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人性的真诚反思

2014-02-17 15:52任毅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自画像桃花源诗刊

诗人、散文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韩作荣先生2013年11月12日晨病逝。他1947年生于黑龙江海伦,当过工人、工程兵、师政治部干事,曾任《诗刊》编辑、《人民文学》主编。著述丰厚,诗作与诗论影响深远。有诗集《北方抒情诗》、《静静的白桦林》、《爱的花环》、《雪季·梦与情歌》、《裸体》、《玻璃花瓶》、《瞬间的野菊》、《六角的雪花》、《少女和紫丁香》,诗论集《感觉·智慧与诗》,随笔集《圆的诱惑》,报告文学集《隐秘与灾变》等24部。《韩作荣自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1977—1981年是新时期诗歌发轫阶段,他在《诗刊》编发了大量杰出诗作,发现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作者。先生的辞世是诗坛巨大损失。现选载他生前在《诗刊》上最后发表的《自画像》及组诗《追忆与沉思》,以志怀念。

诗歌往往是直面灵魂,真诚乃是诗情之魂。《自画像》就是诗人正直人格的写照。作品以目光的粗粝、身体的肮脏,反衬思想的锐利冷峻、坚定纯净以及个性的正直傲岸,从身体感性抵达抽象人格,突出诗人敏锐成熟、坚定坦率的高贵品质。他说:“我最讨厌虚伪的人,不管他是不是诗人。一个不能真实面对自己的人,怎么可能真诚地面对别人!”①《自画像》又是群体的,是“共和国一代”的精神画像,政治、文化的变革与转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个体的命运。“世界的斑驳”、“岁月的辙印”、“污垢”、“欲望”、“焦虑”都是历史和现实加诸个体的压力,“我”曾用“卑劣”“胆怯”“虚弱”去“隐藏逃避”,但“高傲”“坚硬”的人格精神又使“我”永远葆有正直火热的生命理想。

《长江断想》以平静东去的江水隐喻厚重的历史,历史表面的平和宁静却掩不住鲜活的生命运动,诗人关注着个体生命的活力,这才是时代与历史行进的力量之源。《卢舍那佛的微笑》描述报身佛卢舍那平和宁静、雍容典雅的姿容,揭示了面对嚣闹烦扰现实的大智慧:葆有童心、简单纯粹、冲淡洁净的生存态度。“我”与智慧佛的灵魂对话,正是诗人对浮华现世纯净致远的智慧体现。

写给妻子的《温情》,从点滴琐事落笔,追忆妻子为我端茶递水、烧家乡菜、忙碌家务、锻炼身体、刮痧染发、勤俭持家、夫妻牵扯、扶过马路、床头夜谈、温馨入眠的生活场景,沉静中透出恩爱真情,赞美了妻子温情体贴、贤惠能干、相夫教子、爱心急切、吃苦耐劳、愈老愈浓的美丽节操。诗中也暗含着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喟:青丝白发青春易逝情爱弥深,匮乏时代与物质时代的生命错位恩爱依然,车流拥挤中下意识牵手爱人夕阳终老。全诗以晨起递水开始,以夜谈酣眠作结,真情贯注,浑然一体。

《在桃北新村》书写一乡村老人沟渠旁打磨生锈的弯镰,表现对传统田园风光在城市化进程中消逝殆尽的追怀与反思,抒发了作家对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进城务工不再耕田,古典“桃花源”式的农耕文化逐渐衰败的隐忧。正如诗人在另一诗中所写:“桃花源里已经没有桃花了/它只是文字里一场虚幻的梦”。②

新诗贵在真诚,抵达个体灵魂的真,方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2013年,他的《追忆与沉思》获得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获奖理由是诗人一生对人性人情质朴真诚的审视。③诗人说过,“我注重的是人性写作。……我喜欢那种朴实、有分量,‘更接近骨头的诗”。④诗歌表达的至真至诚质朴无华,正是诗人艺术与人格的完美融合。

注 释:

①赵伟《韩作荣:诗歌最基本的东西是真诚》,《中山日报》,2007年11月26日C22版。

②韩作荣《在桃花源怀念昌耀》,《诗刊》2012年17期,9页。

③中国作家网,2013年4月17日。

④韩作荣《心灵的感应》,《诗刊》2012年9月上半月刊,10页。

任毅,诗评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画像桃花源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菊与星
自画像
羞愧之心
我的自画像
《桃花源记》
你心中的桃花源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