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茶园建设是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景谷县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介绍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目的是为全县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意义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18-2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具体模式是:通过“茶—林—绿肥”立体栽培,配套水利设施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措施,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健康持续发展。
1 景谷县基本情况
景谷县位于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无量山脉的西侧,境内山峦叠嶂、林海茫茫、江河纵横。全县山区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3.6%,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最高海拔为2920米,最低海拔为599米。景谷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少数地区属北热带气候。由于纬度较低,获得太阳光热较多,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13℃,极端最高气温38.6℃(1975年5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0.2℃(1964年1月31日);年平均降雨量达1235.4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602毫米,最少年降雨量943.5毫米,年平均雨日数164.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358.1天。全县土壤类型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以赤红壤面积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0.6%。景谷亚热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特别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适宜发展热带、亚热带多种经济作物。景谷是普洱茶发源地和主产区之一,茶叶是全县广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2012年底,全县有10个乡(镇)111个村民委员会1144个村民小组种植茶叶,涉茶农户16950余户50000余人,其中专业茶农人数25800人。全县有茶园生产面积达15.8万亩,其中新植面积0.19万亩,采摘面积为10万亩,平均单产47公斤,茶叶总产量达4700吨;每公斤平均单价29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63亿元。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增加茶农收入,景谷县全面实施了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
景谷是普洱茶发源地和主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深得海内外嗜茶者的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纯天然、高质量、无污染的普洱茶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境恶化、物种减少、灾害频繁等原因使当前景谷县茶树栽培成本加大,严重阻碍了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摆脱困境,重振茶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路子,发展生态茶园,开发生产名特普洱茶。因而,开展生态茶园的研究与实践,加快发展生态茶园,促进景谷县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今后普洱茶的竞争不是市场的竞争,而是原料的竞争,是基地的竞争。因此,抓好生态茶园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持景谷普洱茶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建立现代普洱茶生产基地的重要举措,最终实现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社会事业发展等高度和谐的发展目标。
2.2生态茶园建设的经济意义
茶叶产业的崛起,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让茶农脱贫致富。但在传统茶园里,普遍存在着物种单一、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农药和化肥污染逐年恶化等严重问题,茶叶采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对市场波动与自然灾害应变能力差,经济效益很低。同时山林过度开垦,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问题。历史的经验提醒我们,在经济生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永续利用,重视环境质量,保持改良,力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茶园种植结构,实施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建设有以下几大优越性:
2.2.1能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在垂直结构上,形成由“乔木灌木”和“树木茶树”组成的多种不同生态位,使光能和土壤营养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地的蓄水、供肥能力,还能吸引益虫,减少茶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2.2.2 能有效保护茶树 在高温季节,旱情较为突出,茶叶在一芽二叶盛白期抗高温强光照能力较弱,易灼伤,而这时套种的树木正好绿叶成荫,成为茶树遮避烈日的天然屏障,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寒冷的12月至翌年1月,茶树盖满厚厚的树木落叶,获得了自然“棉被”,提高了抗寒能力。
2.2.3 能有效增加茶园经济效益 茶园里套种其他经济树木,不占用土地,实现一地多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3生态茶园建设的社会意义
生态茶园遵循现代立体生态农业要求,实施“茶—林—绿肥”立体复合栽培,将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茶园,改造为保水、保土、保肥的茶园。既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又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和茶叶品质。通过生态茶园建设,进一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减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为优质、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地力基础。生态茶园建设,激发了全县茶农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茶叶生产向着环保、高效、无公害化方向发展,实现保护生态、茶业升级、茶农增收“三赢”的效应,此项工作任重道远,对全县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3 生态茶园建设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生态茶园建设
规划是开展生态茶园建设的前提,做好科学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划以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重点从建设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的生态茶园来考虑,抓好生物多样性、良种良法、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建设,分乡(镇)村组、茶叶生产企业和地块稳步地推进实施。
3.2 大力宣传生态茶园建设
认真把实施生态茶园建设的目的、意义、政策和技术措施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的思想认识,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群众自觉参与。采取广播、标语、专栏、发放资料、宣传培训、现场示范操作等方式,积极深入村组、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宣传,使广大茶农充分认识生态茶园建设重要性、必要性、政策措施、技术措施等,做到生态茶园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3 建设综合型生态茶园
坚持以村组、茶叶生产企业为单位,深入抓好技术服务,在抓好套种其他树种的同时,依据科学分析,创新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大力推广应用茶叶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把茶园的科学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科学采摘鲜叶等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统筹实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园地质量,从源头把好茶叶原料质量关。进一步加大茶园绿色、有机认证力度,打造有机生态品牌,推进全县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3.4 抓好典型示范建设
生态茶园建设点多面广,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建设一批典型的样板示范园。要重点从选好地块、重点投入、加强指导、精心实施等方面入手,努力建成典型的示范点,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从而推动生态茶园建设全面深入扎实开展。
3.5 大力发展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组建种植、加工、销售等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制定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优惠和扶持。加强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扩大合作社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密切产业化经营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化带动规模化,以集约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6 抓好生态茶园建设后期管理
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一定要树立“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想,使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充分经济效益。各级各部门要把生态茶园建设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完善后续管理机制,强化措施抓好后续管护工作,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加大技术指导,切实把后期管护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生态茶园“建成一片,成活一片,显效一片”。
4 结语
通过2010年~2013年的生态茶园建设,全县完成种植覆荫树15.5万亩,高密度留养0.58万亩,绿肥套种示范样板面积0.1万亩。目前,生态茶园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茶叶品质、价格明显提高,生产成本逐步降低,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实现茶农增收和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菊兰.谈谈生态茶园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09,(6):21-22.
[2] 骆世明.关于构建“绿色广东”的生态学思考[J].广东经济,2007,(4):23-25.
[3] 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0,(3):23.
[4] 薛建辉,费颖新.间作杉木对茶园土壤及茶叶片金属含量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4):71-73.
作者简介:李红,景谷县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