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
内容摘要:《迷失》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迷失》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本文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迷失》,从而使观众更准确地把握《迷失》中的宗教元素,了解圣经思想。
关键词:《迷失》 《圣经》 原型
一.引语
《迷失》主要讲述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往美国洛杉矶的海洋航空公司的815航班在南太平洋一个神秘热带小岛上坠落后,机上生还者遭遇自身宿命和神秘外力的挑战,努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系统,在此过程中经受身体与心灵双重迷失的故事。生还者来自不同国籍、阶层,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但其共同点是都“迷失”于各自的人生中。《迷失》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堪称美国社会的全景缩影。
西方文学世界与基督教文化如影随形,连电视剧也渗透着基督教文化。美剧《迷失》自开播至完结,不管是其中的演员还是它的忠实观众都深受震撼,原因之一就是其中的宗教思想令人深思。
“西方文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宗教的历史,更具体地说,各个时代的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从圣经中获得的启迪。因此研究西方文学,没有对圣经的最起码的理解显然是无从下手的。”1因此,要准确理解西方文学,就必须了解基督教文化,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圣经》是集大成之作。本文拟通过弗莱的原型理论分析《迷失》中的宗教元素。
二.原型
“原型”的英文是archetype,源自希腊文architypos, archi为“初始、首例”之意,typos为“痕迹、压痕”之意。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这样给“原型”定义,“象征是可交际的单位,我们把它称为原型,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是一些联想群,与符号不同,它们是复杂可变的。在既定的语境关系中,它们常有大量的、特殊的、已被人们知道的可以交际的联想结构,因为处于特定文化中的多数人都熟悉他们。”2(Frye1957:99-102)弗莱指出“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的意义,使神喻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同时文学即是“移位”的神话:“在类推和等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话的结构原理,到了适当时候就变成了文学的结构原理。”3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方文学经常移植神话原型,而这些神话原型又与《圣经》有很深的渊源。
三.《迷失》中的圣经原型
《迷失》大量借用了圣经原型来书写人物故事与塑造人物形象,宣示《圣经》中的宿命论、救赎说等宗教教义。本文主要从圣经叙事结构原型、人物原型来分析《迷失》中的宗教元素。
1.《迷失》中的圣经叙事结构原型
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一书中,弗莱指出“《圣经》叙事遵循U型叙事结构,由‘堕落——受罚——忏悔——救赎构成。”1其总的发展曲线像英文字母U,先下降后上升。《迷失》巧用圣经的叙事结构探索人物心路历程:生还者的堕落——生还者的受罚——生还者的忏悔——生还者的救赎。故事以生还者坠机前的挣扎和迷惘开始。紧接着,飞机坠毁,生还者被滞留在神秘的小岛,他们与世隔离,遭受苦难。在受苦的过程中,生还者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大多生还者承认“this is punishment”,以表达他们对上帝的告白。最后,在平行世界中每个生还者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解开了原来困扰他们的心结并得到了上帝或者说是自己的原谅。电视剧结局,生还者重聚在代表天堂的教堂,完成他们最后的救赎。
2.《迷失》中的圣经人物原型
弗莱认为,“原型的移位可分为未移位的神话原型,表层移位的神话原型和深层移位的神话原型。”4对《迷失》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迷失》中圣经原型。
2.1.未移位的神话原型
“未移位的神话原型是指将古代神话中的原型不加更改地移到作品中去,并保留原有形态的一切特征。它“通常涉及神祗或魔鬼,并呈现为两相对立的完全用隐喻表现同一性的世界。”5与神祇有关的、表现人希望的原型被弗莱称为“神喻式”原型。换言之,在文学中的超自然神力和意象即为未移位的神话原型。
《迷失》中超自然力量Jacob是神的化身,他具有神力可以起死回生、使人长生不老。《迷失》第六季最后一集中,Jack等人完成了自我救赎,成功进入教堂(天堂的象征)。而Ben虽然得到了Locke的原谅,但并没有从杀死自己的养女Alex的罪恶中走出来,所以只能待在教堂外面(地狱的象征)。这与弗莱所说的“启示的意象”和“魔幻的意象”即宗教中的天堂和地狱相对应。
2.2.表层移位的神话原型
弗莱认为,表层移位是具有“传奇倾向”的移位,是指“一个人与人类经验关系更接近的世界中那些隐约的神话模式。”5表层移位即“换汤不换药”,只是改变了神话原型的表现形式,间接地将神话人物、情节移位到文学作品中。
剧中Jack的父亲全名为Christian Shepherd,而在《圣经》Shepherd是为耶稣指路的牧羊人。父亲一直给予Jack生活及心灵以指引,作为人生引路人的他是《圣经》中牧羊人的原型。故事结尾处,当众人都已明白自己的处境并勇于接受教堂重聚的事实时,唯独Jack仍处于自我心灵困境中,是父亲的“let it go and move on”让他得以释怀,并跟随大家坦然面对死亡走向天堂。
Locke认为所有生还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犯下了“罪”,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才会被带来小岛,所以他欣然接受上帝的惩罚,并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替众人赎罪。《圣经·新约》记载耶稣曾是上帝之子,但为了拯救世人前往各地传道。耶稣甘愿遭受难以名状的苦难甚至牺牲自己,用生命警醒世人。可见Locke是耶稣原型的化身。
约伯是一个“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人”。(《约伯·旧约记》[M].1:1/21:7.)6约伯经受重重灾难却未曾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坚守对上帝的信仰。剧中Locke在来到小岛后,双腿残疾奇迹般康复。他相信这是上帝的厚爱,所以哪怕最后被人怀疑,遭人唾弃和非难仍然坚定不移地保护自己的信仰。因此,Locke是对约伯的原型诠释。endprint
