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攀比现象原因及对策

2014-02-17 06:39肖云泵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象群体变化

肖云泵

近年来,笔者发现具有人格特征的学生群体间攀比现象的变化。我们所讲的“攀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要探讨的指广义的学生攀比行为,它是超越了单一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涉及学习认知、物质生活、精神意义等多方面的一个宽广的社会现象。我们只有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思想,为教书育人服务。

一、学生攀比现象所呈现特点及趋势

比起以往时代的学生,近年来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及趋势:

1.学生的攀比现象日益多元化、负责化

学生攀比现象多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攀比现象由较单一的知识学习层面(指以往群体多数学生行为)向生活的多层面化扩展。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个社会角色,尽管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与他们的角色相对应的有一个主体需求。学生的主体需求是学习。如果说生活的窘迫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限制确实造成了学生生活的单调贫乏,使学生攀比现象基本“束缚”在课本知识学习领域。那么,现在单从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就早已证明的生活的多彩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的是群体意识的转变。过去的学生,最关心的莫过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都向他看齐,进而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然而,过去流行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最终在素质教育呼声中消寂下去,成绩好坏的荣辱意识淡化了,转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是全面发展加一技之长。很明显地,现在学生的攀比现象中,自身多方面能力攀比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学生的攀比出现信息化迹象,并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校园里BP机、手机的出现、电脑的引进、校园电脑的网络化,网络的普及化……都以其震撼人心的高速魅力吸引着极富理想的年轻人,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平时最乐意讨论的问题之一。而网友如何、电脑游戏怎、上网速度快慢、网页制作效果、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3.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群体的攀比现象变化呈以下特点

对严肃问题的兴趣下降,而对通俗文化、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

这点可以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寂寞中看出来。八十年代初的文学复苏已成云烟,学校附近如雨后春笋的租书店里全是言情和武侠小说的天下,许多学生炫耀自己的“阅读量资本”已不再说我读了多少名著,代之的是攀比谁言情读的多(多是女生),谁武侠读得多(多是男生)。半夜打着手电筒看小说成了一些学生乐此不彼的事。而这些小说的外衍物如电视剧、流行歌曲都深受学生的喜爱。此外,作为快餐文学的载体的各类杂志刊物也在很大范围内统治着学生的阅读时间。

二、学生攀比现象变化活跃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变得如此活跃?总结起来基本有三点:

(1)学生攀比现象既然反映的是群体心里结构特征,而“社会塑造了人的精神与自我(米德语)”,所以,社会群体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有着最密切的关联。中国社会在90年代进入剧烈转型期,市场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人的地位与社会的地位在重新整合中,人的地位日益抬升,人的个体性在价值观中的地位日益实现的同时,人的需求也逐步上升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层面,在自我追寻中要求自我的广泛社会认同。

(2)就个体而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凡事希求完美满意(奥地利个别心理学家阿德勒语)”。这基本上是攀比者的心理态度之一。就群体而言,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地论(field theory)的解释,“群体中的个体的一切行为,大至宗教信仰活动,小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会影响别人。”可见,社会群体的需求是建立在普遍个体需求基础上的共同需求。

(3)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对攀比现象的变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前面所述的三个特点及趋势分析中加以阐释。首先,这是某种社会心理规范下形成的心理压迫所导致的从众心理。其次,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氛围有关。在改革时期,思想意识的动荡中,人缺乏道德标准的心理依靠,孱弱的精神文明无法制衡于物价和欲望的双重膨胀,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从理想主义后撤回了现实的实用的境地,攀比的恶性膨胀也就无法避免。

三、引导学生攀比行为的对策

对学生来讲,学校和其他教育部门向来是不提倡“攀比”的(当然这里的“攀比”一般指狭义的且多少带有盲目性)。因为“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一定程度内它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消费者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在这里我们可分为两方面辩证地加以分析:

(1)要在某些领域保持一定限度的攀比,特别是在学习领域。这样有利于形成较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赶超心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制止超越了临界点的盲目攀比。首先应该淡化局部的攀比氛围,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其次可适当的运用一些心理治疗。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群体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这五年的变化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鸟的变化系列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