CJK-FTA的政治和外交问题。CJK-FTA谈判不能中断,但是可以拖下去,中日韩三方政治家解决政治和外交为优先议题。如果政治和外交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贸关系的建立也是十分脆弱的,将会时不时受到冲击。过去三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政经扭曲关系应当适时加以了断。
(三)加快建设上海自贸区
李克强担任总理之后推出了一系改革举措,取消了200多项行政审批规定,放开了银行贷款利率限制,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其中,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影响深远。
建设上海自贸区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整合上海四个保税区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深层次改革的试验田。此前,中国虽然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来推进改革,但在深层次的改革领域进展缓慢。上海在过去陆续建立了四个保税区,同样在深层次改革上没有重大进展。此次自贸区设立,正在申请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自贸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另外,上海将推动税收创新,包括离岸贸易、采取金融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发展。
第二,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显地放松政府在投资和经营方面对民间的限制和市场准入。政府监管由原则上禁止个别同意转变为原则上同意个别禁止,这给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和价值机会发现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相对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履行服务和监管职能。
第三,拉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新一轮的增长。目前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以往的出口导向模式和招商引资模式都不足以产生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上海自贸区或许在升级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方面产生带动作用。中国过去以深圳为龙头,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以后设立上海浦发区,只是深圳模式的复制,作用有限。现在设立上海自贸区,比深圳模式或浦东模式均有显著不同,非常大胆而前卫,因此作用将会更加显著。
对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目前存在两种误解:其一认为上海自贸区将会逐步替代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其二认为中央政府再次启动沿海区域经济优先发展战略。第一种意见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上海自贸区是要创制一种自由港模式,就像深圳创造出中国速度,中国经济引擎一样。但是上海自贸区不是香港自由港模式的再显。上海自贸区不发行自贸区货币,而是试验人民币自由兑换。仅以此而论,上海自贸区是在为中国经济开放性作探索。最好的结果是,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由港形成南北呼应的效应,共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种认识不理解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深意。客观上,如果上海自贸区成功,将会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北面京津冀区域,西面长江中上游区域,南面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意图还是改革试验,与20世纪沿海区域发展的战略不同。如果把上海自贸区设立理解为一项战略举措,那就是改革战略。可以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是深圳特区设立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创举,将在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将会对未来20年—30年的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马 什.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75-196.
[2]刘 瑞,徐毅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G20应当持有的基本立场[J].社会科学研究,2010(2):64-69.
[3]刘 瑞.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再认识[J].企业经济,2012(12):5-10.
[4]耶 金.能源重塑世界(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76-182.
[5]刘 瑞.中日韩建立共同自由贸易区需要勇气和智慧[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