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三维目标 建构优质课堂

2014-02-17 00:34陈利琴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责任目标

陈利琴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可以说,“三维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观。“三维目标”不等同于“三种目标”,这对老师来说意味着我们要有整合的意识,并且在教学的各处过程、各个阶段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相当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但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这些顾此失彼的现象,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我试图以绍兴市2012年思想品德优质课为例,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与落实“三维目标”,让教学服从于人的健康、健全、和谐的发展。

2012年市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中,绍兴市袍江中学朱倬莹老师与建功中学的陈韩峰老师围绕课题《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上独具匠心,各有千秋。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两位教师共同遵循的理念:以学生为立场,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合作探究为形式,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获取能力、陶冶情操。按照这一理念和思路,使教学三维目标落实扎实而又精彩。

一、突破重难点势如破竹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教学难点是维护国家尊严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若只是照本宣读知识点,学生只能味同嚼蜡,他们独特的感受、感悟、感情自然会被轻易扼杀掉,何谈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教育最大的成功是把学生扶上马,引导他们在知识的原理上奔驰,并且让他们踏花归来马蹄香。

袍江中学朱倬莹老师选取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光亚年轻时候的事迹,通过朱光亚回国的选择,面对的其他国家的侮辱、回国途中告留学生的一封信等事件展示教学,设计了两个问题:1.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留学生,你会选择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这样的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进一步追问:2.朱光亚选择回到祖国的原因是什么?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我们要——;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朱光亚老人的拳拳之心,体会到当代青年应当为国家承担的责任。将知识的难点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再来看看陈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一位博主转发的保钓运动视频展示,让学生明确日本的行径不仅仅在侵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更侵犯到国家尊严。但是此教学环节并没有就此打住。教师引导学生评析维护国家尊严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智现象,如中国人砸日系车的不理智行为的反日、抗日行为。学生在彼此的交流、碰撞、思考中,达成共识——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同胞的合法利益和维护我们的荣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种过程和体验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两位教师虽然选取了不同的案例,但是他们都是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寻找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在探讨结合具体案例设计的问题时,有清晰的层递性,势如破竹,直指难点,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思维坡度,具有鲜明的教学层次和节奏的美。

二、提升能力水到渠成

袍江中学朱倬莹老师在案例教学的第二板块——责任与感悟,选取了“微尘”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微尘”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思考并讨论自己有没有像“微尘”一样做过类似的公益事业,回忆当时的感受,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过程你的收获又是什么?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都负有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责任。

陈老师选取了本校一名数学老师在大学毕业后就报名参加了支教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志愿者活动的事迹。从博主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感受、收获分析,他收获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需要有奉献精神,做到“我为人人”在先,就会有“人人为我”的回馈。根据视频播放,感受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变化,分析这种可喜的变化来源于什么?总结提升:博主志愿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概括博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意义。

新课程中增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地学习。两位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设计。《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明确和感受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和意义。教师可以直接把此结论告诉学生,免得学生去探究,节省课堂时间。把过程省略掉看似更快,其实要是付出代价的。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这实践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人性的摧残。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是一个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个案例辨析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能力是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有了质的提升。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朱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是针对青少年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设计了一道辨析题目:“朱光亚真是一位伟人,他对祖国的责任心值得我们学习。不过,我只是个学生,只要管好学习就可以了,这些国家社会责任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教师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是具有针对性、开放性的预设,而学生表达的不同看法是动态和开放的,教师在倾听、互动中,有效引领,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使结论与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比翼双飞。

三、渗透情感教育不露痕迹

英雄所见略同,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上,两位教师都是以绍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事件为载体,请学生谈谈绍兴创建文明城市的感想和行动。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生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里激起涟漪,就应避免空洞而乏味的说教。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它是伴随着对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我们要“以生为本”,通过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渗透情感教育,做到浑然一体,不露痕迹。

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这意味着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转变为: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教学实践表明,整合“三维目标”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在思品知识应用中,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人生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主线,恰当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研讨,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是根本,提炼升华是教学的高潮,拓展应用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有效组织、灵活驾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责任目标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我们的目标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