神话人物形象无外乎神祇和魔鬼两类,现代文学作品中则将其移位为正面人物和反而人物。《迷失》中Jacob和弟弟的化身“black smoke”(黑烟)对小岛持有完全对立的态度。Jacob用尽一生保护小岛的命脉(光源),并维持小岛乃至整个世界的正常运转。弟弟为了离开小岛无恶不作,甚至伤害自己,但Jacob仍然对他持有怜悯的态度。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并被他所爱。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为迫害你的人祈祷,这样你就成为了天堂上天父的孩子。因此他所创造的太阳既照耀好也照耀坏人,他所创造的雨露既给予善人也给予恶人。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上帝为什么要馈赠你呢?”7 Jacob的博爱正是耶稣基督博爱精神的现实写照。可以看出,Jacob是耶稣的原型。
撒旦的原型在《迷失》中即为“black smoke”(黑烟)。他仅仅为了私欲(离开小岛,摆脱小岛的束缚)幻化成虚幻的、蛇形的黑烟将小岛上阻碍他的所有人赶尽杀绝。“black smoke”(黑烟)是《圣经》中来自地狱在伊甸园化成蛇形引诱夏娃偷吃圣果的撒旦的原型。
“小说(文学作品)人物与圣经人物的对应在其实质上只是一种比喻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一个小说人物可能先后对应着不同的圣经人物原型,而一个圣经人物原型也可能对应着小说中的不同人物。”8因此,上文所述耶稣的原型在《迷失》中的表现为不同人并不矛盾。
2.3.深层移位的神话原型
“原型的移用不仅可以是对神话中的人物、情节或结构模式以戏仿,同时也可以是对其中的主题思想、精神意蕴或者价值观念的沿用。这种对古代神话的深层的内在价值的承接,就是神话原型的第三种移位方式——深层移位。”5弗莱称其为“具有现实意义倾向”的神话移位,是“强调一个故事的内容和表现,而不是形式”的移位。文学作品必须借助一定的文学形式来反映当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迷失》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向大众宣扬《圣经》所反映的宿命观、罪孽观、救赎观等宗教精神。下面笔者就这三种宗教观作详细说明。
关于《迷失》中的宿命观,首先,最为明显的是destiny, faith, fate等字眼在剧中反复出现,而且Locke常用”this is our destiny” 来解释一切无法解开的谜。其次,机上48位生还者的生活在来小岛之前都有一定的交织,他们得以幸存是命运的安排。最后,航班815坠毁并不是偶然事件,是超自然力量Jacob的“杰作”和生还者的自主选择。其中超自然力量Jacob是为使其侯选人来小岛,生还者原本可以不搭乘航班815,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而选择了它。这些都表现出对《圣经》精神意蕴的沿用和复制。
基督教里有一对重要的概念:原罪和本罪。《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与生俱来的,本罪是由原罪引发的,指违背上帝的律令。9《迷失》中的Kate身上表现出本罪,正是这种罪的观念使她历经磨难,遭受心灵折磨。Kate为了使自己和母亲摆脱继父的虐待和残暴,在继父醉酒后故意将燃气引爆而将继父杀死,因此犯了“十戒”中“不可杀人”的罪。同时由于自己的顽固与一意孤行,前男友也在其犯罪出逃途中意外身亡。Kate的本罪是《圣经》中“人的罪孽”的宗教教义的移植与再现。
“在基督教里,救赎的定义从人的角度看是赎罪,与上帝‘和好。人因为罪而与上帝隔离,生命被罪恶捆绑,罪使人成为被奴役者,而救赎者则是要废除奴役,使人得到解放”。10《迷失》中的人们徘徊于奇异的小岛,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在此都会迷失。Jack将他与父亲的隔阂问题一同带到了小岛上,但在平行世界中他有个幻想在“儿子”,而且与其关系甚好,因此解开了心结并得到了救赎。Sawyer在来小岛之前被仇恨蒙蔽而犯下种种罪孽,可以说报仇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可在平行世界中Sawyer却变为一名维持秩序的警察,与现实生活中的他完全对立。坠机前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与缺憾,但他们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三.总结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要理解人就要理解这个世界,要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看其理论,挈其纲领”。11因此,要准确理解《迷失》就要剖析其中的宗教文化。而《圣经》是基督教的信仰源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杨周翰说:“《圣经》影响之深远,可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12同时宗教在社会结构中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所以通过圣经原型理论分析《迷失》,首先可以把握其中的宗教元素,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内涵;其次,可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宗教在美剧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控制手段的影响。
注 释
1 弗莱·诺思洛普.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 赫振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 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M]. New York: Princeton Press,1957.
3 弗莱·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朱立元.弗莱的原型批判美学[J]. 人文杂志,1998.6;128-129
5 弗莱·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 《圣经》.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8.
7 转引自陈翠平.“善” 与 “恶” 的对比——对《双城记》 中 “善” 与 “恶” 的分析[J]. 长治学院学报, 2005, 22(4): 43-45.
8 邹志勇.《儿子与情人》人物命名和比喻的宗教象征意义[J]. 科教文汇 (19)2009: 240-240.
9 唐妮妮.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中的罪与救赎[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9 (9).
10 甘玉玺.浅析美剧《迷失》 及美剧特点[J]. 西江月, 2012 (5).
11 杨磊.论《你往何处去》的圣经人物原型[J]. 时代文学, 2011 (7).
12 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